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师论文发表浅析技术对建筑的影响

时间:2014-03-21 分类:建筑设计

  摘要:从人类伊始,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而每次建筑空间的突破和建筑形式的飞跃都是当时条件下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建筑技术的进步,可以使房屋越建越高;跨度越来越大;使用性能越来越好;发挥人类房屋建筑中的艺术性。如何看待技术在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建筑的发展历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建筑历史和当代建筑思潮研究的我们,了解技术在建筑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和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些技术,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正确理解和掌握建筑知识必不可少的途径。

  关键词:建筑设计师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发表,技术,建筑,技术观

  一、问题的提出

  几千年建筑的发展史也自始至终体现着技术与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不寻常关系。然而并不是每座建筑物都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品,建筑只有在工程技术与工业艺术相融洽之上,才能成为艺术。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提高,对建筑艺术与建筑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挑

  剔,这就要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的大量开发的今天使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成一旷世的艺术品。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观点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进步的建筑技术可以使艺术风格的发生变化且可现。另一方面,有限的技术又制约着艺术形式的自由发挥,而艺术风格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建筑技术革新。总之它们是互动的,是相互制约的。

  二、技术对建筑影响的历史分析

  技术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打制的第一把石器,就蕴含了技术的萌芽,对技术的界定,不能撇开技术的历史过程,因为它既是技术的抽象和概括,也是后即技术概念演化的核心和出发点[1]。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时期,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出现了梁柱的结构形式,也有了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3种成熟的柱式。柱式构图成为建筑设计的母题,建筑设计体现“数是万物之本”的思想。同时,古希腊由于所处位置和技术的限制,建筑的室内空间并不发达,工匠不得不把经历放在建筑的实体上。古希腊的雅典卫城的建筑布局方式,就是充分考虑了几个建筑之间互为观察对象的关系,柱式的使用也是丰富了实体的立面。因此,有人称古希腊建筑是“放大了的雕塑”。

  到了古罗马时期,由于新的建筑材料———天然混凝土(石灰、火山灰、碎石),新的技术———拱券技术的出现,使建筑空间设计由室外转向室内,由封闭转向围合,由动态转向静态。出现了“罗马万神庙”这样的旷世之作。但是,万神庙本身也存在着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上面的穹顶,下面的墙体厚度过大。

  中世纪,在西欧发展了一套近似框架结构的结构体系,以垂直线条为主,强调向上动势的哥特建筑。东欧的拜占庭人根据自己对宗教的理解,创造了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2]。教堂内巨大的穹顶体现着集中式构图的典范。然而,这巨大的穹顶并没有象古罗马万神庙那样覆盖在圆形平面上,而是通过一个重要的中间构件——帆拱为依托与方形平面密切结合,创造了全新的结构形式。人们在教堂内体验的是,既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的空间。同时,完美的结构体系更令人惊叹在这里技术升华为建筑艺术。

  近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玻璃和钢铁在建筑中的使用,前者创造了赋予流动性的空间造型,后者主要使建筑在高度的发展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同时,二者在建筑中的使用也是建筑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式。1851年英国园艺师帕克斯顿用预制的方法,建造了“水晶宫”——玻璃的使用和预制方法,1889年埃菲尔铁塔的建成创造了新的建筑样式。

  在现代社会,技术的先进性在建筑中的体现更是无处不在。建筑诞生之初就离不开技术,技术是建筑成为可能的有利保障。在日常实践中建筑工人以及建筑机器工具所能达到的精湛工艺同样使人产生美的享受。这是技术带给人们的美感。俄国的构成主义的代表弗拉季米尔.塔特林所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塔方案,将技术与结构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呈现出独特的美感.风格派以及构成主义的影响使现代主义建筑赋予建筑中的窗、柱、墙功能之外的形式因素.因此建筑师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可以抛弃固有的功能观念而将以上的建筑元素作为点、线、面等形式因素来进行处理。这是钢筋混凝土技术对建筑形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当代建筑创作中的技术表现主要体现在材料的力学性能、构造工艺的“结构表现”以及注重环保生态的“绿色技术”和追求表层效应的“装饰表现”。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向是从现代主义的方正的无机几何形态向多元化的有机形态化。美国解构主义建筑师弗兰克·盖里在西班牙北部毕尔巴鄂设计的古根汉姆博物馆,表现了建筑的混沌状态和表皮效应。

  综上所述,对材料的恰当选择和对技术、结构的充分发挥,造就了历史上伟大的建筑。建筑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技术科学,具有工程和艺术的双重性。每当建筑技术结构与建筑艺术和谐统一的建筑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时,总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激动不已,倍感亲切,这才是建筑艺术魅力之所在。由此可见,建筑设计不仅仅是造型与空间的推敲,同时还是对材料、技术手段的有机整合。#p#分页标题#e#

  三、建筑创作中的技术观

  建筑技术的变革,造就了不同的建筑意识表现形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什么价值观,而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审美观念的更新,建筑创作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今天的建筑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是建筑造型创意的源泉和建筑师情感抒发的媒介[3]。

  1、人文的技术观

  建筑关心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非单纯的物质技术表现。建筑物质形态的完成并不是建筑创作的目的,它最终要供人使用,为人的生活服务。如果没有人的接受活动,没有人在其间生活,建筑便犹如一个没有演出的舞台,或一本没有读者的书,是没有真实意义的。技术的发展始终不应离开人的存在,正如《北京宪章》中所说“技术应与人文相结合”。阿尔瓦·阿尔托也说:“只有把技术功能的内涵加以扩展,直至覆盖心理范畴,才能真正使建筑成其为人的建筑,这是实现建筑人性化的惟一途径。”曾以创造“共享空间”而闻名的约翰·波特曼有句座右铭:“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这说明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必须注意人的情感,以避免重技术所产生的情感危机在建筑领域的蔓延。过度强调技术的能动,只会导致人文价值的“遮蔽”,造成建筑创作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发生。

  另外,技术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建筑创作也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技术条件只能制约建筑作品的创作特点,而不能决定建筑创作水平的高低。对建筑创作来说,关键还是要看人,看人对技术的运用和掌握。高明的建筑师甚至在劣等的技术条件下也能创作出高水平的建筑。

  2、生态和可持续的技术观

  没有一个时代的建筑可以对它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视而不见。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反技术如同向建筑即文明本身宣战一样站不住脚。技术是造福人类的潜在能源,它们实实在在存在着,错就错在它的应用方式。高技术不是其本身的目的,它是实现社会目标和更加广泛性的可能性的一种手段。对于人的存在而言,建筑技术的进步,就绝不仅仅指物质上的丰裕和改善,而首先是看这种变化是否朝着有利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的方向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正是与这种思考有关。生态和可持续建筑的出现也是对这一观念的回应。

  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要求把技术不再作为“自然之挑战者和世界之缔造者”的铁碗手段,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建设性的和人性化的手段。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从强迫性向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转变”他认为:“技术越高级,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

  四、总结

  相关技术通过建筑固化下来被人们感知着‘形形色色的建筑式样通过建筑技术得以实现。因此在建筑中技术与艺术似乎是不可分离的。同样,在其他的设计艺术门类中技术与艺术形式始终是有密切关系的,技术要么支持着艺术形式的实现。要么制约着艺术形式的实现而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尽管靠钢筋混凝土技术支撑的建筑形式在曾经那个时代被奉若神明,但是部分建筑理论家提出现代主义建筑的负面影响是其形式所产生的压抑因素,因此,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它是相对现代主义而提出的一种泛社会学描述性词汇。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信息社会出现的知识状态,是一种全球性文化处境变化引起的游戏规则改变[4]。从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三方面比较,可见后现代建筑的视觉是一种弥散的、瞬间状态的。可见事物总是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确实存在于对前人经验和观察结果的否定或确认的基础之上。建筑技术对艺术形式的实现要么限制要么支持,总之,其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多元化的建筑形式需要建筑技术的支持,回顾现代建筑的发展历史每一阶段建筑材料及技术的产生都会带来新的建筑形式。新颖的建筑并非凭空产生的,而是受着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所制约,因为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互动关系决定着。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技术的提高,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的建筑必然要体现时展的这一特点。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互动将使建筑越来越具有艺术性、生动性、高科技性,将来肯定会出现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新的建筑艺术形象。

  建筑师在设计时,应开拓思路,丰富手法技巧,运用新的材料、新的技术结构手段创造出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建筑形象,而这也是所应追求的建筑境界。同时,技术结构构思作为建筑创作构思的“奠基石”是一种综合创造力的体现。

  作为建筑学的学生,本文主要从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哲学的相关知识,对科学技术在建筑的应用及影响,做了简要的分析、论述。科学技术哲学涵盖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对于其他专业知识,本人了解有限,提及的观点也是泛泛的,因此,以科技对建筑的影响为背景选题是本人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的简单概述,也是对本人所理解的建筑发展观和历史观的总结。#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孟庆伟.《科学技术哲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第147页.

  [2]刘松茯.建筑中技术的“建设力”与“破坏力”.建筑学报.2001(3):22.

  [3]覃力.现代建筑创作中的技术表现.建筑学报.1999(7):50.

  [4]尹国均.《国外后现代建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第13页.

获取专业指导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