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时间:2013-11-29 分类:建筑设计

摘要:如今,随着中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多关注建筑的绿色指标,不论是经验之谈、还是纯理论观点,始终倡导着 \"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这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观点。《老子》云: \"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才能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本文就结合笔者的多年工作经验,讲述一些观点,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评估

一、环境恶化与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让人类所生存的地球获得良性循环。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是恢复和保持生态圈有机统一性的前提和首要条件,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自然才有活力对抗人类行为给自然造成的环境压力,并保持较强的活力。不幸的是,不管现在如何努力去抑制环境退化,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仍使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在未来的数十年之间保持高浓度,这意味着我们所做的努力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效果。这说明环境恶化、生态被破坏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可见改善生态的工作至关重要,同时也非常紧迫。

二、绿色建筑意味着什么

———绿色建筑与非绿色建筑的比较

当今处于消费社会,由于经济竞争加剧,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提出的对策是: \"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面对经济问题,其他国家也纷纷提出因应之道,增加和刺激消费成了许多国家经济复苏的重要策略。在商业社会,人类的消费欲望一直受到鼓励和刺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规模的、设施齐全的、复合型功能的综合性商业大楼迅猛发展,成为聚集消费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各国政府的支持下,商家通过各种品牌推广方法和营销模式,大规模地、有组织地刺激人们的需求、引发人们的消费欲望,提高销售额。这些大型商业建筑对城市景观有何影响,从长远来看,对环境营造有何不利情况,政府如何对商业建筑的绿色性能如节能、减少污染方面做出限制,如何从制度上加以规范,使商家能够接受并真正执行,这些都是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来看,中国很多商业建筑的能耗是非常高的,绝大多数大型商业建筑,无论晴天和雨天,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在营业期间都要使用人工光源和人工换气设施,还有炎热时制冷和寒冷时保暖都要大量消耗能源,这些都是高碳的、非绿色的。在过去的 50 年来,商业建筑的能耗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在持续的增高,这与当代不断提高的建筑技术是不相符合的。从某种意义来说,这说明很多人还没有持有一份对环境的责任,不论是职能部门、建筑设计师、工程师,还是商家,都没有真正把绿色设计当作前提条件,贯彻到具体的各个实施环节。我们要意识到,环境的责任是关键,不应该在与经济利益相冲突时就弃之不顾。

\"低碳设计\"甚至是\"脱碳设计\",对于建筑都是有可能的。在建筑中,提高其绿色特性,首先要考虑和结构、材料、建筑方法上节能环保,同时力图降低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甚至用\"低碳\"的代用燃料,让我们逐步步入绿色设计之路。

绿色建筑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造出的高档建筑,绿色建筑也不应是概念和炒作,绿色建筑更不应是房地产商们提高价码的卖点,绿色建筑应该是降低建筑成本而不是提高成本,例如北方的窑洞、南方的竹制吊脚楼,还有新疆的秸秆房( 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的房子) ,美观、实用、能耗极低,对环境几乎不造成污染,都是典型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都很低,很多是人类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并不一定具有高科技含量,也不一定是高新技术的成果,但是这些建筑的投资回报率非常高,因为建筑在使用过程的能耗非常低,相应的电费、水费和其它能源的花费就比较少,冬暖夏凉、通风好、透光性好、与周边环境又比较和谐。与之相比较,反而很多利用了高科技的现代化建筑是非绿色的,能耗非常高,例如当今炒得沸沸扬扬的智能化建筑,所谓的智能,很多都停留在保安措施和音响控制方面,造价高、耗电量高、操作难度高、维护费用高、线路繁复,这些建筑虽然是高科技产物,但却是非绿色的、非环保的。

随着氢气、太阳能逐步得到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新能源存储介质的发明创造,对于绿色建筑设计来说都是好消息。燃烧化石燃料这一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将会逐步减少,直至被完全取代。全球变暖这一气候征兆,警示我们能源消耗不能无限制增加了。人们经常认为互联网的出现是一种美好的\"新经济\",而氢能源的出现代表着一种新的\"能源经济\"的出现,将会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模式,极大地缓解能源和环境问题。

三、误区: 绿色建筑并不意味着单纯的高科技

建筑作品能否成为绿色设计,要通过整合性的生态评估方法,从材料、结构、功能、建筑存续的时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各个方面来通盘考虑,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节约能源和资源; 减少浪费和污染; 高灵活性以适应长远的有效运用;运作和保养简便,以减轻运行费用; 确保生活环境健康和保障工作生产力。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 -2006)则是这样界定绿色建筑的: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p#分页标题#e#

(2)建筑全寿命周期也就是指其生命周期,包括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过程等环节,在所有环节中都要以最节约能源、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来建造最低环境负荷的建筑,并提供最安全、健康、效率及舒适的居住空间,最终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设计立足于不断提升环境质量,而中国当前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以及尝试增强绿色建筑的实践,有很多盲目地立足于高科技———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新发明\",认为高科技是绿色建筑的重要指标。深层生态伦理学认为,我们人类的生存和活动必须立基于生态,人类是生态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自然界的约束下。无视自然和生态的约束,恣意妄为,不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在生态环境方面,很多问题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暴露出来了,由于人类没有尊重自然的限制,没有透彻理解人类的某些极端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自然生态的循环系统被严重破坏,无法自行弥补和恢复,而导致某些毁灭性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科技的发展要有所引导,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虽然某些科技进步的成果非常可喜,但是从长远来看对环境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目前还是无法预期的。技术是无罪的,要看人类是如何使用它。吴良镛先生在《北京宪章》中指出的,\"技术是\"双刃剑\",技术的建设力量及其破坏力量在同时增加。技术发展改变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进而向固有的价值观念挑战。绿色建筑不仅仅涉及技术,更重要的是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的根本改变。\"

(3)只有做到科技的自由发展与我们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考虑,才是人

类社会生态问题的解决之道。

四、绿色建筑需要综合评估

在过去的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师和业主已经接受了\"绿色\"的设计概念、简洁而经典的建筑形式、\"双赢\"的建筑策略,如何提高能源效率和使用环保型材料,并最大可能地实施减量设计……但是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提高\"绿色\"的程度包括了许多问题,例如人们最关注且最直接的问题: 减少成本的策略,以及节能、节水、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策略; 还有长远的问题: 材料的回收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河流、土壤、空气、周边建筑的影响等。建筑是否是绿色的,要从其整个生命周期的使用情况包括组件材料的耐用性和适应性来综合评估。这些都是当前绿色建筑评估系统里必须包含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筑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等方面的要求,如何真正得以贯彻实施,是通过业界的自主意识和行为,还是让政府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加以限定,这是一个全社会目前在讨论的问题。

要用可行的检测和评估方法,对建筑的节电、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环境的各项具体性能进行实际检测,给出可量化的数据,规定对生态环境的保障要求。这样就把绿色建筑从一个可炒作的简单概念,变成定量化的检测标准,对戴着绿色建筑称号却达不到绿色标准的建筑进行查处,对达到标准的给予认可,并颁发绿色建筑的标识,这样伪绿色建筑就会现原形,最终不得不退出房地产市场。评估体系反映了人类普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评估标准所包含的评估项目和要求是那些必须优先考虑的事项,这些优先考虑的事项体现了一种思想理念,也传达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绿色理想。我们现在的努力是针对建筑业发展的实际,用目前可行的测评方法和工具对建筑进行评估。一般来说,\"绿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绿色的指标是多维度的,我们很难设计出一个面面俱到的有效评测系统,因为任何一项建筑都不可能达到绿色建筑指标的每项要求。我们只能努力想象并尽力构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努力降低人类的活动包括建筑对环境的损害。建筑的规模、建筑的存活时间、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建筑的物理结构、建筑本身的蜕变过程、建筑各实体之间的关系,都是需要从整体上加以考虑的,所以建筑要从综合和整体的角度来评估其可持续性和绿色特性。

五、结语

当前的建筑环境评估系统大多数有一种隐含假定,认为\"绿色设计\"包含着以下内容: 不断减少的资源利用和生态载荷、可持续、可循环、再利用等等。当然,在设计和评价上,全面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在确立明确可行的评估细则、严格的评估标准,以及确实可行的评估方法,并且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检测人员和评估人员、执法人员都确实履行其职责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性。当然,随着社会的普遍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应该是美好的,中国的绿色建筑也会出现重大进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在相关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中,中国的绿色之路必然是可预期的。

获取指导 论文模板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