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评价

时间:2013-11-29 分类:职业教育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和实施情况,从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及社会需求入手,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课程设置

一、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德国\"双元制\"、加拿大\"CBE\"及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的课程设置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本课题组提出了我国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分析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由岗位设置提出岗位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再由能力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推出此类专业知识应学习的课程。

二、构建\"必需、够用\"的理论课程体系

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生源仍以高中毕业生为主,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是基础教育,专业和职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在构建理论课程体系时,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放在课程体系的核心位置。基础理论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程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好基础工作,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特色。

强化应用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合理的压缩理论学时。本着注重能力培养、理顺相互关系、提高学时效率、突出课程目的性的原则,设置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制图课程、房屋建筑学课程整合)、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力学课程、建筑结构课程整合)、建筑施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筑施工机械课程、建筑测量课程整合)、建筑设备(电工基础课程、房屋卫生设备课程整合)等整合课程;新开设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等职业课程。

把部分课内实践学时从课程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进一步强化实践课程体系。

三、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整个课程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现阶段,部分实践课程的实施要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来式解决。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需要,本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由三个层面的课程构成:

1.专业认知和训练:包括专业认知、计算机操作实训、建筑识图综合练习三门实践课程。这一层面的实践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专业素质和意识,建立对本专业的初步印记,并为学习和掌握后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做好铺垫。专业认知主要以参观形式实施,计算机操作实训、建筑识图综合练习可以安排在校内进行。

2.基本训练:包括建筑材料检测基本训练、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综合练习、建筑工程质量检验综合练习、建筑施工管理基本训练、高层建筑施工基本训练、建筑施工组织基本训练、建筑工程测量基本训练九门实践课程。这一层面的实践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岗位能力和业务技能,同时还是相关理论课程的组成与补充。这一层面的实践课程安排在校内进行。

3.岗位能力训练:包括建筑施工组织与造价管理实训、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实训、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实训、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实训、工种操作实训六门实践课程。这一层面的实践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是整个实践课程体系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实践课程宜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条件具备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实施时,应当选择整体水平高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并应有严格的监控手段,以保证课程的效果;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时,应设计好训练题目,尽量\"真题真做\"或\"高仿真\",并要有足够的\"双师型\"教师或外聘企业教师参与指导。

4.能力综合实践:岗位能力综合实践是整个实践课程体系的最后一环,对培养学生掌握与就业岗位有关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要借助企业的力量来完成。学生通过在企业的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参加实际的专业工作,检验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岗位需要的技能和能力,感受生产一线的实际氛围,体会企业文化。

现阶段,有关高职院校根据本身的实际条件,构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就有\"2+1\"、\"2+0.5+0.5\"及\"2.5+0.5\"等人才培养模式。不论采用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课程及理论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应低于50%。

经过岗位能力分解后的课程为: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力学与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设备、专业外语、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高层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建筑法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实训、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实训、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建筑工程图识读实训、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实训、建筑施工组织与造价管理实训。此外还有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政治理论课和体育课。同时可根据需要设置选修课(如应用文写作基础、实用公共关系、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工程监理概论、建筑抗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结构体系概论、建筑节能、智能建筑简介等课程)。#p#分页标题#e#

四、构建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构建关系到衡量学生质量的标准和尺度以及侧重点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课程内容体系的实现。评价体系应由专业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组成。

1、评价体系的构建

(1)专业评价体系:专业评价体系是对专业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等的综合评价,其指标体系可参照国家精品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来实施。

(2)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应由理论课程评价体系和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组成,其中实践课程的评价应当紧密结合岗位能力需要,内容细化、分级明确,是课程评价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理论课程评价体系要突出能力培养的中心,把课程的体系、概念及知识的灵活运用作为重点。

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体现以下原则:

第一:与岗位能力和职业资格紧密接轨,引导学生把学习的中心放在掌握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的应用能力上;

第二: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能力,学会观察、思考和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第三:评价结果能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真实质量,尽量把学校的评价与企业的需要紧密结合,争取做到\"零距离\"。

(3)学生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是对学生个体质量的评价,是综合的评价标准。要把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通盘的进行评价,也就是学生被用人单位的认可程度。

2、评价体系的实施

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关系到评价体系得以发挥真正效能的关键。杜国城教授认为:优秀的教育资源由教师和项目组成,学校能够解决教师这一项,而项目(即实习实训条件)则必须由企业提供,也就是要进行校企合做。评价体系的实施需要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来完成,在校内开展的教学活动需要\"真题真做\"或\"高仿真\";在企业进行的教学活动需要有严密的考核过程和监控措施。教师的责任心、认真的工作态度、\"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机制以及企业教师的参与是保证评价体系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

五、结束语

总之,无论是陶行之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还是现代世界各种流行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与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法\"、美国的\"合作教育\"等),其课程设置的实质都需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

获取指导 论文模板

最新文章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