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建筑设计
摘 要:当前的建筑设计应该在生态建筑观的指导下来进行,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到人们的关注,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在建筑领域也掀起了一股\"绿色建筑\"热潮。本文介绍了生态建筑的含义,提出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生态建筑 设计 对策
随着绿色生活理念的日益普及,人们开始向往在生态建筑中轻松愉快地生活、工作,但对什么样的建筑才算 \"绿色\",学术界、产业界始终没有定论。中国生态建筑评价标准中定义生态建筑是 \"在建筑的
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简称 \"四节一环保\"),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
一、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
(1)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
(2)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生态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大智能化设计,广泛利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结合,为扩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3)健康舒适的原则:生态建筑应保证建筑的适用性,体现对用户即人的关,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沟通,让人们在健康、舒适、充满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数,保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及声环境,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等。
二、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设计目标
1、生态建筑设计思路
(1)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
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
(2)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
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在上世纪不断发生地区性的环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当中,不少学者和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开始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生态建筑系统是一种坚持师法自然的理想建筑系统,它大幅降低非再生能源的绝对消耗,采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对物质和能量逐级、 合理、 综合应用,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 力求把建筑生态系统纳入生物圈物质循环系统, 从而避免或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是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要的同时,强调实现资源的集约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生态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基本目标包括:#p#分页标题#e#
①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
②把环境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
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④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
⑤使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统一;
三、生态建筑的设计手法
生态建筑从设计手法上,可分为三个类型:
(1)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乡土地方设计手法;
(2)既重视地方性, 又适当地引入 \"适宜技术\" 的设计手法;
(3)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与最新生态理论, 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解决生态问题的高技术设计方法。这三种手法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进行设计, 所不同的是对技术的应用观念与方式。
(1)乡土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需要建筑师了解环境地理现状,学习并继承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不依赖耗能设备,而在建筑形式、 空间、 布局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印度建筑大
师查尔斯·柯里亚的作品对该思想作了有力的注释。 他注重对当地气候的研究,提出了 \"形式追随气候\" 的口号。柯氏认为:在热带气候条件下, 空间本身就象钢筋水泥一样也是一种资源。 为解决干热气候下建筑遮阳和通风, 柯里亚提出了 \"开敞空间\" 和 \"管式住宅\" 两个命题。他于 1963 年设计的甘地纪念博物馆,其灵活的平面布置, 空间的渗透与穿插, 庭院的介入及其对气候的调节等等都反映了 \"开敞空间\"的命题。 \"管式住宅\" 是把烟囱拔风原理应用于剖面设计中,在低层高密度的住宅群体中, 既可创造小型化的阴影户外空间, 又有效地解决了室内空气流通的问题, 并产生了直接反映气候特征的建筑形象。
(2)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以马来西亚的杨经文先生为代表。他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适当采用新技术与新材料, 在高层建筑设计上尝试利用自然能源并建构良性微气候。他称之为生态气候学
(Bioclimatic),其具体目标是满足人的舒适和精神需求以及降低建筑能耗。他在热带高层建筑设计中运用生物气候学所采用的方法, 大体上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在高层建筑的表面和中间的开敞空间中进行绿化;
(2)沿高层建筑的外面设置了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空间;
(3)在屋顶上设置固定的遮阳格片, 杨经文目宅外观;
(4)创造通风条件加强室内空气对流, 降低由日晒引起的升温;
(5)平面处理上主张把交通核设置在建筑物的一侧或两侧;
(6)外墙的处理上除了做好隔热, 他还通过研究,建议采用墙面水花系统。 杨经文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在热带地区的高层建筑可节省运转能耗的 40%。
生态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手法。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应该以常规技术为主体,推广低技术策略。生态建筑的兴起是建筑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短缺。从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出发,绿色生态建筑愈来愈受到世人的青睐,它势必成为21世纪建筑的弄潮儿,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各种绿色建材的出现,科技、信息业的发展定会带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未来的建筑将会更加理想。
参考文献:
[1]何庆华,梁智雄.浅谈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6,(03)
[2]王冬苟.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3)
[3]许壮声,高星.生态建筑设计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