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城市管理
摘要:运用园林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江苏睢宁县环城河沿线景观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来创建景观、文化、艺术、自然相和谐的园林生态环境,是本规划设计的主要指导思路。
关键词:园林工程,论文发表,景观设计
1、工程概述
江苏睢宁县环城河位于睢宁县老城区繁华的核心区,南侧为睢宁县政府,西侧为上位规划中的绿色廊道,地理位置优越。该地块北近八一路,南近青年中路,西近红叶路,东近文学路,交通便捷。周边用地以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环城河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传承了睢宁悠久的地方文化。
2、总体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2.1存在问题
2.1.1现状驳岸形式单一,整体缺乏亲水性
(1)现状驳岸硬质,形式单一,且过于平直,缺乏生气,缺乏情趣。
(2)现状驳岸缺乏与人的互动,使人与水的关系割裂。
2.1.2植被种植凌乱,缺少水生植物,缺乏生态系统性
(1)现状植被不连续,且种植凌乱;
(2)局部乔木长势较好,多数灌木长势较差,且易藏污纳垢;
(3)整个河道无水生及湿生植物,不能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
2.1.3污水排放入河道,生活垃圾乱置,缺乏管理性
(1)现状驳岸管线裸露,污水直接排放河中,造成水体的污染;
(2)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沿河环境脏乱差。
2.1.4人车混行,交通杂乱
(1)现状沿河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界限不明显,导致人车混行;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小商贩占道,缺乏管理,交通杂乱。
2.2问题解决对策
2.2.1直岸变曲,增加连续亲水木栈道
(1)采取链型堤岸,营造开敞式开放空间;
(2)局部打断硬质驳岸,形成自然式缓坡入水;改造后驳岸形式多样,曲折有致,柔化河道边界,增加生气及情趣。
(3)在现状驳岸基础上,改造为亲水木栈道,建立连续的步行系统,形成
完善的亲水游憩空间。
2.2.2整合植被,还以绿树成荫
(1)保留现状柳树,合理补种乔木,营建林下休闲空间;
(2)去除低矮灌木,增加水生及湿生植物,形成连续的植被景观。
2.2.3排污入管网,生态净化,建立良性循环系统
(1)铺设排污管道,杜绝污染源,建立雨水收集系统;
(2)临岸种植水生及湿生植被,形成生态的水系净化系统且美化岸边环境。
2.2.4整合交通,沿河设置完善步行网络系统
(1)沿河取消机动车道,改为连续的非机动车道与步行网络系统;
(2)沿外围设置城市公共停车场,改善整体交通环境。
3、总体规划与设计
3.1总体布局
整体设计结合现状场地,对环城河驳岸以及周边用地进行改造。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驳岸,根据周边用地性质的不同将驳岸划分为六大类型,其形式各异,但风格统一。
根据上位规划,将整个场地分为四大开放空间,分别是废墟广场、滨水湿地公园、码头广场以及\"渔庭晚照\"滨水节点。
\"废墟\"主题文化广场定义为城市脉络的展示空间,主题明确,意义深刻,为环城河营造一个良好的视线通廊。设计整合现状场地肌理,保留场所精神,并引入水体、绿化等自然元素,并结合六个特色鲜明的主题小园。构成风格统一的主题广场,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与教育展示有机结合的休憩活动空间。
滨水湿地公园将环城河局部打开,采取缓坡入水形式。靠近外部道路部分设置城市级停车场,解决静态交通问题。整体设计营造出风格自然、功能完善的亲水休憩空间。
码头广场分为私家码头区与公共码头区两部分。其连接环城河与古城内水系,形成岛式码头广场。在设计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生活元素相结合,给游人创造丰富的体验空间。
\"渔庭晚照\"滨水节点,原为原水月寺旧址,以水为名。设计恢复原有水系,设置特色茶室庭院、水中戏台、观演茶座等休闲设施,并设渔船餐厅、水上餐厅等特色活动,丰富体验空间。结合场地丰富的竖向高差变化,为游人提供了一个趣味性的休憩娱乐空间。
3.2驳岸设计
根据用地适宜性分析得出场地驳岸整体分为六大类型,各个类型针对
不同的驳岸问题及场地特性设计不同风格的驳岸形式,力求打造多样式的
驳岸形式,柔化河道边界,增加生气与情趣,建立更加丰富完善的滨水游
憩空间。
3.2.1总体设计方法
(1)保留
保留原有第二层堤岸,加设亲水栈道,建立连续滨水步行系统,设景观平台,做跌落式种植池,解决高差问题。
(2)改造
局部打开原堤岸,营建\"链\"式堤岸,增加景观界面,同时加强环城河与城市的联系;
局部打断原堤岸,改造自然式缓坡入水,建立生态驳岸,弱化硬质驳岸;
局部改造成入水式大台阶,打造特色滨水休憩空间;
古城段设置滨水游船码头,丰富驳岸类型,营造滨水休闲氛围。
3.2.2桥设计#p#分页标题#e#
根据场地现状交通需求,可将场地内的11 座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 以机动车通行为主的桥,二是以人通行为主的景观桥。
(1)车行桥设计
车行桥设计风格与已设计新城区中型桥梁相统一,桥下净空达到2M,满足游船通航需求。
(2)人行桥设计
人行桥采用木材质拱桥形式,与连续亲水木栈道相连,渲染滨水休闲氛围,同样桥下净空达到2M,满足游船通航需求。
3.3规划设计分析
3.3.1 夜景照明规划
(1)照明依据
根据本次景观规划的空间格局和各区域功能定位确定照明规划的基本思路,技术标准参照修编的《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夜景照明设计标准》,《城市照明规划规范》。
(2)照明设计原则
照明规划的设计原则是在确保夜间照明安全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将主要的景观节点的照明重点处理,达到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的效果。确定规划区域内的照明分区和各分区定位达到整体丰富结构清晰的目的。同时,根据深层生态学原则,充分考虑其他生物群种对光环境的需求,避免人造光对其他动植物的负面影响。
废墟广场、滨水湿地公园及天元广场等主要景观节点区是照明处理重点,是整个区域的最亮点;古城入口、商业街入口广场等区域打造次级照明节点,亮度弱于主要照明点。道路系统照明形成整个景观中的线形照明,滨水景观界面照明区,形成整个景观中的面状照明。
突出照明的科学性,布光的隐蔽性,被照对象的亮度和颜色与周围环境既有差别又合谐统一。灯具造型现代具时代特色,尽量采用高光效、无眩光光源,且不影响白天环境的景观。所有照明器材选材,必须满足安全、美观、经济、功能及维护方便等要求。
3.4景观结构规划
3.4.1总体景观结构可概括为: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营造多种景观元素的有机融合。
3.4.2面状景观开放空间人流量比较大,是人们休闲活动的主要聚集地。在设计上与周边场地、建筑密切结合,配合穿插其中的林下休憩空间,共同营造出极具特色的丰富多样的滨水休憩空间。
3.4.3线状景观开放空间人流量相对较少,主要以连续的亲水步道为主。与面状景观开放空间构成一动一静的对比。同时结合周边现状场地为人们提供连续良好的林下休憩活动空间。
3.4.4点状景观开放空间即为各轴带上及周边分布的多个景观节点,包括主次入口、核心景观区、若干特色主题院等等。各个景观节点功能不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3.5景观视线规划
3.5.1场地主要以环城河周边形成的景域为主,整体分为视线通廊和连续景观界面两部分。
3.5.2场地中以东西贯穿的视线通廊为主,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营造出通透连续的景观视线。
3.5.3围绕环城河周边的自然式缓坡入水景观形成统一连续的自然景观界面。在古城区围绕环城河两岸形成对景。
3.6植物配置规划
场地种植设计按类型及区域特色分为滨水植物带、道路绿化带、游憩广场植物带、庭院绿化带四类,具体区域植物设计如下:
3.6.1滨水植物带
保留现状柳树、补植大乔木,去除低矮、杂乱灌木。形成林下休憩空间保证人们的游览休闲功能;在临水局部位置,采取缓坡入水的形式,植物选择以乔木和地被为主。驳岸边搭配种植湿生及水生植物,既具有观赏价值,对驳岸也有良好的固土作用,同时在雨季对河水有一定的涵养与协调功能。
3.6.2道路绿化带
选取观赏性强、遮荫性强,分支点较高的乔木为主,可有效隔离外界噪音,过滤汽车尾气,净化环境。
3.6.3广场绿化带
树阵式栽植高大阔叶乔木纯林为主,林下空间保证人流自由活动。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配以花卉等地被植物,形成四季皆景的植物景观。植物种类丰富,为游人营造出郁郁葱葱的自然景观环境。
3.6.4庭院绿化带
主要采用分枝点较高的常绿乔木与地被相结合的种植方式,营造出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小型开敞空间,体现休闲的氛围,为游人提供良好的休憩林荫空间。组团通过几种特色树种突出各自的主题,在同中求异,形成丰富的组团植物景观。
4、结语
社会飞速发展,时代不断进步,需要以动态的、积极的视角去去理解环城河景观的深刻文化内涵。通过时间的脉络可以发现,过去城市是原始的落后的,其特征是无章的、无序的,而在未来,我们要构建科学和谐的生态城市,使其改变为有机的、有亲和力的宜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