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建筑设计
摘 要:住宅设计应如何适应老龄社会,如何满足老年人的住房需求,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于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的现状,分析了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的特性,并对此老年人的居住建筑设计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需求;建筑设计
老年人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个家庭,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对老年人来说,谁都喜欢在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里享受晚年生活,住宅设计应如何考虑老龄社会,如何满足老年人的住房需求,已成为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我国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这一趋势,国家颁布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GB/T50340-2003应得到很好的落实。
1.老年人的居住建筑设计现状
针对老年人健康及行为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征,建设部和民政部1999年就发布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然而我们有关老年人建筑研究方面的成果还不多,而国外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国内外老年人的居住建筑设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1996年在德国建成的韦塞尔老年人公寓很好地解决了老年人的部分需求。为了满足老年人的交往需求,建筑设置了宽敞没有顶的走廊,并且在食堂外面设计了一个露台,它既加强了室内外空间之间的联系,又为老年人饭后的交往提供了一个便携舒适的空间。建筑材料使用的红色面砖,这是在韦塞尔地区大量使用的一种建筑材料。红色面砖的使用,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消除老年人的孤单感,墙体转角处处理成不连续的薄片形式,很轻盈,建筑凹凸有致,部分架空,一切都是为了避免给老年人带来沉重感。
从2006年开始,德国政府提出\"多代公寓\"计划,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代际间的相互帮助,强化全社会的团结互助氛围。老年人从这一计划中受益良多。 \"多代公寓\"的目标是把各个年龄段的人吸引到一栋公寓里居住,公寓里有孩子,有年轻人,还有老年人,大家相互帮助,如同一个大家庭。\"多代公寓\"里设有提供早餐和午餐的咖啡厅或食堂,方便人们相聚,尤其是老年人可以时常见面,加强联系,相互帮助。
1.2在人口老年化问题出现之前,我国的许多城镇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建立了一些救济性福利性的养老院。如今我们已经处在老年化社会之中,随着传统家庭结构和观念的改变,社会养老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养老院已经不仅仅是供孤寡老人使用,许多子女不方便照顾老人也将家按在了那里。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成为我国老人的主要养老之地。
1.3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绝不是孤立设置的,它主要的目的是方便老人之间的相互照应和交流。最近几年,在发展中国家,为了不断提高老年人获得更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正在选择自助而助的政策,即制定了一种鼓励和促进老年人将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国家政策,使老年人既是社会发展的行动者,也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反映了对老年人的正确认识和尊重,鼓励老人自强自立。因此,老人理想的居住区,实际上就是具有社会服务和医疗设施支持的准家居环境,是真正的老年人之家。但是在我国,目前老年人居住建筑不是设计成宾馆式独立的形式,就是设备质量环境太差,走向极端,不能普遍为大部分老年人使用。
2.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
从少年、青年、中年一路走到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步入老年以后,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发生与青壮年完全不同的情况,叫做老化现象。主要表现有身体功能的变化、感觉功能的变化、心理功能的变化、生活结构的变化等。主要表现在:
2.1老年人视力减退,睡眠时间少,对时光极其珍惜,往往偏爱明亮的房间。因此,居住建筑的主要用房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有益于身心健康。
2.2由于老年人体质偏弱,抵抗气温能力差,要求相应地区的老年人住宅应预留空调设备的位置和条件,其他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空调设备宜一次安装到位。老年人温度感知能力下降,冷风直接吹向人体会导致老年人受凉感冒或者引发关节疼痛,需在设计时注意。老年人居室应保证阳光充足,空间清新、卫生并有良好的景观,利于老年人颐养身心。
2.3老年人使用轮椅和拐杖人数居多,公用走廊的宽度应保证能够安全通行。
2.4老年人在居住建筑中使用水的频率比其他年龄段的人高,应配备方便的给水、排水系统及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的设备系统。目前各种局部供热设备的操作普遍比较复杂,不利于老年人使用,因此,一般情况下宜采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并保证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出水温度适合老年人简单操作即可使用。
2.5老年人一般睡眠不深,微小的响声都会影响睡眠,因此,应选用流速小,流量控制方便的的节水型低噪音的卫生洁具和给排水配件管材。
2.6老年人在公用卫生间中往往精神紧张,手忙脚乱。因此,公用卫生间中的水嘴和便器等宜采用触摸式或感应式等自动化程度较高操作方便的形式,以减少负担。
3.老年人的居住建筑设计探索
设计老人住房时,从目的性,方案及实际设施上要考虑到他们的起居、日常事务、社会接触及文娱体育活动等方面,以体现他们生活方式的连续性,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从生理学角度研究发现,人进入老年后,身体机能退化,功能降低,这些都决定了老人身体较虚弱,行动迟缓,体力下降。这就要求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从方便和经济角度出发,占地宜小,室内空间紧凑,使老年人平时的生活自理和日常活动的困难最少而且省力,应使防火设计能保证最大安全。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尤其是街道的吵闹。因此外界的环境及室内的环境都应相对静。而从建筑心理学出发,老人一般都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消极心理,因此建筑室内布置应宽敞明亮,居住舒适。因此,在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充分考虑:#p#分页标题#e#
3.1从空间(消除室内高差),装置(设置扶手,地面防滑),设备(紧急通报系统,安全电热源),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应做到紧急时刻可立即采取措施。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提供传统形式的室内空间。
3.2考虑老年人的户外环境设计特色。在老年社区,首先考虑到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能,居住区的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年人的行动为基础。居住区内应采用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的道路交通结构,增加安全感。合理安排适合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项目,如老年活动中心,棋牌中心等;有足够面积的室外活动场所,保证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需要;适当布置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建筑小品。在庭院或绿地的局部设立自然的屏障或遮挡视线的树木,配以桌椅,灯具等,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具有私密、安全特征的用来休息、交谈的安静场所。在具体设计中,要考虑室外环境的开阔平坦。无障碍物的绿地则为老人或残疾人行进,散步晨练提供了场所。其次是室外环境的卫生性。小区应有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防止噪声和空气污染,给老年人一个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
3.3加强老年人的住区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针对老年人开发建设的老年居住区的基本要求是从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医学等新角度来研究和设计老年人的住区环境,在规划设计上为老年人提供恰当的生活条件,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种种特殊需要,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在居住区中扩展智能环境,达到及时,有效为居住区老年人服务的目的。例如居住区的管理中心应能及时对诸如有害气体的泄漏、火灾、医疗救护、意外事故求助等主动提供紧急帮助。老年人居住建筑中的配套服务设施应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服务,因此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餐厅、医疗用房、公共服务用房、健身活动用房及其他用房等。
4.结束语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包含心理学、医学、社会学。面对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的严峻现实,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老龄住宅政策,切实落实《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GB/T50340-200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老年住宅事业化转变为产业化,在设计理念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人性化设计和开发,完善老年人居住区公共设施,做好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建设,让所有的老年人都拥有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GB/T50340-2003
2.《世界建筑》2000年8期 韦塞尔老年人公寓,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