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3-11-29 分类:建筑设计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密集,城市中的自然环境消耗殆尽,需要进行环境建设工程,创造人为的自然环境,这就需要园林绿化事业的大力发展。

新世纪初,国务院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城市绿化会议,这无疑为城市绿化开拓了新的局面,各地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园林绿化事业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然,这其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1 绿地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

一些城市绿化树种虽然较多,但植物景观单调,在色彩、季相上无多大变化,缺乏生机活力,难以体现其园林艺术风貌。如常绿乔木和常绿灌木,仅占全树种的15%,不能实现季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目标。另外,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如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树木多以单种成片的形式出现,缺乏运用多种植物来造景,如大片的牡丹、桃林、国槐林、杨树林等,色彩单一,给人枯寂无味的感觉,绿化美化效果不尽人意。园林树种配置形式上,所采用的植物模式以丛植、片植、孤植为主,而列植、垂直绿化、色叶植物等其他植物应用模式少。

2 大模纹、大草坪带来过多的后期投入

前几年,各地纷纷出现了大模纹、大草坪的设计理念,有很多园林公司只考虑近期利益,设计人员只追求图面效果,不考虑后期管理,只考虑快速效果,不重视生态效益,设计过多的大模纹、大草坪,导致后期养护管理的过多投入,照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这种现象现在任然时有发生。如:某政府大楼广场上,大模纹、大草坪成为主景观,栽植少量小乔木、花灌木,点缀大片球类,大乔木几乎没有,盛夏时节,广场上如同蒸笼,行人几乎无法驻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考虑欠缺,而且,大模纹、大草坪、大量球类,需要经常修剪、灌溉、养护,加大了后期投入力度,而景观效果、生态效果差强人意。目前,大家都已经注意到这种不良倾向带来的负面效应,加大了大乔木、乡土树种的栽植力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 千城一面的误区

城市经营中缺少科学全面的特色定位,城市相互之间定位雷同,盲目攀比现象严重,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照搬模仿。对许多国内外的设计的借鉴往往不切实际的"断章取义",既不考虑当地的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也不顾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只是徒有其表,而没有"意"。现在我们在各个不同的城市中行走时会发现,不同的城市之间特色差距越来越小,各个公园越来越雷同。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应该尊重和利用当地的自然因素,尊重场所的文脉,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文化、自然特色,而不应该陷入千城一面的误区。

4存在一些不科学倾向性

城市绿化的千人一面,实际是城市建设文化底蕴不足和对自身价值发掘不足的表现,我国历史悠久,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但是,大家不考虑当地的实际、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树木生物学特性,盲目引进外地树种和名贵树种,轻视乡土树种,重视大树移植,轻视栽大苗,重视常绿树木,轻视落叶树木,重视人工造景轻视自然景观等等,更有甚者,一些决策者凭个人喜好在其中推波助澜,于是,优秀的夏花木槿变成了\"断头花\",是不宜栽植了,良好的绿化树种国槐因为有个\"鬼\"字,也为领导所忌讳,美观的黄金槐,那亮亮的黄色,却被有些人说成是\"死人黄\",也就弃之不用了,种种匪夷所思的想法,真是让人佩服中国人的想象力。这些不科学的倾向,给园林绿化事业带来很多方方面面的弊端。

5、不重视节水性

我国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伴随着主要河流下流及干流普遍出现的断流和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还引起了如沙尘暴频发等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绿化建设中也要重视节水性,杜绝水资源的无谓浪费,如依据地势建立人工收集雨水的水塘、多设计使用透水砖等等措施。在这里,我想说说关于透水砖的问题,透水砖的作用是为了节水、留住水资源考虑的,有好多设计者只是把透水砖设计上了,并不仔细推敲其中的奥秘,透水砖的做法,可以是水泥砂浆结合层,或者是混凝土垫层,下面的垫层为无沙混凝土或者透水混凝土,很多设计者直接将下面的垫层设计为混凝土,并不能真正的透水,没有充分利用透水砖的透水性,这真是一个遗憾。

6、一味抓进度、抢工期,施工质量粗糙

不知何时开始,园林绿化工程和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挂了钩,从前期的勘察、设计,到后面的施工、养护,都成了流水线的速成品,尤其在施工过程中,更是一味的抓进度、抢工期,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施工质量的粗糙,(当然,有些工程低价中标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于是,我们看到了好多这样的工程,路沿石弧度不是圆润的流线型,而是让人不舒服的尖角林立,苗木规格明显缩水,插香似的栽植在哪里等好多问题,这种工程质量,自然不能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也是对财力、物力的一种间接浪费。

对策:

政府的决策应该以人为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尊重地方文化特点,规划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点,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p#分页标题#e#

根据城市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因地制宜,优化绿化设计,提升城市形象与品位。保护乡土树种,维护生物多样性。乡土树种是构成各地自然景观的主角,乡土树种适应性强,对土壤、水分、养护管理要求不高,能极大的降低绿化成本,因此,我们要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群落的组成,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

实现植物配置的多样性,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可供选择的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植物种类,包括有花植物近30 000种、树木近8 000种,可扩充造景材料。树种配置时要采取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合配置绿化模式。乔木是骨架和防护林的主体,遮阴作用十分重要,花灌木起着美化和修饰作用,地被和草坪植物是绿地的底色,它们之间通过混植形成疏林草地,平衡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还要通过垂直绿化实现阳台、屋顶、院墙、围栏的全面绿化,并鼓励巿民养花、植树。形成全民爱绿护花、植树造林的热潮,优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抓好园林队伍建设,提高园林队伍素质,推动全民养护管理水平。为把绿化工作抓到实处,真正实现绿化目标要求,一是配备高素质绿化专业队伍。重视养护管理水平,倡导\"三分建,七分管\"的园林绿化建设原则,要有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措施,杜绝粗放养护管理,

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生物系统工程,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改善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通过对当前出现新问题的思考,转变城市园林绿化发展传统思想、模式,才能创造出真正生态型、特色性、节约型的园林城市,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我们的城市变成蓝天、碧水、绿树、红花的魅力家园。

获取指导 论文模板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