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论文发表浅谈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

时间:2013-11-29 分类:矿业

  摘要:文山州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对文山州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历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找出各个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应遵循的基本特点和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促进文山州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走上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山州,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

  文山州土地总面积31456 km2,其中:山区和半山区占97%,岩溶地区占53.4%。境内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贫瘠,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2004年遥感调查资料表明,全州共有各类水土流失面积达14359.9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5.72%,超过了全国和全省的平均值(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数分别为37 %和35%),水土流失严重程度位居云南省第二。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秀美文山,我州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州已累计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50件,自1986年以来的20多年间,投入资金6509万元。通过治理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文山州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

  文山州是云南省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防治水土流失,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到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从中总结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我州今后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我州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萌芽和探究阶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州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放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其中把水、坝、坡耕地作为主攻对象开展单一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并且也促进了农村土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提高,但生态效益难以显现。为了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此期间,我州零星开展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工作,探索总结水土流失治理经验。这就是我州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雏形。

  在这一阶段,从总体上说,我州小流域综合治理还处于探索层面,治理项目少、配置分散,难以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可是,通过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在治理水土流失上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路,为后来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

  1.2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发展阶段

  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州在总结前期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工作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水土流失治理进入到一个新的模式。但是随着当时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与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突出问题表现在过多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导致治理措施配置不合理,工程整体质量不高,治理的综合效益难以实现。群众为追求经济效益和生存,出现了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参与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种状况下,我州在总结前期小流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治理和开发二者相结合,发展水保特色产业之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治理开发的效益。

  1.3 小流域综合治理快速发展阶段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到2005年底,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的提升,国家对生态建设的投入也在相应的增加,我州小流域治理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仅从1998年起实施的文山州国债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和云南省级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两大项目就实施了24条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面积276 k km2,投入资金2773万元。

  在这一阶段,各级水保部门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出发,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投资力度,治理规模数量上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由于治理项目相对分散,面上的点虽多,但各小流域治理项目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难以形成整体效应,限制了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水保特色产业优势还未得到体现。

  1.4 小流域综合治理向区域化发展阶段

  2001年,我州八县相继完成水土保持总体规划,为指导各县开展区域化小流域综合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随着我州丘北县\"珠治\"工程的实施,文山州小流域综合治理进入到区域化发展阶段。该项目主要集中治理丘北县清水江源头区域,实施5条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面积达105.58km2,投入资金2106.29万元。

  在这一阶段,小流域综合治理向区域化发展,所治理的小流域彼此相邻,治理工程集中连片,不仅有利于治理项目各项措施的布局,同时,也有利于结合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规模化的水保特色支柱产业,从而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真正走上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最终保证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2 小流域综合治理需遵循的基本特点概述

  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在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内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遵循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特点进行合理布局,才能充分发挥小流域治理的综合效应,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p#分页标题#e#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特点:

  (1) 独立性

  小流域治理的独立性指的是在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把小流域作为基本单元,独立地进行防治措施布置,间接地实现小流域整体功能作用。而它的独立性就由自身存在的独立性所决定的。无论是哪个小流域,在面积上,自然地理上或者是社会经济条件上,它都是一个独立单元,小流域治理的独立性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依据。

  (2) 基础性

  小流域综合治理对山区经济来讲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主要是因为在没有有效治理时,水土流失地区的水土资源得不到保护和利用。小流域治理的核心就会集在水土资源的综合整治和有效利用上,并且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

  (3) 多样性

  因为小流域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或者是自然气候都有着不同,并且在土地利用和生产力水平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在小流域的开发和治理方向选择上也就会有着区别,这就决定了小流域治理选择上的多样性。小到一个非常小的流域,都要结合此流域的有力因素和开发潜力,顺应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求。小流域治理的多样性给人们多层次的追求也提供了便捷。

  (4) 综合性

  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影响的,所以在治理上就必须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小流域不单单是一个水土流失的自然单元还是一个经济开发的社会单元,所以在单元治理上要多目标多功能的协调发展。小流域治理的综合性在治理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考虑各种内外部条件,多个目标,构建综合防护,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

  (5) 可持续性

  小流域综合治理上要统筹兼顾,实现多赢和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问题,让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永续利用。并且把水土流失治理逐步走上生态经济协调统一和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实现永续发展。

  3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3.1 做好宣传发动,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群众是否积极参与,是治理项目成败的关键。因此,在项目规划建设初期就应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积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项目区涉及的乡(镇)村,采取召开群众大会,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全面介绍项目实施的重要性、意义、目标,以及资金来源及组成和相关政策等。让项目区群众全面了解项目,并得到他们的认同,全方位调动项目区群众自主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3.2 合理配置措施,注重综合效益的发挥

  小流域它既是一个水土流失的个体单元也是一个经济开发的社会单元。我们在项目治理措施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合理配置,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充分发挥小流域治理的综合效益。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提高的同时,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的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成果,推动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

  3.3 坚持区域化发展方向,形成水保特色产业

  我州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几乎每个流失区内都涉及5个以上小流域治理单元。如果每个流失区只单一的实施1-2条小流域项目,就难以达到在该区域彻底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因此,应坚持区域化发展方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几个重点流失区域内,集中治理。这样,在区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治理的同时,也有利于项目结合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规模化的水保特色产业。

  3.4 开展水土保持后期治理与持续治理工作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小流域治理工作过多注重生态效益,忽视了经济效益。治理区域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难以得到同步提高,为追求经济效益和生存,治理过的区域出现了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因此,应对这些项目进行水土保持后期治理和持续治理,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确保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3.5 提高认识,坚持治理政策的延续性

  小流域综合治理具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又能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坚持贯彻实施治理政策。同时,我们更加需要或高度重视政策的延续性,确保治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使更多的群众从中受益。

  4 结束语

  文山州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多年来在治理水土流失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和环境等诸多原因,造成治理工作相对滞后。鉴于小流域综合治理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此项工作已成为关乎我州长远发展的头等大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强领导。既要做到因地而异,充分考虑到小流域基本单元的自身特点,不搞胡子眉毛一把抓,又要做到区域模块的统筹,对各个单元进行有效整合,逐步形成一个协同的、立体的治理体系。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引导和宣传,做好基层群众的宣传工作,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政策和观念深入人心,尽早让治理水土流失的工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从而有效改善我州的生态状况,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平稳有序发展,并最终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李乃.治理流域搞突破,开发荒山求发展[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7(3).

  [2]王大郁.小流域改土模式初探[J].长江水土保持,2006(4).

  [3]刘运河.水土保持[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获取专业指导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