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农业环境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正确认识滦县的生态条件、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确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治理措施,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将生态环境同社会、经济、生活一起融入城市可持续发展之中,建成\"生态滦县\"、\"和谐滦县\"、\"宜居城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绿色空间;滦县
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保护和建设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代际公平,是当今城市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城市实现健康发展模式的有效保障之一[1]。就滦县而言,除存在一般县(市)的共有生态环境问题外,由于其铁矿和建材矿石的开采量大,工业中冶金和建材占有的比重较高,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很为突出。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对于滦县经济社会的长远健康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 滦县的自然条件
滦县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部,北界迁安、迁西,西接唐山,东邻昌黎、卢龙,南于滦南接壤,全县辖12个建制镇,总面积1026平方公里。辖区内大地构造属华北地台东南部,地势北高南低,多为褶皱断裂构造。辖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县域内有古老的燕山山脉横贯北部,又有历史悠久的滦河流经东部,低山丘陵、倾斜岗坡、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和河漫滩等地形地貌十分丰富,还有可观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这些自然资源构成了滦县独特的发展背景。
滦县境内交通发达,铁路运输对外交通优势明显,现有京秦、京坨、京沈、卑水和坨港五条铁路贯穿全境。滦县境内公路交通更为发达,从东至西有国道京秦公路穿境而过,从南到北有国道京沈公路,省级公路平青乐公路等。
2 滦县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2.1 水资源形势趋紧
1)地表水上游用水量增加,入境河流水量减少
滦河是流经本地区的主要河流,由滦县老城东北部,自西北向东南流经老城;其次是发源于河北省迁安市西北的大石沟岭,向南流从郭各庄东北进入滦县境的沙河和滦县西部由龙湾河、管河汇聚而成的陡河水系。由于上游用水量的增加,造成滦县入境水量逐年渐少,其中滦河上游修建的潘家口水库向天津市和唐山市区供水,从水库下泄的水量明显减少。
2)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
滦县城区是全县用水的集中地区,2008年用水量已达5312万立方米,由于城区没有地表水拦蓄工程,地表水年均利用量仅为93万立方米,占年用水总量的2.7%,其余用水几乎全部靠超采地下水。目前,滦县县域内水资源虽然基本平衡,但由于地下水资源整体匮乏,且没有开辟其它备用水源,随着滦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超采地下水及其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和地下水降落漏斗现象将进一步加剧。
2.2 水污染较为严重
滦县污水主要由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两部分组成。工业废水主要排向护城河,随着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护城河现已成为污水河,滦河地表水污染综合指数也逐年增加,2000年为7.32,2000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地表水质量逐年恶化,县域内除滦河、沙河等主河道常年有水外,其余均为季节河流和临时河流。河道径流量逐年减少,自净能力大大降低,加之污水大量注入,部分河段水质恶化,濒临或已丧失水体功能。
2.3 大气污染严重
滦县空气污染物主要有SO2、NOX和烟尘。其中烟尘和SO2主要来源为工矿企业生产和居民、社会消费团体的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NOX主要来自机动车排放的尾气。
滦县城区非采暖期空气质量较好,采暖期为轻度污染。但2009年对城区进行了布点监测,三月份TSP日均值已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0.30毫克/表立方米)。随着滦县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家庭轿车的增多,大气污染问题将趋于严重。
2.4 自然生态空间逐渐减少
北部山前地带,滦河、溯河、沙河河谷等自然空间,是滦县城区的绿色屏障,这些区域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城区环境和小气候,所以这类自然生态空间应该严格保护。由于城市的发展迅速,规划滞后,在县城北部山前地带,已有一定的开发建设。在三大河谷地带,尤其是溯河沿岸也有大量的建设,河谷生态空间正在逐渐丧失。
3 滦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及发展战略
3.1 滦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
滦县北部多山丘分布,东南部为平原,滦河从城市东部流过。区域总体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应该保护好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维护区域山水格局,搞好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建立有机的自然生态网络和城市空间,打造\"苍翠青山和清澈滦河竞增辉,田园风光与园林城市互融合\"的特色城市生态景观环境。
维护、调整、完善
图1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构成图
3.1.1 北部山区——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
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应该本着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促进资源永续利用。#p#分页标题#e#
3.1.2 中部丘陵——营造宜居环境
该区域环境建设的重点是生态种植调整和保护周边的自然环境,形成城市和自然有机融合的空间结构,创建高质量的城市和自然景观,营造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
3.1.3 南部平原——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南部平原区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污染防治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2 滦县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战略
3.2.1 依托山水农田,培育城市生态基质
滦县域内山体、河流分布较广。这两个要素构成了滦县独特的生态环境发展背景,是滦县生态环境的基础。区域总体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应该保护好城市周边的自然空间,维护区域山水格局,规划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建立有机的自然生态网络和城市空间,营造滦县生态城市特色的基质,最终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3.2.2 构建县域\"四横四纵\"生态绿化空间格局
县域绿化带空间格局主要依托河流和交通线路建设,其中河流沿岸和铁路两侧绿化带建设要具有整体性、序列性和功能性特征。滦县河流水系发达,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充分考虑县域整体布局与功能区分,滦县的县域整体绿化空间格局规划为\"四横四纵\"。
1)\"四横\"
滦县县域内东西向交通分布较多,交通便利,绿化布局主要依托重要交通线路进行。北部重点依托规划中的京秦高速客运铁路,建设两侧的防护林绿化带,并与周边山区生态绿化连接,合理发展县域北部绿化带。中部主要建设沿京沈铁路和205国道绿化带。实现绿化防护和改善生态的双重功能。南部平原区主要以规划中的滦曹公路和司家营至古冶公路为依托,加强公路两侧绿化建设,使其成为滦县南部生态绿化带。
2)\"四纵\"
滦县河流南北向分布明显,其中以滦河和溯河分布最为完整,从北到南贯穿整个县域,对县域生态改善影响较大。
滦河绿化带——结合滦河防护工程建设,在保护滦河行洪制导线范围内河道基础上,重点恢复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生态带,加强绿化建设;局部地段可蓄水造景,建设滨水景观线,形成以滦河水系为主体的城郊游憩地。
平青乐公路绿化带——加强公路两侧绿化建设,建设绿色生态带,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沙河绿化带——延沙河两岸和滦曹一级公路两侧营造生态与防护林带。加强管理,建设绿色生态带,加强绿化建设。
滦曹高速公路绿化带——沿规划修建的滦曹高速公路建设绿化林带。
3.2.3 强化城区与各组团之间的生态绿色隔离
滦县城市形态发展正处在由\"单中心\"向\"一城多星\"的组团式城市形态演变。明确组团间的绿化分隔、清晰组团边界,实现组团布局,是生态空间营造的重要部分。即在各个城市组团之间,尤其是在循环经济工业区和主城区之间,应控制一定宽度的生态隔离绿带,建立城市空间和自然空间之间的隔离过渡区,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1)保护城市生态敏感区
滦县城市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城市区域范围内及其附近的滦河、溯河、别故河三条河流的相关河段,以及滦河西侧的城市水源地,对这些地区应严格保护,限定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和边界,防止城市发展建设的无序蔓延。
2)建立生态隔离区
主城区和循环经济工业区之间,控制一定宽度的生态隔离带。此类区域是城市空间和自然空间的隔离过渡区,其作用是减轻环境污染,调节城市小气候,缓冲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生态隔离区原为农田林地的可保留不变,区内可以安排少量市政和交通设施,禁止占用绿色空间进行城市开发。
3)营造外围绿色空间
在城市组团建设区的外围,控制一定范围的外围绿化区。主要是滦河老城至响嘡段、岩山及主城西部部分山体地区。此类区域作为城市的生态基地,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态稳定性和环境质量,以达到调节气候、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该区域除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原来的村庄可以保留外,原则上不允许进行永久性开发建设活动。在城市外围地区,要严格保护耕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2.4 完善城市内部防护绿地
城区是城市重要功能的载体和城市形象的窗口,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区,增加公共绿地,营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控制组团的开发建设规模,集中布局、集约化发展,强化组团内部生活居住区与二、三类工业区之间的防护绿地建设。加强别故河(护城河)污染治理,搞好沿河绿化,成为城市的靓丽景观带。
3.2.5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1)大气污染治理
滦县城市大气污染主要以\"煤烟型\"为主,受季节影响显著。为了实现城市天蓝、气爽的城市环境和国家园林城的要求,必须加强城区及周边重点污染单位的大气污染治理,对难以治理达标的单位限期搬迁,把焦化厂大气治理列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好;调整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天然气入滦工程,提高气化率,推广使用型煤,积极推广太阳能利用;大力发展集中供热。
2)水污染治理#p#分页标题#e#
目前,滦县水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造纸、印染、选矿、石粉等工矿企业所排放的废水,城乡居民和服务行业生活污水。滦县的水污染治理,应以集中控制为主,以分散治理为辅,走\"控源导流,生态工程系统\"的水污染治理之路。加强别故河、小龙河环城河河道排放污水的管理,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工业、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严格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禁止不经批准擅自凿井取水,不准利用渗井、渗坑排放污水;加快对工业废水的治理,实现达标排放。
3)噪声污染治理
滦县城区域除交通、工业噪声影响较大外,其他方面噪声情况基本良好。应加强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的绿化隔离防护,有效阻止工业噪声;结合旧区改造,对旧区内一些噪声大,扰民严重的工厂实行\"退二进三\",或\"关、停、转、迁\";对居民区周围的建筑施工,限制使用噪声大的施工方法、机械,对娱乐场所的音响播放强度和时间严格控制。
4)固体废弃物治理
滦县城市现有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废物、建筑垃圾及危险废物四类,目前处理方式为多种废物混埋,垃圾填埋厂只做简单的露土填埋,无防渗处理措施,也无沼气和渗透液回收装置,对土壤和地下水带来污染,也对资源回收利用造成浪费。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应走资源化道路,综合利用,应采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措施。
参考资料
[1] 王如松. 城市生态转型与生态城市建设[M]. 北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4.
[2] 董宪军. 生态城市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欧阳培,赵敏.生态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研究.长沙大学学报,2002,16(3):11~14
[4] 杨小波. 吴庆书.城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 向德平. 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建设[J]. 城市发展战略, 2005 ,(4) .
[6] 都沁军. 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及策略.当代经济管理.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