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建筑设计
摘要:本文通过对世界各地休闲度假酒店的成功案例的分析,以及对当前休闲度假酒店开发设计误区和不足的认识,提出应该注重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注重对人性无微不至的关怀,通过适度的\"理景\"手段来营造不同的多维体验,并结合实际创作的两个案例具体阐述了在不同条件下的\"理景\"手法的实践,继而总结出从场所营造、时空体验、细节刻画、生态建构等四个方向的度假酒店\"理景\"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度假酒店,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理景\"
导言
很多人度假完毕,酒店的外观不是记得清晰,室内风格和景观特色成为了谈论的主要话题,尤其具有体验性的感觉的酒店更是让人过目不忘。无论是室内空间景观或者是室外空间景观,都是酒店设计中的灵魂,尤其在度假酒店中,\"理景\"的成败往往决定了酒店的档次,决定入住人群的品味。好的酒店是具有一些重要的亮点,可能是空间的体验抑或是消费的记忆,比如马尔代夫希尔顿 Conrad酒店的水下餐厅,拉斯维加斯的威尼斯人酒店的室内运河购物空间,或者是上海金茂大厦的152米的中庭酒吧,这些都成为了这些酒店的名片。另外一种的容易留下记忆的酒店模式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立足基地以及地域文化背景,让建筑的生长依附于大地,依附于当地的文化,从而塑造地域特色的酒店空间和景观,特色便是生命力,因为休闲度假即是心灵的需求,是直抒胸臆的生活方式,与自然景致中不加修饰的美是相互印证的。
一、 \"理景\"的本源需求:释放想象力
现代人对度假的需求逐渐回归自然。当我们对着自然美景,暂时抛开工作与生活的细枝末节,到自然中体味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这是我们追求的画面。
酒店在提高舒适度和服务的同时,通过对空间和景观的设计(即为\"理景\"),努力去提高特色,然而真正的特色让人难以忘怀就是追求自然,注重人在自然中的体验。所以,现在有些酒店开始别处心材,释放想象力,通过不一样的\"理景\"来创造非凡的酒店体验空间。
在巴厘岛的悬崖酒店,人们置身于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别墅庭院中,眺望海天相接处,落日余晖映红了晚霞,海面层层叠浪溢满碎影流光。树影间,泳池上无边界的静流;道旁,透着原始韵味的石雕、木雕更添神秘气氛。休闲度假酒店不着痕迹地存在于这座岛上,散落崖上的茅草屋是林间最自然的建筑。简单、静雅的马来式陈设,透着低调的光泽,在缓慢的节奏中散发出一种愉悦、甜美的巴厘风情。人们身处酒店,而整个心灵迷失在花园岛上。这种体验,是人在自然环境中既真实又浪漫的感受,休闲度假酒店的建筑形态在此成为环境的极佳注释,启发着旅人的想象力,使人的心灵沐浴在浓郁的巴厘风情中。
国内大部分城市的周边都会散落着这样度假村:与城市的距离不远,主要供城市居民或附近城镇家庭周末度假;有时候是以农家乐的形式提供住宿及餐饮服务,有时候也会营造类似欧陆小镇的风情;选址在山边、水畔或是田野间,置身郊区,结合各种自然景致。度假村气息清新朴素,为旅人洗去城市的华丽与喧嚣,田园风光中的休闲情趣,更让紧张城市生活的压力消散在开阔的水色天光中。
\"岛\"与\"村\"是当今城市人的休闲方式和休闲去处。这种体验式和情景式度假方式依托于深度开发的景区或城郊移植文化的乐园,虽不失为欢乐的休闲方式,但当我们了解更多的实例,却发现目前休闲度假酒店这种集群式类型的同质化,开发与建设前篇一律,令休闲度假的内容愈显淡薄,挤压了人们的想象空间。真正能做到景区与地域文化相伴相生为前导的个性化休闲度假酒店不多,大众方式移植了先验模式,建筑被不假思索地放置于自然环境中。殊不知,掩盖了环境特点,也就忽略了想象力的发掘。
二、 度假酒店\"理景\"后的表现:心灵与自然的互动
度假酒店除了在选址上要考究外,在设计中需要通过精巧的\"理景\",才能让好的先天条件最大化的为酒店服务,和谐而共生,酒店建筑反过来也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甚至会增加靓丽的一笔。例如现代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选址就是通过说服业主由瀑布的对面改到瀑布的上面,从而促成了这座为世人传诵的经典之作。
建筑与环境及人文对话,促进了人与自然的沟通,呈现了整体地域化的情景。拉萨的圣瑞吉酒店度假村位于海拔3658米的高原上,在这里,可以纵览喜马拉雅山脉和拉萨河谷的壮美景色。这个著名品牌下酒店的设计理念是试图融合古典精致与现代奢华,追求卓越,除却其豪华富丽的设计装潢,圣瑞吉酒店有两个显著特点:选址风光无二,服务与设施量身定做。其在拉萨的酒店坐落在古老的八廊街地区,周围遍布当地的文化地标,无时不刻不在提醒人们关注拉萨的神秘人文景观。酒店的装饰设计均来自西藏当地的材料和手工艺,休养方式、饮食方式也是传统藏式风格,每一个细节都触动人心,不经意间便与高原、藏文化作一番深入对话,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实现心灵与自然的融合。正是度假酒店由内而外的\"理景\"后触动了人欲与自然互动的心境。
酒店\"理景\"要注重地域化的表现,无论是外在还是内涵。而地域化应该是融入了每一个细节,建筑才能更低调地引入背景中。地域建筑一般是自律、自发且不断建设完成的。其目标是因地制宜、适应气候,争取以自然方式满足现有的生活方式,在功能使用和舒适的基础上利用适宜的技术构成及地方财力,以及最低的成本实现;其精神追求和独特风格的提升表达对神秘力量、宗教或美的向往。#p#分页标题#e#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具有丰富多彩的景观类型,大漠孤烟的沙漠隔壁,重峦叠嶂的山地丘陵、波光粼粼的水面、高耸入云的高原雪域······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人们在这些地区生活,经年累月,形成了格局适应性的生活方式。酒店\"理景\"应遵循所在地域的生活方式,延续当地的文化而非强行植入异域文化;同时,地域建筑的材料应通过当代技术的改良与新材料并用,提高其坚固安全、耐久性能,控制价格的提升并积极应用。
三、 \"理景\"在二个度假酒店设计案例的应用
日前,笔者在两个度假酒店项目实践中,对\"理景\"的理念进行了应用,不能说依然达到我们的目标,但它们都结合每个项目不同的用地特点和地域文化,做出了不同的酒店体验空间,有别于被动式的\"诗意的栖居\",两个项目选择了主动的\"诗意的创造\",以创造了戏与真之间的\"大地境遇\"。
两个案例分别位于城市规划中的新区,皆为新区中该区域首例动工的项目,因此在航拍现状上都是原始风貌之地,具有原本风貌和自然肌理。其一为位于崇明岛以北与上海隔长江入海口相望的启东市,地势平坦,濒临长江,是一个国宾馆类型的度假酒店;其二为位于湖南娄底万宝新城仙女寨生态公园南侧的山地上的五星级休闲度假酒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地理环境,基地内的现状高差高达33米,内含山坳泄洪区,基地条件限制较多。两者的地理条件、自然景观以及地域文化截然不同,虽然都属于休闲度假类型的酒店,但目标定位有一定区别,所以我们在建筑规划采用的手法以及建筑与环境空间的创作有较大的差异,而作为酒店灵魂的\"理景\"设计,出发点应该是一致的,即提炼地域文化、植入自然环境继而创造独具特色的酒店空间与风格,让人在酒店空间中与自然互动、与人文对话。
第一案例为启东蝶湖酒店(图1), 在酒店的北侧城市道路对面就是规划中心景观区——蝶湖,蝶湖的水系通过酒店的东侧的200米城市绿廊延伸至南侧的长江。此处四周绿茵环绕,生态景观得天独厚,又因受到江南文化的影响,粉墙黛瓦成为了人们心中抹不去的建筑文化符号,所以小桥流水、竹藤盘绕等园林要素复合当地文化。又值启东的特殊地带具有江海文化的影响,水系自然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但似乎整日在江海飘泊后对于大水之景也倦乏,外刚内柔是人们的向往居所。恰巧基地用地紧张,密度较大,也难做出核心湖面的滨湖而置的格局。功能定位为商务接待、会议接待、疗养休闲圣地,所以这个酒店具有一定的\"官气\",也就是必有正统大气的建筑空间和元素。这样以来,\"理景\"便有了大的格局。
总体规划充分利用\"水、园\"的元素,建造凸显园林水景特色,考虑造园水脉的连续性。基地东侧的城市绿廊是由水与绿岛的互动构建的趣味性景观空间,\"理景\"采用引入\"水\"、\"岛\"——外部秩序的要素,进而与基地内的\"水\"和\"园\"相联系,形成曲水流觞的意境。
建筑与中心景观形成南北向的建筑景观主轴,贯穿了整个酒店布局,形成强烈的向心力,而酒店的一系列功能都沿着这条主轴展开,使得规划结构简单明晰。采用南北通透的手法,将前庭后院的建筑空间结构表现的淋漓尽致(图2)。通过中式园林中的\"借景\"和\"对景\"手法,让人在酒店前区就很好的感受到了中区景观的吸引。
延续规划外部中轴线,综合楼的大堂内部设计了延续性的渗透性的建筑空间,大堂吧通过同高空间的通透处理,上下空间的行走好似蝴蝶在园中飞舞,从建筑二层可以到达室外屋顶花园,到达综合楼南侧向园中探伸的建筑体量,增强的人在环境中的体验与互动。结合大堂吧和餐厅,横向展开景观面,使客人一进入酒店就无限的享用着阳光和景观,带着愉悦的心情到达自己的客房,客房采用阳台空间的框景作用,在房间中轻松体验到\"人在园中行,亦为园中景\"的趣味体验。舒适的客房能够使客人的身体得到放松,而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的愉悦的活动更能让人心里得到真正的舒展。
三栋贵宾楼设计在被水系萦绕的岛屿中,建筑采用内向院落的手法形成独立空间,通过院落的景观主题性的设计,营造了\"荷园\"、\"竹园\"以及\"莲园\"等不同的意境(图3)。通过动线设计从而形成真正的人车分流,为国宾馆的特殊功能性的酒店创造了很好的适应性外部空间模式,也真正的实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幽之乐。借鉴古代造园手法\"围而不隔、隔而不断\",讲究室内外交融,进而通过院内的景观元素与外部园的景观的互动,形成很好的景观渗透。三个主题园贵宾楼与前区综合楼和餐饮中心共享着中间的水与园。园林景致配合日出日落、晨曦相伴,随着光影折射角度的不同,各有趣味,勾勒出东方恬静的自然之美。其中的设计传承了中国式的生活方式、生活哲学和生活趣味。
建筑材质的选用在传统中式的粉墙黛瓦基础上升华为浅色石材和金属屋面,提高了建筑的现代感和奢华感,建筑的坡屋顶采用类似竹子的搭制,获取特殊的光影效果。屋顶采用一气呵成的连续性屋顶设计,增强了建筑群体的整体,体现了国宾馆不同一般度假酒店的大气与庄重。群体建筑用运用了中式建筑中的墙与廊的融合和演化,限定空间的同时,在建筑形式上又是对中式古建的提炼和升华,形成现代符号体现在新的酒店之中。#p#分页标题#e#
第二案例为仙女寨悠活国际度假酒店(图4),北、东、西三面为仙女寨生态公园所围合,酒店范围附近廊扩许多秀丽的风景,其中包括仙女峰、天籁寺等景观。在娄底万宝乡这一块山水如画的土地上,其本身的美景让人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本质——那就是宁静而和平的生活方式,追求自然景观与建筑环境的和谐。酒店建筑群坐落在天籁寺所在山峰的下方的半山腰位置,化整为零的建筑体量控制在4层以下,群山环绕,绿色丛生,建筑群低调的掩映在自然山体之中。因为地形的限制,用地显得格外局促,从布局研究中发现建筑势必会高高低低的错落,而大部分景观会在坡度较大的山腰部分解决。
笔者采用巧遇因借的手法,将酒店前区道路设计成弯绕细腻形态,减少对基地南侧名人雕塑公园的阻隔,从而酒店感觉是位于整个大景区的中心。背靠仙女寨植物园,身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区,从而良好的组织景观和布局是此项目的重中之重。整体建筑布局才用纵横两个景观主轴,由中心院落组织内部功能,形成三进式布局的感觉,从而在将大堂的人引致中餐厅的过程就是移步换景的过程,南北轴线尽端设计了禅院式的内院,结合远处的天籁寺,形成独特的景观。东西向景观是由大堂引致室外核心景观区,使客人从大堂步入南北翼客房的过程一直有景观相伴,处处彰显着低调的奢华。酒店主体部分的显眼的亚洲风格亭阁包含了大堂、大堂休息室、中式餐厅和大堂酒吧。一组沿着水池跌落的华丽的踏步通向酒店的花园和餐厅层。豪华的客房被精心安置在酒店靠近西侧的南北翼客房,分山景房和核心景区客房,客人将最大限度的看到景色,植物园、梯田及环绕的山丘。
所有的别墅式客房均布置在基地西北部临近山体的景观区域,真正的高档是绝对的静谧,私密和安静与禅意是别墅客房的设计初衷,别墅成组团或者散点与山体自然结合,每个别墅内都设有内院对着自然景区,院内是以温泉为主题的,设有豪华汤池,客人在泡温泉的过程中,隐匿在竹林下,并有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整体的建筑建立在传统湘中民居风格和现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简洁的屋顶流线,精简的细节,适当的传统轮廓,恰当的使用当地材料将使现代的建筑在拥有最现代的舒适与便捷的同时还带来对过去的追寻,以在不经意中,得到融合自然环境的传统建筑的永恒品质。
四、 度假酒店\"理景\"的设计策略
1.以整体地域表达为核心的场所营造原则
在挪威建筑师和历史学家诺伯·舒尔茨的理论体系中,场所是具有清晰特征的空间,是具体现象组成的生活世界,是空间这个形式背后的内容。无论是城市、建筑、室内、景观等形式,其背后均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涵义,这涵义与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通过\"理景\",主题化做设计元素融入空间、形式、材质等,这些主题赋予了物质空间以丰富的意义,使之成为使用者钟爱的场所。休闲度假酒店突出\"休闲\"二字,在静静的消磨时光的同时,享受和体味着当地独有的地域风情和文化体验的度假气氛。为此,在具体的选址和环境、空间形态组织上,酒店要不但在建筑形式、空间格局、建筑材料上重视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和聚落形态,同时也要注重文化在酒店\"理景\"中的表现形式,例如在酒店内植入传统的民俗活动或是文化故事。如在西溪悦榕庄、梅竹山庄、秋雪庵、烟水渔庄、西溪人家等,尽显淳厚质朴的西溪民风、源远流长的江南文化。\"简而言之,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反映了在某一特定地段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环境特征。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作有意味的场所,帮助人们融入当时当地的生活情景中。
2.以多维时空体验为目标的空间布局模式
在当今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亡;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逐步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当前国内许多旅游景区发展往往存在两个瓶颈,一是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进行过度与无序开发,由此造成旅游资源的巨大破坏和旅游市场的急剧衰退;二是偏爱追求以大型度假酒店为主体的规模开发模式。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大型度假酒店由于客房单元较多、体量较大,不仅空间布局、建筑形态鲜有特色,对自然环境与景观的负面影响比较突出,而且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均不理想。近些年部分精品酒店为了突出整个度假生活的情趣与参与感,把空间设计的更像是设置一个场景,把节点空间设计还原到路径设置、情景交互、时间转换等时空体验要素中,通过限定行为发生的背景和环境来强化游览体验。通过专注于人的多样性视觉感受和不同空间体验的空间布局模式,与当今众多高端度假的奢华建筑空间有所区别,形成独特的品牌特色。
3.以多种知觉感受为主导的细节刻画手段
梅洛·庞蒂所创立的知觉现象理论,使孕育于日常生活的多种人体知觉与感知,在当代重新获得了关注与研究。帕拉斯玛通过列举人对建筑的七种知觉,完整地描述了知觉在建筑学中的作用。认为不同建筑可以有不同的感觉特征,除了通常流行的\"视觉建筑学\",还应重新认识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建筑学。因此,置于风景之地的度假型酒店,在悉心融入当地美景成为景观的一部分之后,更重要的是通过基于真实感觉的设计营造,使整个酒店建筑与空间不仅仅是统一在视觉美学下的物质组成,更是承托日常生活体验的本身。#p#分页标题#e#
4.以可持续性为原则的生态建构意识
\"还原\"手法是关心人的存在和本质,摒弃一切商业化和形而上学的对建筑的认识。在平面上拒绝任何流行,回归原始和简单,在建筑的材料和组成方式上,运用最常见最易行的材料创造出具有地域识别性和历史特征的,恰如其分的建筑;在环境处理上,尽可能减少对场地本身的改变。与自然景区绑定的度假型酒店应该在设计中贯彻这种还原的手法,担负起一种道德上的责任,对人类大规模的破坏和随处可见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做出回应。度假酒店的建设在设计、建造和经营上,应该坚持环保和可持续的理念,在设计上尊重场地和自然为前提,通过适当手段的\"理景\",建设出与自然环境肌理和特征相共鸣的人造环境,从而使原本的自然环境更明确有力地体现出来,成为与酒店建筑群共生的一个整体。
五、 结语
中国人的生存哲学正是解决当下环境问题所必须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无论在山川湖海还是沙漠平原,我们创造的建筑应起源于自然,再回归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度假酒店的\"理景\",实际上是需要深入挖掘和提炼不同的地域文化、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活方式以及建筑材料等特点,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负荷。让建筑扎根于属于它的土地,融汇于地域文化并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当下的时空背景下,度假酒店不但是地方文化的开发者,也是地方文化的保护者;在综合利用地方资源的同时,也肩负起引导地方产业良性发展、保护地方环境的责任;不仅要给予游客异时异地的体验,同时要回归理想栖居的本质。\"诗意的建造\"意味着在度假酒店设计中,通过场所和本体性的关注,通过\"理景\"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精髓得意整合和重新塑造,为整合地方资源、融合外来文化、进行以人为本、可持续性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9
[2]梅洛·庞蒂. 知觉现象学. 姜志辉译. 上海:商务印务馆,2001
[3]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 黄经纬译.l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0)
[4]卢峰,叶均绮,戴欣. 当代国内旅游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达. 室内设计,2010(1)
[5]卢峰,戴琼. 度假型酒店设计的现象学思考——以悦榕庄度假型酒店为例. 城市建筑,2012(4)
[6]王兴田,许志钦. 重新审视建筑的\"本质\"——关于度假酒店设计的\"在地\"思考,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