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建筑设计
摘 要:通过分析已建成或在建中的大学校园特点,剖析现阶段我国大学校园改建、扩建规划中的有关问题,提出校园改扩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一般做法,并从指标体系、规划管理、公众参与三个方面对大学校园改扩建规划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校园,改扩建,校园规划
一、前言
随着上世纪末以来大学校园建设高潮的退去,原有新建大学校园已经全部或部分按照\"设计蓝图\"实施。近年来,由于受到快速城市化、体制转变等多重外部因素的影响,加之学校规模的扩大,既有功能的归并与调整等内部因素的影响,既有校园和原有规划已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现实要求,需要对原有校园规划进行调整。同时,《城乡规划法》也对校园规划建设提出法制化与制度化的新要求。校园改扩建规划并非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与新校园规划相比,其可发挥余地较小,在规划理念上有着不同的要求,既要兼顾到现实利益,又保持规划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因此,对已建成大学校园的改扩建规划进行总结和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新建校园规划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般而言,校园改扩建规划有就地更新、局部扩展与异地新建三种模式。由于异地新建模式属于飞地建设,对老校区建设影响有限,故不在本文的考虑范围内。文中所指的校园改扩建规划特指就地更新与局部扩展模式。
二、已建成大学校园特点分析
中国高校校园规划建设先后师承欧美与前苏联,较之西方高校,中国校园规划建设有明显的特点:校园相对封闭,校内外界限明显,有明确的功能分区,特别是校内有大量的教工生活区,校园核心区设计多采取\"主校门-集中绿地-主楼\"的轴线对称布局等。同时,与新建校园相比,已建成大学在功能布局、建筑风貌、交通系统、景观建设等方面也有其自身特点。
1. 功能结构完整,用地相对局促。
我国许多大学校园在新建之初,一般在城市边缘自然山水条件较好地区进行选址,校园相对独立,其功能结构较为完整。随着城市的发展,校园周边用地逐渐被填充,学校沿边缘向外拓展难度较大。同时为了适应学生人数日益增长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需要,高校步入了新的建设时期,校园用地也趋于紧张。
2. 校园风貌多元,新老肌理交织。
校园的建筑、环境风格不断受到社会背景、教育理念、规划法规、设计手法、施工技术等各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不同时间断面下的建筑肌理和风貌特征,校园景观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拼贴性特点,但见缝插针式的建设也给校园环境带来一定影响。
3. 道路骨架形成,交通仍需完善。
已建成大学校园的道路体系已渐成系统,能够满足教学区、学生区、教工区、文体区等功能区片之间的联系要求。但部分校园的道路系统规划未过多考虑机动车保有量增大的影响,出现了停车场地不足,挤占绿地的现象。
4. 校园氛围浓郁,绿地相对不足。
随时间的沉淀,已建成校园的文化氛围浓厚。如北京大学的湖光塔影的优美景观,厦门大学依山傍水的历史建筑群,都体现了其特有的校园文化内涵。总体来说,相对新校园,老校园的景观尺度相对较小,绿地总量与人均绿地量相对不足,绿地系统性和层次性均不如新校园。但校园的绿地环境较为成熟,空间利用率与环境认知度都较高。
三、大学校园改扩建规划的指导思想
1. 统一规划、动态实施。
高校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校园建设始终处于渐进发展过程中,校园规划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校园建设的所有问题。故应充分考虑校园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规划中预留弹性发展空间,并定期进行校园建设评价,有计划、分步骤的按规划进行建设。
2. 新老对话、融合共生。
不少大学校园建设年代久远,有较深厚的历史内涵,形成了鲜明的校园特色,改扩建规划要特别注意校园的整体环境效应,注重新建建筑与原有校园环境的协调。由于历史原因,校园建设也存在\"见缝插针、新旧穿插\"的现象,很多建筑甚至无法满足日照、消防等基本要求,改扩建规划务必通过特殊的设计技巧使之达到相关的技术规范。
3. 符合实际、保证运行。
校园改扩建规划要特别注重实施的可行性。应尽量减少改扩建规划对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干扰,如施工噪声、扬尘等问题,保证校园的正常秩序。这是改扩建规划不同于新建校园规划建设的难点问题,需纳入规划设计范围统筹考虑。
四、 对大学校园改扩建规划的思考
1. 承接既有布局,构建弹性结构。
(1) 构建弹性发展框架。传统\"蓝图式\"校园规划方案的\"设计\"色彩较为浓重,规划方案的刚性较强,但适应性较差。学校发展遇到不可预见的因素时,校方会因为原有规划不适应需要而提出变更。故改扩建规划需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既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又兼顾现实要求,制定弹性的规划框架。
首先是规划要与地形环境相结合,摈弃过分追求平面构图的校园布局模式。图案式校园布局的平面视觉冲击力虽强,但地块的适用性和通用性较差,不规则的地块划分会造成功能布局安排不便和建筑形态混乱等问题,给改扩建规划带来不利影响。其次是要构建清晰的规划结构,使之对校园的扩展具有整体约束力,并保持既有规划概念。如采取合院式布局、组团式布局、棋盘式布局等较为\"规整均质\"的规划模式,保持校园发展的持久性和灵活性,实现大学校园空间的持续发展。最后是在校园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校园及学科的发展要求,预留有一定比例的远期用地和弹性用地。#p#分页标题#e#
(2) 优化校园交通体系。已建成大学校园道路骨架业已形成,校园交通体系在功能联系、交通组织、景观特色、对外衔接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改扩建规划应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改扩建区域与既有校园区域的交通联系,通过道路功能分级优化道路断面、适当增加支路、回路、停车区,并鼓励使用环保交通工具以进一步改善校园交通环境。
同时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细化分析内外交通流线设计,完善交通管理模式。如针对具备\"游览性质\"的大学校园,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规划可结合总体布局,设计临时游园路线,并完善道路诱导与标识系统,在保障师生安静环境的前提下,为市民和游客提供踏春场所。
(3) 局部功能适度混合。大学校园建设之初,规划严格遵循功能分区的原理,在功能分区、指标体系、道路组织等各个方面均能适应当时的标准。现在由于高校扩招、学科发展迅速、用地局促等客观因素,校园在总体布局上会呈现功能分区不尽合理的情况,故在改扩建规划中,强求纯粹的功能分区的完整性并不太现实,建议在校园总体功能布局合理的情况下,对校园部分功能进行适度混合,如教学与办公功能,教学与科研功能,高年级学生宿舍与青年教工宿舍等,并通过采取通用设计等手段,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
2. 延续校园文脉,适度紧凑发展。
(1)采取集约化的布局模式。大学校园建设寻求适度集约化的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视角来看,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由于校园用地局促的现实情况,将建筑相对集中进行组团式布局,组团间留出绿化用地,并适当提高建设强度,在保持校园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学校功能要求,也可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
(2)营造和谐共生的建筑环境。校园格局与风貌的演变见证了校园的发展历史,在校园扩建改造规划中,要注重发掘构成校园空间的特色要素,如布局形式、建筑风格、色彩、体量、细部等,营造和谐共生的建筑环境。遵从校园空间的既有格局和肌理等要素,妥善处理新建建筑和周边环境的关系,注重校园局部改造中建筑的新旧风格协调的关系。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项目,既是承接既有校园历史,与周边建筑相协调,又具有时代新意的成功之作。
(3)\"因地制宜\"地塑造开放空间。受到传统封闭式校园规划的影响,部分校园规划设计仍然过于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封闭型空间效果,特别是在校(门)前区,多运用大面积宽阔草坪强化主楼的视觉效果,使绿地的可达性和利用度均不够理想。建议在设计中减少\"象征性\"绿地的数量,尽量增加现有绿地可进入度,提高绿地的利用率,并结合特定的校园地域文化,合理组织建筑与绿化布局。如武汉体育学院校园规划(2002版)中,利用体育专业学院的场地优势,沿街设置开放空间,向城市敞开,设计展现了体育学院自身特色,也增加了城市空间开敞度。
3. 正视区位优势,强化校城关系。
(1)合理控制校园沿街土地。目前,大学校园用地一般来自政府划拨用地,由于缺乏地价竞争机制,土地利用结构和规划布局较为粗放,后勤社会化等的趋势也导致了校园部分功能的剥离和校园布局的变化。同时原来校园位置由城市外围逐渐演变为城市中甚至是城市核心地带,区位的变化使得部分土地商业价值凸显,如北京中关村、武汉武珞路。校园沿街地段逐渐演变为商务、办公、商业等高强度开发用地。
校园改扩建规划应积极应对新时代的变革。在保障在校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的前提之下,提倡合理利用校园沿街土地,有节制地开放校园,强化\"教、学、研、产\"功能与城市生产生活的功能联系。是符合校园发展要求的,也是符合城市发展趋势的。在土地供给\"双轨制\"的时代背景下,通过预留开敞空间、合理组织交通流线、控制建设强度等方法,尽量消解校园沿街用地状况给校园自身带来的功能、环境、交通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2) 开放共享校园设施。大学校园建设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改扩建规划需注重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并且对城市保持一定开放度,高校的部分设施如体育场、剧场、学术交流中心等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又可为社会服务,将其融入城市的大环境中考虑规划布局,便于大学设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另外,整合校际间的公共设施布局也是共享设施的一个方面,由此可避免校际重复建设,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为例,两校打破原有院墙,在原有围墙处设置天大、南开综合研究中心,建筑跨规划道路而建,是学校之间资源共享的有益尝试。
五、 对大学校园改扩建规划的建议
1. 完善校园规划建设指标体系。
1992年出台的《普通高校校园规划建筑面积指标》是各校园规划需满足的规范。出于集约用地的考虑,为防止盲目占地,规范指标只有上限数值,而没有下限数值,导致部分指标被误读和误用。建议在统计研究现有校园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完善校园规划指标体系(如增设部分指标下限),修改规划中部分不完善的指标(如学生宿舍生均建筑面积指标),并建立\"基本指标、达标指标、规划指标\"的三级体系,分阶段的明确校舍规模要求。通过完善校园规划指标体系,更好的发挥《普通高校校园规划建筑面积指标》在校园规划中的作用。#p#分页标题#e#
2. 变总平面管理为图则管理。
现阶段大学校园的规划管理,多采取总平面管理的方法。在学校需要进行建设时,规划管理部门将拟建项目与规划总平面对照,再进行行政许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直观、便于管理,不足之处是规划总平面难以适应校园分期建设、灵活发展等复杂多元的发展要求。建议变现行的规划总平面管理为规划图则管理,将校园规划纳入法定规划体系。
但若盲目套用现行\"用地—指标\"的单一控规指标模式,也难以有效进行规划管理。由于大学校园属于\"单位体制\"系统,其规模往往较大,且包含各类功能的用地单元,若套用传统的控规管理指标体系,则不能分区域表示各功能分区和不同地段的指标,也难以反映校园的真实建设情况。如容积率这一重要的指标,由于用地范围的不确定性,难以有实质上的指标控制,局部的建设强度过大也不会对整体容积率数据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建议在校园规划中,实行法定化的图则管理模式。具体措施是对一定规模的校园,结合总平面规划设计,分组团、分区域核定指标,形成量化指标值,变\"总平面管理\"为\"图则管理\",建立完善的指标系统,并划定山体保护线、水体保护线,结合城市设计设置建筑限高、沿街、沿湖界面空间开敞度等刚性要求,以便在规划、设计、管理上共同遵守。为规划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校园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也给下阶段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预留充足的空间。
3. 鼓励师生参与校园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建议鼓励师生参与校园规划,采用问卷调查、访问、座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请他们对校园建设提出意见。在校师生作为校园的实际使用者,有熟悉校园环境的优势,他们对校园建设有相当的热情,且文化素质高,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和问卷质量相对较高。规划设计者可充分了解意图。同时他们往往会提出比较实用价值的信息与意见,为校园改扩建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六、 结 语
大学校园改扩建规划需要我们深化认识校园的场所内涵,传承和发扬校园空间内在精神,以整体城市角度,积极应对校园环境的变迁,用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进行改扩建设计,为师生创造更好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科技广场;2006年12期
3.中外建筑;2006年01期
4.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