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1-06 分类:特殊教育
[摘 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突破传统智力理论,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该文从特殊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特殊教育教育观念、课程、教学形式以及对特殊儿童的诊断的影响。
[关键词] 特教职称评比,多元智能理论,特殊教育,新趋势
1983年,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Frames ofmind)一书中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是教育界的一枚重磅炸弹,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兴奋点,并受到普遍关注。二十多年来,教育理论界与实践机构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从未停止。然而根据查阅的文献发现,当普通教育界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狂热追逐的时候,我国特殊教育界始终保持着相对低调而冷静的势态。
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多元智能理论在普通教育界诞生,而当前智力评价系统主要以传统智力理论为标准而形成的,的确对学生能力的评估和发展造成了相当影响,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用传统智力的观点已经无法科学、完整的衡量学生的真实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为普通教育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第二,由于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条件,特殊教育起步晚、发展相对缓慢、教育需求大而投入少、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严重分离,特殊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于普通教育。甚至有部分人认为在当前教育投入巨大、社会竞争激烈、连普通儿童的升学就业都面临重大压力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必要,更不要说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武装特殊教育。当然,少数特殊教育研究人员和专业教师已经开始研究并实践这一重大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与自然。多元智能理论从自然出发,从个体的真实情况出发,势必为特殊教育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解释与分析
长期以来,在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对于智力的定义、智力的结构等问题有着很大的分歧。仅在二十世纪的前几十年就曾流行过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说、卡特尔的定型和不定型智力说、瑟斯顿的群因素说、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传统的智力理论遭到了众多心理学家的质疑。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传统的智力理论过于偏狭,仅仅重视读、写、算、说而忽略了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其他方面。因此,他认为,就智力的本质来说,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就智力的结构来说,智力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对平等的8种智力,即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关于智力本质和结构的新理论是对传统智力理论的强烈冲击。
第一,智力不再以数理逻辑能力或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而强调实践创新;第二,智力突破了传统意义上跨时间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背景不同有所发展变化的能力;第三,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是以一种能力或几种能力为中心,而是八种彼此相互独立,以多种方式存在着的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为现代特殊教育观念的变革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教育观念的变革是教育理论变革的基础与先兆,没有思想观念上的变革,真正的教育变革不可能产生。人们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也就是特殊教育观念的态度,观念的转变是极其漫长的过程。从最开始对特殊儿童(主要是肢体残疾和智力落后儿童)的杀戮、剥夺生存的权利到将其丢弃到敌对的部落,到将其遗弃在荒山野岭任其自生自灭,再到隔离养护、保障特殊儿童最为基本的生存的权利、设立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到二十世纪初期提出回归主流、全人教育、融合教育、生态教育、和谐教育等,特殊教育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对人的自然属性和个体差异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大自然的尊重。
人们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与接受,说明人们赞同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的对智能的定义与解释以及衡量人的智能的全新的标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相对独立、相对平等的八个方面,完全突破了以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传统的对智力的理解,用全面的标准来衡量特殊儿童,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缺陷与障碍,不仅仅是他们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凸现出的不足,同时还有他们的优点:比如对高功能自闭症和有学习障碍的天才儿童的优点。如果我们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就不难理解特殊儿童的超常技能;同时,如果我们能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出发势必会引起教育观点的变化。
(一)秉持明确而具体的个别化教育目的个别化教育一直是特殊教育的核心,也是特殊教育主要的教育原则,多元智能理论的诞生为个别化教育的发展与重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我们应该为特殊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特别注重其优势智能的培养。#p#分页标题#e#
(二)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主建构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学习活动中,渴望创造和自主、独立和尊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对学生的施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绝对不是救世主的角色。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应以儿童智能的个体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建构,让儿童真
正成为他自己。三、多元智能理论对现代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注入新鲜血液随着普通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对特殊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结构建设的探索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点。
三 多元智能理论对特殊教育课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多元智能理论是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指导特殊教育课程内容和活动选择,指导关注特殊儿童个别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和经验。特殊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的差异在于特殊教育课程更重视校本课程以及班本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内容更重视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个体面对的真正难题,这一点与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可从儿童的各个方面的智力进行评估,找到智力的优弱势,扬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优势智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为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精神,可以在某一个或两个儿童发展较好且有发展潜力的智能领域开展研究和实践,作为特殊儿童发展的方向。这一重要思想与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不谋而合。在多元智能理论中,任何一方面的进步都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再是按照传统的方法,从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开始,而是从任何一个儿童有能力有兴趣完成的工作出发,这就赋予了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新的意义。
四、多元智能理论促进特殊教育教学形式多元化
(一)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多彩传统的特殊教育教学形式例如讲授式、讨论式、辩论式等都是从普通教育借鉴过来的,是从儿童与教育的共性出发。由于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以及特殊儿童与特殊儿童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儿童需要,因此,个别补救、个别训练等方式在特殊教育中必不可少。近年来,欧美和港台地区对特殊教育中的游戏教学、音乐教学、艺术教学等的研究越来越成熟。仔细思考,在这些教学形式的背后都能看到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子。一旦认识到各种智能的教育作用和治疗作用,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就能摆脱了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断地创新与探索,只要有利于特殊儿童能力发展的活动,都可以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
(二)教学主要形式从注重缺陷补救到重视潜能发展过渡传统的特殊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即希望学生通过教育能掌握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障碍的补偿训练,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来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水平。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实际是以价值取向多元化为社会理论支撑,认为任何一种能力的突出都是学生智力水平的体现。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弱势能力进行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优势能力,展现学生的长处,体现个性,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成为他自己,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五、多元智能理论对特殊儿童诊断提供新的方向多元智力理论运用在特殊儿童能力测验中是对传统测验的重大冲击,势必给特殊儿童诊断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一)诊断目的从单纯的智力鉴定转向对潜能的探究传统的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诊断最主要的目的是对儿童的智力受损程度进行鉴定和划分,即发现差异和缺陷。多元智力理论中的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等是无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测试出来。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诊断的目的不是要找到儿童能力缺陷,为儿童贴上智力障碍者的标签,而是发现儿童的优点和潜能,以便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扬长补短,甚至扬长避短。障碍不等于无能,仅是表明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发展有困难。诊断的目的不在于诊断结果本身,而在于过程,在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的同时,通过对儿童的语言、动作、表情、情绪等的观察可以发现儿童综合能力的发展情况。
(三)诊断内容丰富,涵盖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多元智力理论包含八种智力,使得诊断的内容空前丰富,对特殊儿童能力的诊断已不再以某一个或者几个标准的量表为主。诊断的内容除了传统的量表以外,还包括各种标准或者非标准化的动作评估﹑语言评估﹑情绪评估、绘画能力评估、音乐能力评估等。只有全面细致的评估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为日后的个别化教育教学提供可信的理论依据。
(四)诊断方式由标准化测验向动态测验转变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后,能力诊断内容扩大,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根本不可能用一个固定数值来衡量。因此,诊断越来越多的采用定量和定性测验相结合的方式。描述性的诊断方式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只要能够检测出儿童真实能力的测验都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诞生至今二十余年,绝大多数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都是对它持肯定态度,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普通教育界对此理论的研究仍在继续,特殊教育界对它的研究需要加强,且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Howard Gardner.霍力岩,房阳洋译.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大连: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David Boyle.黄治康,李蜜译.为什么数字使我们失去理性[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4]吴成典.多元智能的理念与研究[ J].现代特殊教育,2000, 1
[5]薛庆国,王益明.对传统智力测验的再认识[J].山东教育科研, 2001(10)-10-12
[6]林崇德,黄希庭,杨治良.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7]周震朝,章竞思.智力理论和测验整合发展的基本走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12
[8][美]ThomasArmstrong.张咏梅,王振强等译.课堂中的多元智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M].大连: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9]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0]尹小林,张大钧,陈旭.关注个体差异发展优势智能[J].中国特殊教育2005, 5
[11]肖菊梅.以多元智能理论看特殊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7
[12]李莹,胡斌.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落后儿童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