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广州星海文化广场的景观设计

时间:2013-11-29 分类:建筑设计

摘要:景观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合理的人居功能需求,营造合适的景观意境与氛围,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控制足够的绿化比例。本文从广州星海文化广场植物空间营造入手,阐述了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空间构成的四个维度,提出了六种植物空间类型,从生态和艺术角度阐述其营造手法。

关键词:景观设计 植物空间 营造

1 广州星海文化广场的格局

布局:以分隔人行道的浮雕景观墙作为体育公园向雕塑公园过度的第一景点,沿水设置的抬高步行观景道,在打破空间单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水对人的内在吸引力,在其下景观池中设置以番禺水乡风情为主题的水上雕塑园,与景观池彼连的休闲过度广场上利用有序列性的构件小品(雕塑品)使停留空间更为紧密,通过创造滨水关系多样性来避免游园过程中的单调,并沿着路径将雕塑所阐述的事件串联起来,抬高桥与休闲广场通过台阶及坡道(残疾人通道)相连,使得各个景观点之间的连接更为便捷,从休闲广场通过抬高通道的一入口到达山底,沿坡道设点,过度点的引导,线的连接,面的过度与融合形成场地的纳入与放出,使体育公园,雕塑公园和商业区更为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景观的导向性也更为明确。

空间:抬高的步行道与通往图书馆高架桥在空间上形成一种不相交的立体融合感,使在任何方位都能产生良好的景观感受,抬高处端点的雕塑更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融合做了导向

场地故事:阳光草坡,水上雕塑风情园,抬高桥端点雕塑分别以当地文化,地方特色,音乐符号进行融合,将雕塑体融入构件去组合空间,雕塑与构件的巧妙结合使得场地更为情调,使观者不仅看到的是一裸露的雕塑体,而象自己仿佛融入一个音乐与历史的书本中一样,球雕,浮雕,单雕,群雕等丰富的雕塑展示方式将誉有\"广东音乐之乡\"、\"粤剧之乡\"的番禺文化及地方特色推向及至,高抬桥立面的叙事雕刻景墙,跌水两侧的精美浮雕将番禺得天独厚的滩涂资源,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反映的淋漓尽致。

衔接:软质的林荫树阵穿插于现代雕塑园与番禺风情广场之间,防尘防躁的同时更为游览者提供了一有利的休憩场所,视线上也为两种不同空间的过度埋下了伏笔,使其过度更为自然。

融合:利用观赏和公共活动使人流互为渗透,从而连接商业街和雕塑公园两种不同的使用空间,使整个环境更为整体。

2 现代园林植物空间类型在星海文化广场的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植物空间以时间维度为导向,由基面、垂直分隔面和覆盖面三个构成面通过多样的变化方式组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空间类型。

2.1 开敞植物空间

园林植物形成的开敞空间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的视线高于四周景物的植物空间,这种空间没有覆盖面的限制,其空间的大小形态只是由基面和限定该空间的竖向分隔面决定,但在该空间内,竖向分隔面仅用低矮灌木和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人们身处其中,视线通透,视野辽阔,心胸开阔,心情舒畅,容易产生轻松自由的满足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除了运用草坪和花卉外,应推广使用生命力强、易于养护管理的地被植物来营造此类空间,

广场主入口应用开敞植物结合入口标识造景,强调了入口的舒适尺度及大气的景观界面,为提升广场视觉形象奠定了基础。

2.2半开敞植物空间

半开敞植物空间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四周围不全开敞,有部分视角用植物阻挡了人的视线,方向性强,指向开敞面,是开敞空间向封闭空间的过渡,是园林中出现最多的一种空间类型。它也可以借助地形、山石、小品等园林要素与植物配置共同完成。半开敞空间的封闭面能够抑制人们的视线,从而引导空间的方向,达到\"障景\"的效果。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其封闭面可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三层配置方式,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

半开敞植物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星海文化广场的中央活动区,如阳光草坡的边界,水上雕塑风情园的背景植物种植等区域。半开敞植物的景观背景中的应用更好的衬托出了景观主体,使承载景观文化元素的主体园建更加突出。

2.3覆盖植物空间

覆盖植物空间通常位于树冠下与地面之间,通过植物树干的分枝点高低,浓密的树冠来形成空间感。高大的乔木是形成覆盖空间的良好材料,此类植物分枝点较高,树冠庞大,具有很好的遮荫效果,无论是一棵几丛还是一群成片,都能够为人们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和遮荫休息的区域,这类植物空间的营造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任务。此外,攀援植物利用花架、拱门、木廊等攀附在其上生长,也能够构成有效的覆盖空间。

2.4纵深植物空间

狭长空间的两侧被景物所挡,形成纵深空间,它具有方向感,将人的视线引向空间的端点。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由植物材料营造的纵深空间在园林中很常见,如两旁植有密林的河流、峡谷等形成的空间。道路两侧栽种行道树亦能形成纵深空间。此类空间的营造宜采用枝叶茂密的高大乔木,增强纵深感,同时也能取得更大的绿量,提高生态效益。

广场中各个公共活动区使人流互为渗透,纵深植物的使用连接了商业街和雕塑公园两种不同的使用空间,使整个环境更为整体,在视觉上也得到了空间的延展。

3现代园林植物空间营造手法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植物空间的营造首先要考虑其生态功能,模拟自然界植物群落空间进行营造,其次要采用一定的艺术手法进行合理配置。#p#分页标题#e#

3.1 植物空间的生态化营造

(1) 乔灌草藤相结合

植物空间的生态化营造就是要模拟自然界植物的生长状态,充分利用立体空间,以地带性植物为主,适当引入植物新品种,构成以乔木为主体,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相结合的复合群落,形成\"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与适量的空旷草坪结合,针叶与阔叶结合,季相景观与空间结构相协调,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大大增加绿地的绿量,是城市绿地的最佳结构。城市绿化需突出乔木,但如果为了采光、通风,遮荫的比例也不宜过大,绿地内灌木需占一定比例,地面力争全部为草坪或地被植物所覆盖。

(2)群落多样性与特色基调树种相结合

多样性的树种决定着城市景观的丰富度和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大小,可以增加群落的稳定性,有效防止病虫害蔓延。城市绿地群落多样性的取得可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的种间关系,适当引进外来物种,在不同地段精心选择冠型优美、寿命较长的骨干树种,结合一定的速生树种,并引进鸟嗜、蜜源类绿化植物,形成稳定而各具特色的群落类型。当然,群落多样性并不是无主次、千篇一律的多样性,应该以一两种基调树种为主体形成密度合理、结构优化、自然稳定、高效多能的多样性群落。

3.2 植物空间的艺术化营造

(1) 植物空间的对比与变化

\"柳暗花明又一村\"形象地表现了园林中通过空间的开合收放、明暗虚实等的对比,产生多变而感人的艺术效果,使空间富有吸引力。曲折婉蜒的河道,时窄时宽,两岸种植冠大荫浓的乔木,使整个河道空间时收时放,景观效果由于空间的开合对比而显得更为强烈。植物亦能形成空间明暗的对比,如林木森森的空间显得暗,而一片开阔的草坪或花坛则显得明,二者由于对比而使各自的空间特征得到了加强。植物构成的空间虚实对比则是在于通过各种植物的艺术搭配营造出或开敞或封闭的灵活多变的空间环境。

(2) 植物空间的渗透与流通

园林植物通过树干、枝叶形成一种界面,限定一个空间,通过在界面的不同处疏密结合,添入透景效果形成围、透空间,人走其中,便会产生兴奋与愉悦的感觉。相邻空间之间呈半敞半合、半掩半映的状态,以及空间的连续和流通等,使空间的整体富有层次感和深度感。一般地说,植物布局应讲究疏密错落,在有景可借的地方,树应栽的稀疏,树冠要高于或低于视线以保持透视线,使空间景观能够互相渗透。总体来说,园林植物以其柔和的线条和多变的造型,往往比其它的造园要素更加灵活,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一丛竹,半树柳,夹径芳林,往往就能够造就空间之间含蓄而灵活多变的互相掩映与穿插、流通。

4小结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植物景观已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生态位、占据不同的空间,将乔、灌、藤和草坪、地被植物搭配种植,可以充分利用生长空间,营造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园林植物空间。这些植物空间会随着植物的生长而发生改变,原本的开敞、半开敞空间可能最终会成为覆盖空间或封闭空间。因此,在进行植物空间营造时,要充分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还应对植物的空间特性、色彩属性等艺术构素的特性有熟悉的了解,并挖掘其形态及组合的可塑性及多样造型,使各类景观空间巧妙组合,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获取指导 论文模板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