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建筑设计
摘 要:人类走过了几百万年的漫长道路,建筑活动也从穴居、巢居、高台、官殿、高楼林立等相继跨越了无数个历史阶段,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和源远流长的建筑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迅猛发展、能源日益枯竭、环境不断恶化等诸多因素都迫使在建筑设计种考虑与人、环境和城市整体和谐。和谐成为了城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和谐建筑;设计
一、和谐建筑设计的类型
1.零能耗建筑
由于能源危机,节能环保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主题。各国都在推行全方面降低能耗,有人提出\"零能耗建筑\"的概念。所谓\"零能耗建筑\"是指不消耗煤、电、油、燃气等商品能源,其使用的能源为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以及窜内人体、家电、炊事产生的热量,排出的热空气和废热水回收的热量的建筑。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建筑节能,一大批新技术、新能源被引入到新建建筑及既有建筑的改造中,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这些新技术主要包括新型保温材料、遮阳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自然及机械通风技术、新型采暖空调设备、燃料电池、微型燃气轮机、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等。国外的节能建筑充分利用了这些新技术,并把它们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做到了舒适与节能的高度统一。
2.节地型建筑
日本是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其在深入挖掘地下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出了有利尝试。1930年,日本东京上野火车站地下步行通道两侧开设商业柜台形成了\"地下街之端\"。至今,地下街已从单纯的商业性质演变为包括多种城市功能的、有交通、商业及其他设施共同组成的相互依存的地下综合体。而日本地下街的形态分为街道型、广场型和复合型,其规模也依面积大小及商店数目的不同分为小型、中型、大型。
追溯我国的地下土地利用,当推服于地域特点的黄土高原的窑洞,利用当地土质的疏松与干燥,施工的经济与简便,建成后,冬暖夏凉,不仅节地而且节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的地下商城已显示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上海、吉林、长春、哈尔滨都相继出现。地下商城与地下交通的开发,应运而生的是地下步行街的出现,使人们领略到地下购物的精彩。最常见的还是地下车库,几乎所有的住宅小区都有,常伴有人防功能,设计师考虑到\"平战结合\"的特点,这些地下车库既是和平时代大家停放私家车的车库,又是战乱时期的物资库、人员掩蔽所,可谓一举两得。
3.避难型建筑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曾经有许多建筑被毁,许多人在地震中遇难,日本政府加强对地震的防范意识,颁布了《建筑基准法》,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抵御里氏7级的强烈地震,日本防震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学校是第一避难所\",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学校的房子不能倒。为什么日本会把学校作为第一避难场所,这要从1923年的那一场关东大地震说起。当时的日本学校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与现在中国部分农村学校的情况相似。但是,关东大地震导致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当时的日本政府从中吸取了教训,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规定学校教学楼必须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在当时,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最新的建筑模式。从那时开始,学校便成为每一个地方最坚实的建筑,自然也成为了地震后灾民的第一避难场所。汶川强震给灾区中小学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残酷现实,无疑能够促使我们从此把学校作第一避难所的理念铭记在心。专家指出:学校和医院都是孩子、病人这些弱势群体呆的地方。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学校、医院以及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等级。中小学和医院的人员相对集中,把它们作为应急避难所来设计,这样即使其他房屋被毁了,我们的孩子是安全的,病人是安全的,医院还可以在灾害发生后及时救助伤员,学校可以成为大家的抗震避难场所。另外建筑物内可考虑设\"户内抗震避难区\"增强建筑的避难功能。
4.数字化建筑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速变革的网络时代、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建筑产业的异军突起,无不推动着数字化建筑的进程。中国加入\"WTO\"\"十一五\"计划,北京奥运等数千亿美元的商机使中国的智能化建筑成为世界建筑业的焦点。
今天,在现代化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建筑群和具备了\"智能建筑\"特点的现代化居住小区。可以设想,在将住宅、社区、医院、银行、学校、超市、购物中心等所有智能建筑通过信息网络连接形成\"数字化城市\"信息平台之上的\"智能建筑\"\"智能小区\"\"智能住宅\",与现在的\"智能建筑\"\"智能小区\"或\"智能住宅\"有多大差别,这些可以预见的前景,预示着\"智能建筑\"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领域。
二、和谐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1.以人为本——建筑与人的和谐
中国人口众多,城市人口更加集中,提倡建筑与人的和谐,是城市建筑中和谐的基础和重点。现有的城市建筑中绝大部分是高耗能的建筑,据调查,新建、改建建筑中超过90%的使用者会患有不同程度的病态建筑综合症或与建筑有关的病症。这就需要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居住者和使用者的心理,体现以人为本,基于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人的使用体验。因此,以人为本的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体现。#p#分页标题#e#
(1)强调人使用舒适性的建筑设计
这种设计特别适用于住宅楼、办公楼等满足人群长时间生活、工作需要的建筑,这类建筑往往不需要标新立异,特别强调其功能性。采光和通风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问题,是直接影响使用体验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得到特别强调。此外,功能性建筑还更多的强调内部设计而不是外观,走廊、过道、楼梯、电梯的设计应处处体现人性化和方便性。
(2)强调人欣赏艺术感的建筑设计
强调艺术感与欣赏品味的建筑,常见于剧场等公共建筑,这类建筑的突出特点是本身就与艺术相关或代表了城市形象,需要在建筑设计中加以体现。这类建筑更多的是强调外观设计,其次才是考虑内部功能性。为了保证功能性,设计中往往先规划中内部功能及其分区,通过分区的布置和组合,优选出合理的方案,再对外观加以修饰补充。
2.环境保护——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因地制宜的设计,尽可能的保护和利用原有环境的特点和优势;二是将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开发和利用周边的便利性,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1)因地制宜并保证功能性的建筑设计
以坐落在无锡南部太湖新城的无锡大剧院为例,该建筑采用了欧洲著名设计师的设计,整个项目的指导思想便是生态、环保、节能。不仅在建设过程中强调对环境的影响降调最低水平,还在使用过程中强调了环保和节能,使该项目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在建筑形象上充分体现了小巧轻盈,从而使大剧院与周边的景色达到融合。设计师根据建筑周边的地形特点,并考虑建筑功能,将建筑形象设计为蜻蜒,并且充分保证了功能性。
环境保护,还体现在尽可能的利用环保材料、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减少废水废气和噪声的排放等方面,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近年来倡导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便是以此作为出发点,当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经济性、便利性和舒适性等原因,但如果能在建筑设计中更多的考虑环境因素,必将为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2)与环境有机融合的建筑设计
城市建筑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在造型上追求新、齐、特,强调在周边环境中凸显出,从而通过建筑达到吸引注意力,取得一定的广告效应。而另一类建筑,则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甚至湮没与树木丛林中,只有当你靠近建筑时,方能发现其建筑与环境融合的自然之美。这种建筑设计方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大量的应用,在近年来强调生活质量、工作舒适性的建筑设计过程中也有采用,从而得到了解决\"低碳、节能、节地\"要求的建筑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方案不再是生硬孤立或简单的堆砌,而是建筑与功能、环境、空间、人文、造型等有机结合的整体化创作。以北京海淀区的百度大厦为例,可以想象,该建筑在设计初必然考虑其广告效应。然而受设计用地闲置,考虑到该地南北狭长,只能以东西朝向为主。设计师巧妙构思,努力实现良好布局,尽量增大南北朝向。从而使大厦以小进深、双面采光、线型板式建筑为特点,形成了多重内院花园的目字型布局。 这一造型不但满足了百度搜索的意向,还符合了百度公司的人文精神,被百度人亲切地称为\"搜索框\",通过建筑设计体现出企业文化。建筑设计达到了地域文化、北京四合院、现代人文的有机结合。
3.总体规划——建筑与城市的和谐
建筑与城市的融合,有多种类型,现在城市中往往规划有分区,如生活区、娱乐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分区具有不同的功能,但也有大量的必要建筑或者历史遗留建筑或者单位布置在分区中。如果仅仅按照分区设计,则城市的和谐性可以很容易体现,但市政、事业单位等建筑往往不宜搬迁或者难以规划,只能通过重建或改建时进行修改。另外需要指出的,道路桥梁的规划对于城市形象以及建筑设计都有极大影响,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加以体现。自然水域、山林等对于城市的整体形象以及人民生活都有较大影响,应该在建筑设计中予以保护。
无论是从城市规划用地的角度,还是从建筑用地本身的角度出发,节约用地都是设计和建设中的重要因素。节约用地首先是最大限度少占地表面积,可以在总体上减少绿化面积少的损失。其次是节约建筑用地,尽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从城市规划角度而言,建造多层、高层建筑,可以提高建筑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从建筑设计角度而言,有效的利用地下空间,可以调高增加城市容量,改善城市环境。从总体规划而言,有效的规划布置居住区,提高住宅用地的集中度。从而为今后的持续发展留有余地,保障和增加绿地面积,可以改善住区的生态环境。而在城镇、乡村的规划建设中,主要是提倡因地制宜,因形就势,尽量多的利用零散地、坡地进行建设。
总之,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只有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城市与建筑的和谐与统一。
三、结束语
和谐是城市建筑规划和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与人的和谐,可以从人的使用舒适和审美等方面进行拓展;与环境的和谐,一方面要强调尽可能的因地制宜,保存原有环境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统一;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利益都是相同的,尽可能的维护绿色、环保是当代城市建设和设计的统一目标。能实现建筑设计与人、周边环境、城市的和谐和统一,是建筑设计中和谐性的体现,也是建筑设计师的不懈追求。#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 程旭.中国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得失谈[J].建筑创作,2010(10):148-151.
[2] 任彦萍.略谈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活[J].山西建筑,2010,36(32):30-31.
[3] 游蕾.艺术文化学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0(4):11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