时间:2013-11-29 分类:建筑设计
摘要:本文是从城市道路设计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城市道路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特色;分类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正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一般而言,道路设计与路网规划、水系规划、道路的功能定位及标准等方面息息相关,同时,为推进技术进步,道路设计时应积极推广新材料和新技术,注重生态设计理念的引入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从事相关工程设计的经验,谈几点粗浅体会。
1道路线形设计方面
道路线形设计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质量和交通运输状态,良好的线形设计,不仅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安全迅速便利的条件,而且也能与沿线两侧自然环境和景色相融合,以消除乘客路途的疲劳,从景观和安全观点来看,用较大半径的圆弧曲线,要比漫长的直线和短线为佳,除了主干线道路和交通性干道不宜采取较多的转折外,一般的道路都可以采用适当的转折,设置较大的曲线,使沿线两侧建筑物,自然景色有所变化,以消除长直线的单调感,解除司机的疲劳,遏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2道路横断面设计方面
2.1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布置形式
(1)一幅路是所有车辆都集中在同一个车行道上混合行驶,车行道布置在道路中央,可以采用划分中央车道线及快慢车道线、只划分中央车道线和不划线三种方式灵活组织交通,适应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流量较小或其中一类流量较大但两者高峰时间错开的道路,还可以直用在\"潮汐式\"交通特征明显的道路。由于其造价较低,组织方便,故流量不大的次干道及支路较多采用。
(2)两幅路是利用中央分隔带(或分隔墩、栏杆)将一幅路的车行道一分为二,使车辆对向分开行驶。它可以采用划分快慢车道线或不划线两种方式组织交通,一般用于快速路、主干道、机动车流量相对较大但非机动车流量不大的次干道。近年来随着非机动车流量的逐年减少和机动车流量的迅速增加,机非混行的影响已很微弱,取消了非机动车车道(即不划线方式)的两幅路将逐渐成为城市采用最为广泛的横断面布置形式。
(3)三幅路是在道路两侧用分隔带(或分隔墩、栏杆)将一幅路的车行道一分为三,中间双向行驶机动车,两侧均单向行驶非机动车。它主要用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量都较大的主、次干道,随着非机动车的减少与消亡,其原本机非互不影响的最大优势已成为过去,而且其利用分隔带单独建设的自行车道对道路用地的资源浪费和机动车道的拓宽处理方式也成为道路横断面改造的首要问题。
(4)四幅路是在三幅路基础上,再利用中央分隔带将中间的机动车道分隔为二,分向行驶。它原主要适用于宽度较大机非流量都较大的主干道路,但与三幅路的原因相同,四幅路不再适合城市交通的发展需要,最终将被两幅路所取代。
上述的讨论说明,只有一幅路和两幅路才是未来道路横断面的发展趋势,但两幅路必须吸收三、四幅路的优点并解决机非干扰的问题。根据一些大城市非机动车的发展特点,参考国内外其它城市的实践经验,干道及以上道路横断面型式应采用两幅路布置,支路及个别次干道可以采用一幅路布置,两幅路的非机动车车道可以引进路侧带与人行道和绿化结合布置,有条件的道路可禁止非机动车的行驶;吸收三、四幅路的优点,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之间最好设置绿化带隔离,而且还可以利用中央绿化带设置安全岛,保证行人横过马路的安全。
2.2按照城市道路功能对其分类
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商业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交通性道路主要是满足交通要求,道路上车流量较高,机动车道路面宽度较大,一般适用于城市区域之问的较长距离的交通转移;非机动车的地位相对较低,行驶受一些限制,流量也不会太大;另外,对人行道要求相对较低,此类道路一般采用两幅路的布置形式,若设置非机动车道,则与人行道同高设置。
城市生活性道路的交通特点是:目的性、相关性的出行和到达的交通量占主体,道路上行人较多,一般以上下班交通为主,也包含一定规模的购物娱乐等生活出行,它更多考虑人的需要,故必须考虑公交优先,有条件的道路应规划公交专用道,而且非机动车流量相对较大,生活性道路的总体特征是人车同样优先,需要较宽裕的人行道及相对较好的步行环境,考虑交通安全需要人车分离,干道级的道路可同时考虑机非分离,支路则可以机非混行并视交通状况路边停车,行人可采用平面过街(人行横道),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商业性道路,道路两侧商业发达,或间隔拥有多处大型的购物和娱乐场所,对道路的通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商业性道路应给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空间,考虑人群的安全、购物环境及交通目的,机动车道不应太多,一般为双向四车道,需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并与车站结合开辟行人过街横道,同时人车之间应有较宽隔离,非机动车也应与人群隔离,减少干扰,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景观性道路,又称园林景观路,它是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绿化景观,体现城市风貌的道路。通常绿化率不小于40%,总宽度应较宽,部分主干道或次干道才具有此特性。景观性道路以行人的休闲、休憩和布置绿化为主,人行道要求较宽,可设计成开放式绿地与人行区域结合布置,两侧应结合自然条件对称或非对称布置;车行道应与行人之间有较宽隔离,可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保留非机动车同时对其行驶区域给予一定限制。此类道路一般采用两幅路布置形式。#p#分页标题#e#
2.3道路横断面的综合布置原则
(1)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保证交通的安全和畅通,行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辆尽量分离,加强三者的安全性,提高行车的速度,减少三者之间的互相干扰;
(3)保证沿路管线的布设,避免管线、各种构筑物及人防工程的相互干扰;
(4)考虑沿街建筑的性质,要与沿路各类型建筑物取得和谐;
(5)基于考虑蓬勃发展的小汽车工业,在保证小汽车行驶的同时,提倡公交优先,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设置公交专用道及港湾式车站;
(6)中央分隔带的设置一般应满足非机动车过马路最小安全等待宽度,在主次干道上要考虑路口进口道左转拓宽需要;在部分主干道要考虑车辆中问调头需要;支路要考虑机非混行以及路边停车的需要;
(7)增加道路绿化率,合理布置绿化带,道路绿化率应满足《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要求。
3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方面
3.1交通性道路
交通功能性设施要以为车行交通服务为主,路灯、护栏、候车廊及人行天桥等设施的设计要简洁明快,突出使用功能。交通标志、标线的选位应有一定的提前量,以便驾驶员在快速行驶中能够提前了解前面的路况条件及管理要求。
3.2生活性街道
由于此类街道人车混杂,交通情况非常复杂,所以设施规划设计要细致人微,标志标线方面做到充分利用现有路面,更有效地组织交通。街道的停车需求较多,合理布置各类型的停车位和组织交通尤为重要,引导和限制性的设施是设计的主要手段。其主要措施是通过在路边、路中设置各种设施来控制车流、限制车速,以换取居民更多的活动空间。
(1)将道路的平面线形设计成蛇形或锯齿形,迫使进入的车辆降低车速,也使外来车辆因线路曲折不愿进入而达到控制车流的目的,同时曲线形道路对居民而言,其趣味性更强,景观更丰富;
(2)在道路的边缘或中间左右交错种植树木,产生不易进入的氛围,以减少不必要车辆的驶入;同时,道路上种植的树木改善了道路景观,美化了居住区的环境;
(3)在道路交叉口处将道路设计成凹凸状,将路面部分地抬高或降低,使车辆驶过时产生振动感,给驾驶者以警示;
(4)在确保车辆可以通过的前提下,间断性地缩小车行道的宽度,造成不易通过的视觉效果;
(5)在道路铺设上采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材料,在视觉上形成印象驼峰、印象渠化岛,既为了引起驾驶者的注意减速行驶,也使生活性的道路更富趣味;
(6)通过在交叉口设置斜路障,路端上设置通行路障来限制车辆的转弯和前行;
(7)在居住区人口或道路交叉口设置形象的交通标志传达限速和禁转等交通信息。
住宅地区的支路系统,行人对道路安全、舒适的需求被置于首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出了灵活的道路网络,活泼、多样的断面形式,创造了宜人、友好的交通空间,更重要的是居住区内的道路被赋予了更高的意义,成为人们交流的场所。
4道路附属设施设计方面
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街道设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街道设施的规划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集功能与环境景观于一体,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使人们活动起来都能体会到舒适、方便、自然、和谐且美好的感受,如在人流集中的步行商业街周围,设置足够的停车场使人们出行更方便;休息座椅与高大乔木或花坛相结合,使人在休息时既亲近了自然又可以避免夏日的暴晒;林荫小道、座椅、路灯及电话亭等,提供人们小憩休闲的空间。以人为本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特殊要求,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如在街道必要的地方设置残疾人坡道和盲道等。从城市道路建设的细节处,更多地体现对人的关怀、关心、帮助和方便。
5总结
城市道路交通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道路设计只能从一个方面改善道路交通的条件,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现状。因此,在完善道路设计的同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处于一个健康的发展状态之中。
参考文献:
[ 1 ] CJJ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S】 .
[ 2] JTG .F 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
[ 3 ] GB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