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机械
摘要:砖混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是砖砌墙体,所以砖和砂浆的强度就决定了房屋的强度。构造柱作为多层砖混结构提高抗震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已被普遍采用。但由于一些管理人员对构造柱的作用原理认识不清,施工中出现多方面质量问题,使有些部位的构造柱不仅达不到抗震目的,而且影响了结构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施工质量对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砖混结构;质量问题;控制;
1. 砖混结构的优点
由于砖是最小的标准化构件,对施工场地和施工技术要求低,可砌成各种形状的墙体,各地都可生产。它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化学稳定性和大气稳定性。可节省水泥、钢材和木材,不需模板,造价较低。施工工艺与施工设备简单。砖的隔音和保温隔热性要优干混凝土和其他墙体材料,因而砖混结构在低层住宅建设中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
2. .常见施工质量问题
2.1裂缝产生的原因
2.1.1砌块自身收缩
因为轻质砌块比重轻,用作于非承重墙体时比红砖有较大优势。但也应看到它的缺点, 一是收缩率大于粘土砖,随着含水率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这类干缩变形引起不同程度的裂缝。二是砌块受潮后会出现二次收缩,干缩后的材料受潮后会发生膨胀,脱水后会再发生干缩变形,导致墙体产生裂缝。三是砌块抗拉及抗剪强度只有粘土砖的50%。四是砌块质量的不稳定。由于砌块自身的一些缺陷,引起一些裂缝,如房屋内外纵墙中间对称分布的倒八字型裂缝;在建筑底部1-2层窗台边出现的写裂缝或者竖向裂缝。
2.1.2构造设计的问题
a. 设计者往往重视强度设计而忽视抗裂构造措施。设计人员一般认为砌体的选用比较简单,在强度方面作必要计算后,没有针对构造措施单独提出有关防裂要求和措施,更没有对这些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调查或总结。因为他们认为裂缝的危险是潜在的,不影响结构安全, 没有涉及责任问题。
b. 设计人员对新材料砌块性能不熟悉。设计单位对新材料砌块的性能和新标准的应用尚在认识和探索之中,对设计技巧 裂缝预防缺少经验,因此存在或多或少的设计缺陷。
2.1.2砌筑砂浆和抹灰施工的问题
由于以往施工单位一直以砌筑粘土砖墙为主,对采用新型轻质砌块后砌筑和抹灰的施工方法没有掌握,又缺少培训和实践施工方法、工具、砂浆都沿用了粘土砖的一贯做法,对日砌筑高度、湿度控制都缺乏经验,加上施工过程中水平灰缝、竖向灰缝不饱满,减弱了墙体的抗拉抗剪的能力以及工人砌筑水平的不稳定都导致墙体出现裂缝。
2.2钢筋施工中的问题
2.2.1纵向钢筋上下错位。 由于柱筋定位放线时偏离设计位置或砖砌体预留柱位时上下楼层
位置偏差,造成柱筋上下错位,以致不得不采取弯折措施以\"归位\"。其结果是构造柱上下轴心不对位,违反了规范要求,严重影响了抗震功能。
2.2.2钢筋搭接不规范。纵向钢筋的下料长度通常以楼层高度为依据,即层高+35d,并通常将搭接位置设在每一楼层的楼面上。 但很多工程的柱筋搭接随意,搭接长度也未满足35d 的要求,甚至还出现了I 级钢筋单端弯钩或两端都不弯钩的情况。在同一截面的接头数量不符合要求。
2.2.3箍筋松散、歪斜且数量不足。箍筋施工存在问题较多,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如绑扎间距过大或大小间距不等。在砌体施工期间,由于成品保护不好,造成严重滑移、歪斜、 松散、合模板前也未修整。
2.2.4不按规定加密箍筋。按规范要求,柱与圈粱相交时,节点处一定范围内应加密箍筋。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1/6层高或45cm,间距不宜大干10cm,在纵筋搭接区段内
的箍筋间距不应大干20m。但实际施工中,上述二项要求未向操作人员交底,而造成了质量
隐患。
2.2.5拉结筋的摆放问题。规范规定240厚墙与构造柱应沿墙高每50cm设置2中6(墙体每
增加120厚增加106)水平拉结钢筋连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 100cm。但实际施工中, 拉
结筋经常漏放或错放,拉结筋锚固长度不足及端头未作弯钩。
2.3砌体房屋抗震设防问题
2.3.1在设计施工的过程中,未按标准作好抗震的设计工作,缺少砌体结构建筑的抗震承受力计算,另外,缺乏相关抗震意识及实施的建筑经验,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众多建筑在地震中损毁。
2.3.2过分注重理论,死记硬套公式,不能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抗震的薄弱环节。
2.3.3砌体结构建筑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材料质量及搭接不规范等原因造成建筑在抵抗地震方面的能力较差。
2.3.4由于抗震设防标准及抗震措施的掌握实施不当,砌体结构的抗剪强度及抗弯强度较低,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震害,比如建筑房屋楼梯间破坏、非结构构件的破坏以及撞击破坏等现象。
2.4砌体施工中的问题
2.4.1砌筑方法不当,墙体砌筑前不立杆摆样存在有竖向通缝现象,影响砌体的整体性。砌筑用砖、砂浆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有的在施工中为力求施工方便添加影响砂浆强度的外加剂。
2.4.2马牙槎留设不规范。留设马牙槎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混凝土构造柱与砖砌体的有效结合,
形成整体。增强抗震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露出砌体的混凝土面来检查混凝土的浇筑质量。#p#分页标题#e#
在这方面的问题有:先进后退(应该是先退后进),槎口高度、深度不一,遇内外墙丁字砌体
节点时,内墙只留直槎,个别工程干脆取消马牙槎。
2.4.3砌体砂浆不清理。砌体施工时,挤揉出的砂浆挂在砖口上,往往不清理。由于每行砖或大或小都有砂浆挤出,相当于减小了构造柱的有效断面尺寸。 另外, 由于砂浆的阻碍, 浇筑混凝土时易出现表面蜂窝、孔洞,甚至柱筋外露。
3.质量问题控制
3.1裂缝的控制和防治
3.1.1控制裂缝的原则:防止轻质材料墙体裂缝的产生,主要在材料生产设计、施工三方面着眼, 根据不同材质的砌块执行相应的砌体规范、标准、并制定具体措施。
3.3.2设计构造的控制。预防新型轻质砌块墙体裂缝,设计人员必须根据《非承重砼小型砌块砌体工程技术规程》及有关规范要求,结合建筑使用功能,各种材料的特性,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方可避免墙体开裂渗漏。
3.3.3施工的控制。a. 严格控制含水率。轻质砌块对含水率有较高要求,要严格按照不同砌
块控制上墙时的含水率。在砌块上墙前尽量避免雨期施工淋湿砌块,以免造成墙体开裂。b.确保砖在使用前达到稳定期。一般刚出厂的轻质砌块稳定性较差,这是由于砌体的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以后逐步变慢。因此使用前要确保材料已达到使用龄期, 这时砌块体积基本稳定,干缩变形较小。
3.3.4采用正确的施工工艺。a. 砌筑时应尽量采用主规格砌块,并清除砌块表面污物及底部毛边。尽量对孔搭砌,砌体灰缝应饱满和横平竖直,确保墙体质。b. 对不同材料严格控制不同的日砌高度。c. 砌块与柱连接处及施工留洞后填塞部位应增加拉结钢筋,锚固钢筋要展平砌入水平灰缝中。d. 严格控制墙体孔洞预留及开槽的处理,避免削弱墙体强度,对洞边空心砌块应填实及加设边框等手段处理,确保墙体的整体性。
3.2钢筋施工质量控制
3.2.1控制垂直度。为保证构造柱在施工过程中保持垂直,各层施工前均应首先定准柱子的轴线位置。砌筑中严格控制砌体垂直度。以砖为模会直接影响柱子的垂直度,故砌筑过程中应随时调整已绑扎的钢筋笼,可用柱与砌体的拉结筋来固定。
3.2.2拉结筋。应按楼层所需数量事先制作拉结筋并放在砌筑操作现场,保证随用随拿,防止漏放。拉结筋不宜在构造柱中部穿过,应靠在柱子纵筋边,以免浇筑混凝土时受阻。
3.2.3. 钢筋下料应准确。纵筋下料长度是以一个楼层高度加上搭接长度及弯钩长度为准的。 箍筋的弯钩角度应按抗震要求为135135计算。箍筋制作时应计入加密部位的增加数量。
3.3抗震措施
3.3.1设计过程中,注重规整性。在砌体就够设计中,注重建筑平面及立面的规整性。为减小地震的破坏力度,建筑平面应保证其规则性及对称性,对于立面,应尽量降低房屋重心,保证竖向强度更刚度的均匀,避免头重脚轻的建筑设计。
3.3.2控制砌体房屋的高度与层数。事实证明,层数越多、高度越高的砌体建筑在地震中的破坏度越大。因此,在施工中要按照建筑设计规范(GB50011-2011)操作,减轻建筑本身的重量,降低建筑层数及高度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之一。
3.4砌筑质量控制措施
在每道工序施工前进行施工技术、安全交底,落实责任制,加强质量管理。随时抽查砂浆的强度和饱满度,外加剂严格按有关规范进行使用。应保证构造柱的轴线与墙体轴线一致,结构应对位。严格控制垂直度。马牙槎应符合规范要求,先退后进。马牙槎处的砌筑砂浆应饱满密实。保持砖模的表面清洁,对挤揉出来的砂浆应用工具随手清除,防止凸出的砂浆被\"吃\" 进构造柱内。
4.结语
通俗地讲,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又称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砖混结构的设计计算性不是很强,主要的是概念设计和构造设计,因为砖混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是砖砌墙体,所以砖和砂浆的强度就决定了房屋的强度。, 但只要严格执行有关砌体的规范要求,从生产、设计、施工各方面层层把关,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针对性地精心施工,就能减少砌块墙体各式各样的质量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