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

时间:2013-11-29 分类:建筑设计

摘要: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要优先考虑的就是生态环境问题, 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对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 土地砂化、 气候变暖、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这些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 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要优先考虑的就是生态环境问题, 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运营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活动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低到最低。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建筑,而单项技术的过度采用虽可提高某一方面的性能,但很可能造成新的浪费,因此,需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标,综合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等因素,比较、确定最优秀的技术、材料和设备。

一、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原则, 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 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 不仅研究人的生产、生活和人造物的形态, 而且还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 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不污染环境, 高效、 节能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 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智能型的、 可调节的系统。

所谓绿色建筑并不是独善其身的建筑, 它不仅要能提供舒适、 健康而又安全的内部环境, 同时具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绿色建筑既要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 设施状况、 营建过程、 建筑材料、 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同时也要考虑投资人、 用户、 设计、 安装、 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 可持久的设计、 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有平衡的、 良性的互动关系, 并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 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合。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二、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

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一般建筑在结构上趋向于封闭 ,在设计上力求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 ,室内环境往往是不利于健康的。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方式,会对气候变化自动进行自适应调节。

2、一般建筑的建筑形式忽视环境资源的限制 ,盲目迎合消费需求,往往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背道而驰;绿色建筑是全面资源节约型的建筑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的能源 、土地 、水和材料的消耗,产生最小的直接环境负荷。

3、一般建筑追求 \"新 、奇 、特 \" ,追求自我标志效应,难免造成欧陆风或某某风盛行;绿色建筑的建筑形式强调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获得灵感 。绿色建筑的发展 ,使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限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成为建筑学中新的美学哲学。

4、一般建筑随着建筑设计 、生产和用材的标准化 、大批量化 ,促使了大江南北建筑形式的一律化 、单调化 ,造成了\"千城一面\";绿色建筑推行本地材料,尊重地方历史文化传统 ,有助于汲取先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造就凝固的音乐 、石头的史诗,使得建筑随着气候 、资源和地区、 文化的差异而重新呈现不同的风貌。

5、一般的建筑仅在建造过程或者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负责,是狭义的人地和谐;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

6、一般建筑尽管采取节能设计 ,但综合能耗仍居高不下;绿色建筑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 、风能 、地热能 、沼气等 ),有可能达到\"零能耗\"和\"零排放\"。

三、生态环境

1、生态环境概念及问题《环境管理学》里对于生态环境的定义为: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p#分页标题#e#

2、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四、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

1、推行绿色建筑是生态环境的需要,我们知道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则会反作用于人类的生活,所以,针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执行节能、节地、节材、节水标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建筑的误区

(1)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提倡绿色建筑并不是只建设新建筑物的时候我们所采用的模式,它还涵盖了对于老建筑和已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使原本的建筑通过相应的节能环保措施达到绿色建筑的相关指标,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就日常生活中的水、 电 、气等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要素说起。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供水、 供电已实现了插卡制度,用户购买水卡电卡,插卡取用能源,杜绝了换表偷水、 偷电的行为,加强了人们节约的意识 。污水收取治理费用,符合国家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也让百姓有了环保的观念。 对此,我们对于供暖的计量改造也有了新的想法。 以往的集体供热使得许多家庭在冬天里开窗过冬,这无疑是对能源的一种浪费 。实行单户改造,一户一表,在上班和出差时可以停止室内供暖,即经济又节约能源,符合生态环保的概念 就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当今任务之一是北方的供热体质改革将要全面启动,对于新推行供热地区和供热城市,应采用新的供热体质;二是就我国耕地保护行事严峻的国情,率先在沿海地区推行紧凑型的城镇 、小区和建筑规划设计模式;三是因地制宜,加强本土的建筑绿色改造。

(2)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近几年里才逐步被人民大众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在近几年里才逐步的被人民大众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人误以为绿色就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科技,由此将绿色与高价和高成本无形中画上了等号。 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 我们所倡导的绿色建筑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并不意味着高价位和高成本 。对于承建单位和开发单位来说,其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地降低建筑的成本,那么如若将眼光放的长远些,从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角度去计算整体成本,那么采纳和利用低能耗的环保建材是极为划算的 。为了眼前的利益,在建筑的修建初始,采用成本低廉,但质量牵强、 能耗大的材料,其结果是往往在使用过程中,能耗量大,维修费用高,总体的消耗远远大于低能耗环保类建材的使用效果。 所以,着眼于未来,采用低能耗的环保材料,提倡和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3)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推行绿色建筑不仅是政府的一项政治措施,更是人民福利的工程。 因此,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不是有鲜花绿草、 喷泉水池 。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 绿色建筑\"。 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 材料 、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如今,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红兵,黄正东. 住宅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 [J]. 河南建材 , 2010,(05) .

[2] 林教龙. 低碳时代的绿色建筑 [J]. 家具与室内装饰 , 2010,(06) .

[3] 魏润卿. 论低碳经济与低碳地产、绿色建筑 [J]. 科技管理研究 , 2010,(22) .

[4] 曾光. 浅谈绿色建筑与我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 2009,(13) .

获取指导 论文模板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