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形势下中小城市管理体制的思考

时间:2013-11-29 分类:城市管理

摘要:城市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现代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城市管理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发动机。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是关键。

关键词:城市 管理 体制 思考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现代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城市管理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发动机。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是关键。城市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关系到城市管理的效率和功能的发挥。对于中小城市而言,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体制必须能够体现管理对象的要求,并能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中小城市管理更要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来适应新形势下的大环境背景,切实达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

一、在职能体系上,体现合理性

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体制,它的职能体系的合理性要求对城市管理在内容形式、价值取向和方法手段上都能够体现出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其合理性表现为:一是在形式上避免走向两个极端。即事无巨细、统办统揽的职能定位极端和全盘推向市场、由市场主宰的职能虚位极端。城市管理是一种投入大、见效慢、重复性极强的浩繁工程,政府统包统揽肯定会出现\"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局面。然而,统统推向市场更不可取,利益驱动会使本来利小或无利可图的福利性的城市管理陷入无序混乱的尴尬境地。合理的职能定位,不仅能体现出宏观指导性(如制定法律规章、颁发政策),还能体现出市场性;二是在价值取向上应该体现出\"强其所应强、弱其所应弱\"的职能定位。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政府职能的主要取向,是遵循其传统的政治价值观:\"管得最少是最好的政府\"--政府职能\"弱\"的价值取向。然而,市场经济对城市管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如发达的市场条件、健全的保障制度、完善的基础设施、宽松的运行环境等等,这些反而是城市管理职能\"强\"的价值取向的表现;三是在管理手段上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这里行政手段的运用职能必须首先得到确定。城市管理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其中的经济手段要求城市管理的职能体系能够更多地体现经济杠杆的作用,实现间接管理。而法律手段则是为了实现规范化的管理目标,当然,其途径是要注重法律法规的运用。最后在对外关系上,城市管理体制的职能结构应该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能够不断与体制外的环境进行必要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这实质上属于城市管理资源配置方面的研究领域。

二、在组织机构上,体现精简性

相对精简的数量结构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使城市管理的职能结构有别于计划经济条件的职能体系。市场机制与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转变,削弱、甚至彻底废止了部分职能,作为职能载体的机构相应作出调整,因而也势在必然。二是市场经济使城市管理也要与成本和效率挂勾起来。一定规模的行政组织机构与管理人员队伍必须与社会资源和财力相适应。否则,将造成运转不灵、效率不高等弊端。控制机构数量的最有效方法是搞好编制工作。市场经济要求机构编制部门不但要健全相关法制,而且还要按照最低数量原则设置部门和职位,科学地分解职能:一方面是控制机构数量;另一方面是压缩人员编制,减少职位设置,杜绝闲职和冗员,做到每个职位都定事定责。

三、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上,体现数学性

通过数学里的\"+-×÷\"法,按照\"三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围绕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建立适合于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一是\"+\":增加发展所需职能。明确市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的职责,通过\"三定\"规定,按照凡是政府该管的事情要管住、管好、管到位的原则,在涉及到的行政部门增加与统筹城乡发展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相匹配的部门或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强化公共服务职责;二是\"-\":该放的则放该取消的取消。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下放经济社会管理职责,减少微观管理,提高行政效能。通过清理行政职责和权力,使\"权力下放\"进一步达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三是\"×\":效能几何增长。根据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改革中,努力整合政府部门相同或相近的职责,优化政府机构,整合职能,提升效能;四是\"÷\":有权必有责。按照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的要求,在赋予政府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相应承担的责任,强化政府责任体系建设。根据上下衔接、定位准确、规范合理、运行顺畅的要求,利用\"三定\"原则来调整部门职责,切实解决职责交叉、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的现象。

四、在操作运用上,体现弹性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要求城市管理体制在付诸实施的诸环节中,能够根据管理对象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相对灵活地作出调整。市场经济的变化性很大,机械地沿用刚性约束的体制是一种僵化的做法。在操作运用中必须做到将体制的机械的刚性与环境变化的灵活的适应性结合起来。一是要以体制的刚性约束性为基础,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弹性操作的前提是不应该同体制的基础特点相抵触,需要保持城市管理体制的正规性和固定性;二是要协调好各种关系。必须控制城市管理体制的基本结构模式、基本职能结构、基本组织结构及其与其它部门机构间的关系;三是要规范体制。关于体制的规范,要权责明确,使操作的弹性空间有约束,不能随心所欲、无章可循。#p#分页标题#e#

五、在城管系统建设上,体现数字性

一是实现区域性全覆盖。即在网络规划设计和系统技术研发上,都立足于城市范围、大城管和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按照全市区域范围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力争达到实现中心城区范围全覆盖,并为逐步向郊区(县)拓展夯实基础;二是市、区、街整体联动。在系统平台规划建设上,做到市、区两级平台、街道乃至社区的终端同步规划建设。在网络技术应用上,实现市、区整体链接,互联互通,闭环运行,切实解决好层级平台的协同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利用数字化城管的新模式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城管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有机地把各级城市管理部门整合起来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联动效应;三是实现资源共享。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中,将现有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和功能扩展,实现公共GIS平台、呼叫中心平台、政务外网、公安天网视屏监控系统等信息和技术资源共享;四是配置快速调度指挥系统。利用无线数字集群指挥调度子系统实施快速指挥调度,配置无线对讲机,通过直呼和群呼,实现应急事件的快速调动和有效处置,切实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效能;五是建立技术支撑机构。设立濮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保障中心,来专门负责系统运行保障、设备维护管养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以适应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和网络系统运行的技术需求。

六、在信息运用上,呈现网络性

现代管理与信息的关系非常密切,信息是决策、执行、沟通、检验反馈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依据。特别是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一方面由于社会事务的增加,管理中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造成信息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信息所反映的城市管理的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错综复杂。再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市场信息也越来越快,反映这种变化的信息也出现了快捷性的特点。正是由于信息的这些特点,造成城市管理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所以,城市管理的体制本色也必须具备对信息的学习、研究和利用的功能,而保障和强化城市管理体制的信息利用功能最便捷的手段是形成网络化的信息结构。信息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要求在城市管理系统内部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以便及时地收集、反馈和处理信息。城市管理正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综合、总结,才能加深了解和把握管理对象及外部环境,通过检查和调整,不断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政府视角的城市规划》,童明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1-01;

2、《城市规划信息化体系 》,吴俐民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04-01;

获取专业指导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