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城市管理
摘要:浙江省城乡建设的巨大变化,引起了白蚁栖息环境的改变,白蚁防治工作也面临更多新情况和新挑战。本文从浙江省城乡建设的角度出发,概括了其中白蚁的危害及蚁害的成因,并从方法措施、思想认识等方面提出了治理策略。
关键词:城乡规划论文发表,论文发表网,城乡建设,白蚁危害,白蚁防治,浙江省
白蚁亦称\"无牙老虎\",属等翅目,具有复杂的品级分化和集群的巢居生活,是世界主要的经济害虫之一。白蚁危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其生存、繁衍的漫长历史岁月中,白蚁从未停止对公共财产的损害和人民生活的侵害。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园林面积不断增加,这些都为白蚁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有利的生存条件,繁殖速度得以不断加快,从而给房屋建筑、水库堤坝、名胜古迹、电讯器材、绿化树木、日常生活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降低白蚁对城乡建设的危害,有利于促进我国城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浙江省白蚁研究现状
建国后,关于浙江省白蚁种类的研究开始逐步丰富起来。唐觉、李参(1959)对杭州地区的白蚁种类以及危害情况作了调查和报导。六十年代,上海昆虫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单位曾在江浙部分地区做过一些标本的采集工作。对于浙江省白蚁的种类统计,浙江省白蚁防治所(1998)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白蚁种类区系分布现状的调查工作。后经宋晓钢(2002)[1]整理汇总,查明浙江省白蚁种类共计4科17属59种,其中3种为新记录种,20种是浙江省特有种。
2.白蚁对浙江省城乡建设的危害
伴随着浙江城乡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白蚁对城乡建设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就杭州市而言,全市23%以上的建筑物不同程度地受到白蚁侵害,市区住宅小区及别墅区的环境绿地50%以上发现有白蚁危害,古建筑中白蚁危害率高达45.4%。同时,白蚁危害也是导致地下电缆故障的重要因素,浙江省每年因白蚁危害引起的电缆故障占到总故障的60%以上。另外,白蚁对水库堤坝的危害尤为明显,浙江省一千多座水库中受到白蚁危害的占60%以上。种种数据均表明,白蚁已严重制约了我省城乡建设的稳步发展。
2.1对房屋建筑的破坏
白蚁对房屋建筑的主要在于其隐蔽在建筑内部并破坏其承重部位,从而造成房屋突然倒塌。近年来,由于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建筑中水泥混凝土结构逐步取代砖木结构,白蚁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极大改变。当前现代建筑物多采用各种高级含纤维材料装修,而这又是白蚁喜吃和繁殖生存的主要场所。保守估计,按城镇房屋受蚁害率10%计算,我省每年因蚁害而支出的正常维修费用就达3000万左右,若包括农村的房屋,每年损失将达1亿元以上。
2.2对自然植被的破坏
树木和草地等自然植被是白蚁的主要食物来源,在浙江省许多公园、小区绿地内都可以发现土栖白蚁泥被、分飞孔,以及蚁道、蚁路和若干菌圃(副巢),从而给自然植被保护和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十分严重的危害。图3为杭州某别墅式花园小区内发现的白蚁活动迹象。
作为城市园林绿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树名木,也存在较为严重的蚁害问题。据杭州市市白蚁防治研究所对市区731棵古树名木的调查显示,危害率高达40.77%,其中树龄在500-1000年的古木危害率最高,达到55%以上。
2.3对地下电缆的破坏
白蚁对于地下电缆的破坏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对于以塑料为保护套的这一类电缆的危害更是频繁发生。白蚁能将电缆保护套咬穿,使电缆绝缘受潮,电阻下降,从而造成单向接地短路,甚至引起爆炸。而且,白蚁对于地下电缆的破坏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只有当出现通讯故障后才能发现蚁害的情况,一旦发现造成的损失已无法挽回。统计显示:在浙江省每年受白蚁侵害而引起的电缆故障约占电缆故障总数的60%~70%[1],成为导致地下电缆故障的最主要因素。
2.4对防洪堤坝的破坏
浙江省内许多江河、水库上建有土坝,这些土坝往往栖居着大量的白蚁群体,它们在堤坝内,密集营巢,迅速繁殖。当汛期水位升高时,四通八达的蚁道非常容易导致塌堤垮坝,酿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据统计,浙江省各地的水库堤坝大多依山傍水,优越的自然环境极易招致土栖白蚁定居。据统计,浙江省1000多座水库受到蚁害困扰的占60%以上。湖州、金华等市区的近年抽样调查显示,水库的蚁害率高达65%,浙江省水库堤坝的蚁害率仍然较高,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存在重大隐患。
2.5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浙江省名胜古迹众多,但是屡屡遭受白蚁的侵害。据统计,浙江省白蚁对文物古建筑的危害率达到80%以上,杭州蚁害危害率高达45.4%[3]。西湖风景区的古建筑海潮寺(图7),寺内建筑横梁、立柱等不同程度的遭受白蚁危害,其中一根横梁被已被家白蚁蛀蚀一空,随时有断裂的危险。此外,许多名胜古迹也因在蚁害整治后疏于管理和监测,导致蚁害再次发生。例如宋六陵是目前发现江南最大的皇家陵寝,在1992年和1995年曾两度对陵园中的古树进行过白蚁防治,但因缺乏防治后的定期监测,导致其再度遭受白蚁的侵袭,至2000年8月时发现,哲宗后陵的19棵古松已有6棵被蛀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p#分页标题#e#
3.城乡建设蚁害的成因
3.1建筑材料的改变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直观的标志就是房屋数量的增加,就浙江省五年来,每年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积平均在22201万m2,2011年高达29530万m2,最低的2007年也近18149万m2。新增建筑物数量的增加,大批的陈年老房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建房屋比例逐年升高。无论是城市中还是在农村,水泥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取代砖木结构的建筑物的比例不断提高,使得白蚁的生存条件发生了极大改变。首先,房屋装饰、装潢采用各种高级含纤维材料,是白蚁喜吃和繁殖生存的主要场所;其次屋内采用全封闭装饰措施,护墙板、天花板、木地板、踢脚板、木壁橱、木门窗等装饰的密不透风,加上室内暖气、空调等设备普及安装,为白蚁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水分,适宜的温度和隐蔽场所的生态环境。
3.2城乡建成区规模的扩大
城乡建设另一个直观标志就是城乡建成区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因其自身的发展逐步吸纳附近的郊区,原先的池塘、荒地被征用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而农村地区由于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基础设施逐步向城镇标准看齐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村庄建成区面积也逐年扩大。原来老城区为白蚁提供的食料有限,致使白蚁的发展速度缓慢,城乡建成区规模的扩大造成大批的农田、荒地、池塘、河流被征用,建成区规模扩张后,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些新环境为白蚁提供栖息和繁殖的新场所,导致白蚁种群向外扩张。
3.3城市夜间灯光的增强
城乡建设使得城市和农村的夜间灯光功率增大,灯光亮度也相应大大增加,特别是城市中繁华商业街更是通宵明亮。灯光亮度为白蚁出飞提供了重要条件,由于白蚁分飞具有强烈的趋光性,每年春夏之交,无数繁殖蚁被灯光吸引和诱集,飞进建设工地,落入建筑物附近或水库堤坝上,先在绿化带,草丛树根及其它杂物内居住,再通过挖筑地下蚁道转而侵入堤坝或建筑物内进行危害。一对成活的成虫若干年后就可以发展成一个群体,而一个成年群体每年飞出的成虫通常数以万计。灯光亮度的增强改变白蚁的生活习性,近几年,杭州地区散白蚁出飞时间由原先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发展到散白蚁出飞时间在一天的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规律的改变使白蚁的危害性更为严重。
3.4城乡绿化面积的增加
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乡绿化面积的增大。近几年来浙江省许多城市和乡村以创建人居城市和美丽乡村为目标,大力加强城乡绿化建设。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1年,我省新增园林绿化面积50220公顷,公园的个数由原先的748个增加到954个。城市绿化建设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使整个城市的湿度增加、气候变化幅度减小,这为白蚁种群的繁殖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而城市绿化树木、草坪增多从客观上也为白蚁繁衍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和水分来源,进一步促进白蚁种群蔓延。
3.5危机意识的不足
蚁害发生的初期是控制其进一步恶化的最佳时期,但是这一时期人们或者认为蚁害治理成本过高,或者存在侥幸心理不以为然,有些农村地区更认为发生蚁害是上天的惩罚,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许多本来可以及时控制的蚁害均错过了最佳治理时期。
4.城乡建设白蚁防治对策
针对白蚁防治的专业防治技术(药物、方法)已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在此不再详细阐述。本文仅从城乡建设的角度提出几点白蚁防治的对策,以期对白蚁防治提供新思路。
4.1建设过程中的预防
白蚁的防治应该贯穿城乡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建筑设计中应尽量考虑把木构件的湿度降到最低,通过水环境的控制降低白蚁生存的可能性;在绿化建设时,可以选用抗虫绿化树种;在建设施工中,及时彻底清理木制品废弃物;在建筑物施工中增加化学预防白蚁的措施,采用药物喷洒、涂刷的方法,用以弥补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给建筑物提供一个阻止白蚁入侵的天然屏障。通过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预防措施,可以避免许多经济损失,节约后期维修的费用,进而最大限度降低蚁害的发生率。
4.2地理信息系统(GIS)防治
将白蚁防治业务与GIS技术相结合,建立白蚁防治地理信息监控系统,实现白蚁防治业务的可视化,信息动态化管理。将经过白蚁预防处理的新建房资料标注到白蚁防治地理信息的数字地图上,以小区、宗地或房屋为单位,记录房屋的基本属性和白蚁预防信息(如地址、开发单位、物业单位、建设年代、白蚁预防实施时间、预防合同、到期时间、施工单位等),实现在数字地图上准确地显示白蚁预防区域的分布情况,以便于查询、统计和及时回访等管理需求。同时,将发生蚁害并经过灭治处理的现有房屋信息资料(如房屋地址、结构、开发单位、物业单位、建设年代、蚁害程度、灭治时间、灭治方法及相关影像资料等),标注于系统的数字地图上,以便于对蚁情分布区域及动态蔓延趋势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实现主动、及时地防治蚁患。
4.3控制夜间灯光
合理控制城市夜间的灯光,减少不必要的景观照明设施不仅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而且能有效的控制夜间灯光强度,进而对趋光性繁殖蚁的活动频率和活动范围都能起到很好的控制。每年3-5月份和9-12月份是白蚁长翅繁殖、出飞的高峰期,在此期间不仅要加大灯光强度的控制力度,还可以采用新型的灯光灭蚁技术,从而有效减少白蚁的数量。#p#分页标题#e#
4.4树立危机意识
从浙江省白蚁防治的现状来看,目前白蚁在我省城乡建设中的危害得到有效的控制,主要原因得益于我省在白蚁防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蚁害的预防工作上。但白蚁防治是一项长期性工程,随着城乡建设环境的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在城乡建设中提高对白蚁防治的重视程度,树立危机意识。其次,在全社会加强白蚁防治的宣传力度,综合利用新闻媒体、上街宣传、技术咨询等各种宣传形式普及白蚁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对白蚁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对白蚁防治的共识。
参考文献:
[1]宋晓钢. 浙江等翅目昆虫(白蚁)考察[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9(3):288~291.
[2]马延军. 防白蚁电缆母料的研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1,02.
[3]倪丽峰,许如银. 杭州市区古建筑白蚁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物业管理,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