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城市规划
摘要:本文以南昌市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规划为例,在充分尊重场地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鹭鸟的生态习性及城市鹭鸟栖息地特征分析研究并将其运用到场地的规划实践中,使之成为一个候鸟保护、市民休闲的城市综合公园。以期对类似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景观设计师评职范文,论文发表网,候鸟保护,栖息地,规划设计
艾溪湖位于鄱阳湖候鸟栖息圈内,场地内具有良好的候鸟栖息地环境。打造一个集湿地恢复、候鸟保护、及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很有意义。
1项目背景
1.1发展区位
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因北临艾溪湖而得名。该公园坐落于鄱阳湖候鸟栖息圈内,是亚洲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节点。鄱阳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其他候鸟栖息地以此为中心沿赣江向南延伸。其中,著名的天香园候鸟栖息地就位于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的范围内,也是该公园的发端之地。
场地位于南昌市东部发展片区,距旧城中心约10公里,其周边城市道路已初成网络。由此可见,区别于一般候鸟栖息地,\"城市型\"候鸟保护区是场地重要的区位特征。
1.2场地现状分析
由上位绿地系统规划可知,场地是 \"赣江—艾溪湖—天香园\"城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艾溪湖—天香园—青山湖\"城市休闲绿带中的重要一环。
规划红线内用地约200公顷,湿地特征明显,其中水域面积占总用地的50%以上,其次为稻田和林地。该场地现状田成方,林成网,塘密布,渠相连,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是场地独特的优势。而水体严重污染,现有水渠淤塞,垃圾遍布成堆等也是场地不容忽视的问题。此外,城市高压线走廊从场地中穿过,用地形态较狭长,并被城市道路分隔等现状条件制约着项目的发展。
2发展定位与远景
2.1发展定位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场地的发展定位非常明确,即一个集湿地恢复、候鸟保护、及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2.2发展远景
城市候鸟保护示范园:打造鄱阳湖区不可或缺的候鸟保护战略点,营造南昌市\"城市鸟巢\"生态基地。
城市形象名片:营造一派\"水清草丰、稻香鱼肥、人欢鸟悦\"的优美风光,刻画出一张南昌人引以骄傲的城市生态名片,打造成一张南昌市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旅游名片。
都市田园休闲体验区: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融合城市休闲元素,营造一个自然、纯朴的人鸟乐园,让久置于城市喧嚣的人们近距离地接触自然,心灵得到慰藉的宁静空间。
3规划策略
3.1生态策略—鹭鸟天堂
天香园候鸟种类多、密度大、与人距离近,是典型的城市型候鸟栖息地。栖息于此的候鸟以受国家保护的鹭鸟最多最珍贵。是鹭鸟重要的夏季繁殖地。因此保护区需提供鹭鸟的夏季营巢地和全年的觅食地。而作为城市型候鸟保护区还必须在栖息地外建立缓冲区,为鹭鸟提供安全隐蔽的栖息环境。
营巢地:鹭鸟营巢地一般选择在近水林区,食物的供给、巢捕食压力和巢址微栖息地适合度是营巢地的选择因素。较大的巢区面积,近似圆形的空间形态,树冠高、树种丰富、郁闭度高的营巢林区有利于鹭鸟的营巢。
觅食地:鹭鸟常在海滨、湖泊、河流、沼泽、水稻田等水域附近觅食。觅食地的选择首先要在鹭鸟的觅食范围内,在哺育期有近距离觅食需求。相对隐蔽的停息地对鹭鸟更具吸引力。研究表明,农业栖息地与非农业栖息地相比更能吸引鹭鸟觅食,特别是稻田具有非常高的生态位重叠。丰富的岛屿和曲折的岸线是提高栖息地质量的关键。
缓冲区:缓冲区是鹭鸟栖息地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带,用以隔离人群,降低噪音。本方案规划两个级别的缓冲区。一级缓冲区为视线隔离,防止人的活动对鸟的干扰。二级缓冲区为噪音隔离,防止城市噪音影响鸟类的交流和繁殖。
规划区鹭鸟栖息地类型丰富,但栖息地面临以下三个问题:水质环境恶化,对鹭鸟生命健康受到威胁、面积减少,鹭鸟食物供给短缺、周边人类活动增多,影响鹭鸟栖息和繁殖。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的对策是净化水质、恢复生境以及圈层保护。
净化水质:保证场地内水系贯通,同时在多个水系入水口和雨水径流汇流处设置净化湿地,保证规划区内部水系的水质。
恢复生境:根据鹭鸟生物学特性,从食物丰富度、隐蔽条件、距水域的距离、人类干扰度等方面对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从中筛选出适宜鹭鸟的六个栖息地斑块和一条迁徙廊道。其中北部栖息地斑块面积最大,栖息地类型最为丰富,受城市影响最小。在此基础上,以最小干预、最低成本的原则布局营巢地和觅食地。因原有天香园营巢地面积有限,未来将被城市包围,故在规划区北部最大的栖息地斑块处新增一处营巢地。
圈层保护:根据对园区鸟类的保护需要可分为鹭鸟保护核心区、鹭鸟保护一级缓冲区、鹭鸟保护二级缓冲区。鹭鸟保护核心区,鹭鸟安静的栖息地,仅限科研及相关管理人员活动;鹭鸟保护一级缓冲区,视线隔离区,是游人观赏鹭鸟的最佳区域,需限制游客量,在缓冲区外边缘设置专门的观鸟设施;鹭鸟保护二级缓冲区,噪音隔离区,是游人活动的主要区域,需要通过植物降低噪音。#p#分页标题#e#
3.2文化策略—鱼米之乡
南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早在一万年前,便有了种植水稻的历史。如今稻田、鱼塘、水渠及林带等传统的农业文明遗迹在城市中仍然有迹可循。水泽、富产、共栖是场地\"鱼米之乡\"文化的三大特征。修复场地的水泽基底,激发土地的生产活力,寻求场地中的和谐关系,是深入挖掘场地文化的三个有效途径。
3.3功能策略—人鸟乐园
区别于南昌市其他公园,候鸟无疑是本公园最为突出的特征,因此保护其栖息生境是场地设计的首要目标。我们提出不同的开发策略和控制导则,
通过上述生态、文化和功能三大策略,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将成为一个生态价值最大化,鱼米文化浓厚,休闲体验丰富的城市公园。
4规划设计
4.1道路设计
公园道路由三级园路及附属停车场组成。其中一级园路沿公园边缘成环布置,各区之间通过架空或地下方式连接。路宽7—8米,设有自行车道。二级园路宽4-5米,设有自行车道。三级道路以木栈道为主,宽2-3米。公园的人行与车行入口分离设置,其中人行入口与周边用地绿廊相衔接,从而形成连续的区域性慢行系统。
4.2水系设计
保证水源水量的水系统设计,保证水质安全的水净化设计,保证鹭鸟栖息的水位设计,适当调整场地地形,设置多种深水与浅水生境,保证鹭鸟水生食物的生存并便于鹭鸟觅食。
4.3功能与游线
在五大主题区的基础上,公园可分为九个功能块,包括候鸟核心保护区、觅食缓冲区、科普体验区、休闲健身区、鱼米体验区、商务休闲区、花鸟主题区以及游客服务区。由此形成鹭鸟栖息圈、科普研究区、休闲游憩园三类主要景点,以上景点均以慢行交通系统加以串接。
结束语
我们相信,在未来,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必将成为中国南部重要的候鸟栖息地;鄱阳湖地区不可多得的城市型鸟类公园;南昌市\"人鸟和谐、共栖共生、持续发展\"之典范。
参考文献:
[1] 邢在秀. 潍坊城市绿地、湿地鸟类群落生态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 季婷,张雁云. 环境噪音对鸟类鸣声的影响及鸟类的适应对策[J]. 生态学杂志. 2011(04)
[3] 张明祥,刘国强,唐小平. 湿地恢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9(03)
[4] 栾春凤,林晓. 城市湿地公园中的人类游憩行为模式初探[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5] 陆祎玮. 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及其鸟类适应性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 康丹东. 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