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5-24 分类:建筑设计
摘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年来,各国开始关注中国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这些传统文化符号是我们当代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文化资源。作为国人,我们更应该努力挖掘自己民族的东西。本文但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了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设计领域中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师论文发表,论文发表期刊网,传统文化符号,建筑设计,色彩,布局
一、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意义
(一)现代建筑设计中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中国的设计师也已经习惯用西方美学角度去安排与解释传统的中国美学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的设计设从西方现代性的镜子中照出的是自己的无奈,很多“设计师”也已经被训练为西方现代观念的代言人,这不可谓是一种悲哀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失语”现象。而代表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大屋顶也已经逐步脱离了中国建筑的体系,我们的生活仿佛笼罩着西方文化的影子,渐渐失去了我们骄傲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因此,作为现代设计师如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结合实用主义与功能主义,形成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群,已成为非常迫切紧要的课题。
(二)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具有内在统一性
传统文化反映在建筑上,体现了过去与现在相应的技术及影响技术的思想领域传统文化,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体。应该说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而没有现代,也无所谓传统文化,它们是通过互相衬托来得以体现的。现代建筑理念在创新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继承问题,包括了现代建筑艺术的民族性、区域性与多元化问题,以及在新日新月异的建筑技术与开拓性的建筑理念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保持建筑艺术与内涵的延续性的多方面路径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国际社会建筑设计者和理论工作者所普遍关心的问题。例如古代的帝陵建筑群的重建、寺庙建筑群的重建等等都是这种情况。不光是群体建筑复原,也有单体建筑的复原设计与重建的情况,如武汉的黄鹤楼就是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古建筑的形式,一如众多的文学、绘画作品所描述的优美形象。当然也有拒绝复原的建筑,如颐和园。这就体现了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理念上的又一应用原则,即以创新为目的来指导继承的尺度。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建筑设计中的色彩
建筑物的设计十分重视建筑装饰色彩的应用。古代的建筑设计大都使用木材,为了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同时增强建筑物的美观,古代匠师一般会在木材上涂漆或者桐油。经过长期实践,我国建筑在使用色彩装饰建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譬如在古代北方的宫殿建设过程中,一般都会运用鲜明色彩的调和和对比,屋檐下的阴影部分,一般会使用蓝绿相配的冷色,房屋主体受阳光照射较多的部分,则使用暖色(一般是朱红色),通过两种颜色对比,保证建筑物整体的和谐。通常情况下,为了使建筑物增加活泼感,避免单调呆板,古代匠师还会在建筑物屋檐下以及房屋主体部分的颜色上增加一些杂色。但是在中国南方,依照南方的自然环境和季节变化特点,为了保证建筑物的风格与南方的气候环境相协调,南方建筑的色彩大都比较淡雅,白墙、灰瓦、墨绿色的梁柱构成了南方建筑自身独有的特色,给人们以清凉感。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建筑装饰色彩的使用,中国古代匠师不仅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性质和结构特点,而且还综合考虑了建筑物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确保建筑物的风格与当地的地域特色相融合。
(二)建筑设计中的布局
传统的中式民居的布局方式主要受到“风水”学思想的影响。“风水”学说以前被人误以为是伪科学,具有迷信色彩,但无可否认它具有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地质、地理生态、景观诸多方面丰富的内涵,并包含着人如何顺应自然、识时适势、顺势而为的辨证论述。中国历代的都城、皇宫殿堂、州县官府衙署均是南向的,这里不仅考虑到气候日照和环境,而且还涉及风水、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比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传统文化对建筑居住形态的一大贡献。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是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北京四合院民居均为三间正房,黑漆大门,呈围合布局,讲究藏风聚气,在比较封闭的室内,主仆分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既能分割,又便于联系。这种布局方式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内部环境,减少不良外在气候的影响。夏天可以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
(三)建筑设计中的衬托性
古人在进行建筑物整体设计的过程中,还特别注意衬托性建筑的建设,通过在主体建筑物周围建设衬托性建筑,使主体建筑的结构和风格特色进一步凸显。中国古代出现了很多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衬托性建筑,在今天依然使用,如很多建筑前的华表、石狮等。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工匠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设计手段,在宫殿的正门前建“阙”,在汉代之后,经常会出现各种形式的阙。#p#分页标题#e#
三、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色彩符号
现代建筑色彩符号是构成建筑消费群视觉认知符号系统的必要元素。
设计师通过建筑的整体配色方案向人们传达视觉信息,人们在接收这些色彩符号信息过程中,除了满足基本的实用功能之外,更是一种消费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享受现代建筑色彩视觉文化符号带来的审美享受。因此设计师在配制现代建筑色彩符号方案中,融入中国传统色彩符号元素,这势必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视觉大餐。中国人对红色特别喜好,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种热烈、喜庆、吉祥、浪漫、温暖、兴奋的色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吉祥色,因而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色彩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大红色的整体外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的“中国红”,这“中国红”是从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则中,特别是故宫的红色中提取采集而来的。
(二)材质符号
建筑材质符号就是指建筑的表面特征,也就是人的感觉系统因生理刺激对建筑表面质感所做出的反映或由人的知觉系统从表面特征得出的信息,是人对材质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需要利用材质的肌理效果来向使用者传达建筑语义,增强现代建筑的审美功能。北京大学图书馆采用了传统的建筑材质符号,青砖灰瓦,整体结构采用中国传统的斗拱飞檐,把传统建筑中的材质符号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集中体现了传统建筑的材质符号美。
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是继承还是批判的继承,这是对中国文化是否正确审视的科学态度。在中国万科·第五园设计中建筑师把握了中式文化的精髓,利用科技手段来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建筑师通过墙、院、素、冷、幽、村等中国传统建筑象素的处理,把中国建筑传统艺术挥发得淋漓尽致。在设计“Townhouse”联排住宅的时候,建筑师采用众多的内院,以及通过组合形成的“六合院”和“四合院”,情景花园的“立体”小院(院落+露台),多层及小高层公寓部分的围合所形成的“院”,种种院落形式的采用,着力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当中那种“内向”型的空间,使人们依稀可以感觉到江南住宅“四水归堂”的性格。而岭南炎热的气候,促使着建筑师追求通风处理细节即“冷”效果的完美性。万科·第五园吸收了富有广东地区特色的竹筒屋和冷巷的传统做法,通过小院、廊架、挑檐、高墙、花窗、孔洞以及缝隙,使房屋在梳理阳光的同时呼吸微风,让居住者时刻能享受到一片荫凉。而长短高低虚实不一的墙体的不同组合,“舍艳求素”,追求朴素、简洁的建筑外观效果,曲径通幽的植竹丛、竹林、芭蕉点缀的深邃、幽远的环境,皆细微处见精神,表达出中国人人性上的内敛含蓄的品格取向。建筑师突出中式民居的庭、院、门的塑造,把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符号,如安徽马头墙、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云南的“一颗印”、广东的“镬斗屋”、江南的“四水归堂”天井院等等,进行重新组合和构置,通过寻找空间的对比和共性,在碰撞中寻求一种共鸣,寻求一种打破时间、空间维度限制的全新建筑环境。将中国传统符号和现代材料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同时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观。
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一种柔性的、灵活掌握的理念形式。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上,更要把握内涵意义,摒弃传统文化中腐朽的、封建的元素而不断的创新。只有这样,建筑符号语言才能在不断再生中使文脉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侯斌,传统文化符号与建筑设计浅析[J].中国建材科技,2009(2).
[2]张葛,我国传统建筑亮化设计中的文化意蕴[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詹晓燕,陈宏毅.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工程设计的影响[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2).
[4]王先祥.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J].艺术探索,2008(01).
[5]陈从周.说园[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6]余菲菲.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