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工程师论文发表空间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

时间:2013-11-29 分类:城市管理

  摘要:环境景观反映了现代人类的内心世界,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产生的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也是人与景观环境的合作交流,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对景观空间的营造符合人心理需要已经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

  关键词: 环境空间,行为心理,生活环境,流动景观

  引言

  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空间环境,人和景观环境组成的系统中,人就是核心,环境景观对人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尤为重要,即人对景观环境产生的心理,它会影响人的生活行为,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回顾历史,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使环境、园林、景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了现代环境景观的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意识的进步,促进了环境景观事业的发展和设计领域的不断扩展。

  一、环境景观与人的心理关系及重要性

  现代生活中不难看出,如今的环境景观设计尤为注重对人所产生的心理,以前大部分人们在购买住房时讲究的是住房内部结构布局和一些物理性设计,而现在更多的还要注重住房的外部环境给人的感受。因为人在一个地方居住得久了,就会不知不觉地接受环境的暗示。这种暗示会引起人心理和生理一系列的变化,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如花草茂盛,会给人以蓬勃生机的感觉,使人对生活充满信心。花草凋零, 黄叶飘落,会使人想起衰老, 想起死亡,继而生发悲哀与伤感。房子高大,庭院广阔,会使人心情爽朗。房子低矮,会使人感到压抑。屋大人少,会使人感到空旷,感到孤独和寂寞。屋小人多,又使人感到拥挤,感到烦躁和不安。久而久之,这种心理会导致生理上的疾病, 甚至会导致性格上的变异。这样也使得很多房地产小区都做起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景观设计。这就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这使得环境景观设计日益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成为衡量小区文明程度、代表小区形象的重要指标,让环境景观传递出人的心理感受,同时也对人的心理情感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在环境景观设计中首要问题是解决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要从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环境,不了解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与规律,就无法科学而又艺术地把握环境设计中各要素的关系,也就无法创造出符合人需要的景观环境。环境景观心理正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景观之间相互关系。即环境景观和心理的相互关系,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景观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二、景观空间对人的心理因素

  2.1心理需要

  人的心理需要总的来说分为三个层次: 安全需要、社会需要、私密需要。1)安全需要:从初级水平上来说,人们有一种试图通过闭关自守来获得安全感的心理;进一步展开,就是希望自己周围环境安全稳定,希望免于不必要的繁杂与纠纷,希望各种活动有安全保障的心理。2) 社会需要:通常来说,人们希望和同事、朋友保持友谊,希望得到信任和互爱(社会欲);人们希望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归属感)。要想设计得到成功, 就要使人的社交欲和归属感得到满足。3)私密需要:在设计室外景观时,往往只注意平面外形的美观和空间划分的变化趣味,而忽视人心理的私密需要。但也有比较好的实际例子,如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广场,它的中央是下沉式,冬季作滑冰场,夏季作露天咖啡厅。设计巧妙地安排了空间的层次和序列,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精心营造出一块半私密的空间,可以大大减少由于人们互相干扰而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倍受人们的青睐。

  2.2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性格、兴趣、情感体验。群体心理是社会心理的具体体现或主要表现形式,是个体需要、动机、情感、态度、观念等的共同性和一致性在群体中的反映。群体心理赖以存在的基础不是个体的生理状况,而是某种共同的社会特征。群体心理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模仿、感染和遵从三种心理机制,与个体心理的形成也是不一样的。

  三、影响人心理因素的条件

  3.1结构

  简洁几何形造型风格,严格遵循力学的逻辑规律,多采用垂直方向的叠加和在水平方向展开的对称结构形式,容易形成规律性和秩序感,给人以理性的逻辑审美感受。丰满圆润、起伏微妙的曲线造型效果,给人以感性的形象审美感受。讲究柔美的轮廓线与微妙的细部处。如果将点、线、面巧妙地组合在环境设计中,可以表现出景观丰富多彩的感染力。

  3.2色彩

  人们对色彩的审美感受既是视觉经验的积累,又是整体意识的综合作用。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色彩是一种富于象征性的构成媒介,它分别体现出轻重感、胀缩感、情感、文化品位及价值观等。

  3.3语意

  语意体现在中国环境设计中,最为突出的特色即为写意。它是以赋予有限形象更深广的寓意为艺术宗旨,如中国绘画讲究的意过于形等,追求的并不是单纯的形似,而重在表现对象的神韵、意味,写意在环境中的运用源于中国造园艺术中对自然的追求,在有限的空间里简单的追求,再现无限风光的自然景观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们再现自然的愿望得不到满足, 于是必然要寻求解决的办法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p#分页标题#e#

  四、如何设计好人与景观的关系

  4.1 没有设计师的公共场所。

  它是充满诗意、充满人性和充满故事的。这样的场所要取之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不要参杂许多认为的因素,所以要更多地考虑当地的因素而避免设计师程式化的设计。

  4.2旧建筑再利用与人性化城市环境共生的设计手法。

  注重旧建筑再利用,而不是一味的拆建。赋予旧建筑及其环境以新的生命活力,延续了城市历史文化,增加了现代人对城市景观环境的认同。

  4.3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突出地域特色,强调周围小区文化、本地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在公园绿地中的综合运用。如德国杜伊斯堡市北部的A.G.泰森旧钢铁厂置换为城市公园的环境设计,充分反映设计师关注环境场所对人的精神感受,体现了对场所现状与历史环境的尊重。

  4.4公众参与和人性化的体现。

  公园绿地景观的重要性体现在是否有人去使用它, 没有人使用的景观再好也失去本身存在的意义。市民是公园绿地使用的主体,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规划中以人为本,使公众意识到自己是公园绿地的主人,最终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需要强调的是重视对特殊人群的设计关怀。

  4.5注重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丰富居住区公园绿地的风格类型。

  空间意识体现在规划、组织、设计、施工等诸多领域, 维护人工环境设施与自然环境在空间布局、视觉景观方面的共融性,不要抢景、挡景,宜小不宜大,宜淡不宜浓,宜远不宜近。当不得不影响自然景观时,应积极实现人工物与自然物新的平衡,为自然增彩,同时精心选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的材料,使构筑物的质感与自然和谐融合,充满情趣。一方面可以充分满足市民休闲、娱乐、观光等不同需求;另一方面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来说,不同风格的公园绿地内部的景观丰富度和异质性不同,人类对不同绿地的需求而建立不同生境,其多样化有助于不同物种尤其是珍稀物种的保护和演替,从而增加景观的异质性。

  4.6重视景观环境中公共艺术品及景观设施设计。

  从城市历史文化及人的生活情趣的角度重视城市景观环境中公共艺术品及景观设施设计,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环境艺术品格。适当增加休息设施和运动设施,为满足居民的普遍需求,设施位置的选择也要考虑安全性和视觉景观,使居民有看与被看的东西,得到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感。

  五、结束语

  总之,从心理的角度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实现以人为本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设计所针对的主要不是个体,甚至也不是少数人,而是社会大众。设计师将各种功能要求综合体现为经济、合理、有效和美的造型,最终的目的在于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提高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在设计之前所必须进行的各种调研活动中,社会大众的心理状况是其最重要的调研内容之一。同时,这种普遍的心理状况,也是某一项目设计能否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先决条件之一,或者说是对某一项设计进行质量评估和审美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孙雪芳,金晓玲.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8(4):162-164.

  [2]赵鑫,吕文博.环境行为学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初探 [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4):309~312

  [3]陈云文.行为科学对园林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园林,2008(3):21~24

获取专业指导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