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时间:2013-11-29 分类:高等教育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高职土建类专业与其他类专业的产品的区别,分析了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得出了土建类专业应该着重学生的基础培养,面向工作岗位进行训练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培养模式 土建类 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来,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发展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这里\"工学结合\"强调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工学结合\"在无线电、电子、计算机、汽车、机械等专业实现的效果非常好,姜大源先生、赵志群先生都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论著,使得这类专业的工学结合如火如荼。

但是,正如没有一种可以包治百病的药一样,\"工学结合\"也并不是在所有的专业都可以按统一模式往下套的。分析现在做得好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共同特点是比较依赖个人技能,而且多是工业产品。换句话说——产品是重复的,生产的地点是固定的,机械和设备是不需要移动的,个人的技能起到关键的作用。比如收音机的组装、软件的开发、汽车维修和机械制造等。这些工作多是以个人技能为主,产品往往是重复的,工作地点位于车间,对人的创造性思维要求不多,学习的内容多是实际操作及其相关知识,边做边学容易实现。并且,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结合也容易实现,因为学习的环境和工作的环境是类似的——地点是固定的,人员也是固定的。

但是,机电类专业\"工学结合\"这样一个特点,对土建类专业就是完全相反的一个状态。土建类的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管理人员,无论是组织管理人员,还是技术管理人员,都是基本上不参与实际操作的。土建类专业的实际操作者都是工人,管理人员只需要掌握工艺、组织,去组织工人施工。和工业产品相比,建筑产品是单件的,没有完全一样的建筑产品,同时,建筑产品的生产是露天的,产品不动人员、设备在动,并且建筑产品的体积庞大,想让学生从开始到结束完整地参与一个工程,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决定了土建类专业绝对不能照搬照抄机械类、电子类专业的\"工学结合\"的模式,必须开创出一套适合土建类专业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土建类专业而言,\"工学结合\"要找准切入点,\"工学结合\"不能结合到建筑工人的培养模式上去,土建类高职院校不是培养木工、瓦工、钢筋工的专业,工人是技校来培养的。土建类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要结合到管理人员的岗位上,在管理工作的层次上。所以,土建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是建立在具体的管理工作背景之下的。

以施工员为例,同样是施工员,既可以从事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技术工作。施工现场管理岗位对施工员的要求是施工组织能力,施工组织能力要求这个岗位的人至少会看懂图纸,能抄图,会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写出技术交底,会记施工日记,懂得施工工艺,会使用检测仪器检查中间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施工过程中能够正确组织并填写施工记录,检验结束后可以编制检验批、分部、分项的验收记录。能够发现质量缺陷和质量通病,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去纠正和预防。施工现场的技术工作要求施工员具有施工技术应用能力,这个能力要求施工员可以制订正确的施工方案,采用合理、先进的技术完成工程施工。

施工员岗位向上延伸可以做项目总工(项目技术负责人)和项目经理,作为项目总工(项目技术负责人)要求具有审查图纸、地质资料、办理开工手续等工作能力。同时,能够执笔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项目总工应该具有对项目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进行总结的能力,项目总工应该具有申报各类奖励,发布QC成果,总结各类工法的能力。作为项目经理,应该具有施工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财、物进行合理组织,对工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顺利完成建筑施工。

施工员岗位的向下延伸,可以从事具体的分工种的施工管理(比如只管钢筋工或者木工)、测量放线、施工预算、施工试验等具体的工作。尽管这些专业课程可以做得像机电类专业一样的\"工学结合\",但是还是属于施工管理的范畴。这些工作是和工人的工作不同的。同样是从事测量工作,放线工和测量员的素质是完全不同的,放线工只要有技能就行,测量员必须懂得测量学理论。测量工遇到了问题可以找测量员解决,而测量员就应该具有解决常见问题的能力。如果测量员没有测量学的理论支持,就无法胜任工作。然而,测量学的理论多是以误差理论和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如果没有数学的基础和误差理论,也就没有了测量学。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中如果没有这些理论,培养出来的只是测量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对施工员这样的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的要求至少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扎实深厚的数学和力学知识。施工工艺越来越复杂,目前的技术发展情况下,深基坑、大体积砼结构、高大模板工程,钢结构的吊装等,一般都要有比较深的数学、力学知识,才能对施工工艺中的一些参数进行分析判断,以决定最终采用的施工方法和控制措施。所以,高职土建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削弱对数学和力学的教学要求,而是要加强,要加强到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数学和力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现在有的土建类高职院校的所谓改革,一味削减数学、力学课程,重点强化工艺课程,这种做法长期下去会严重束缚学生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到的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内容,力学不但包括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还要包括弹性力学。这些知识对能力的形成起铺垫作用。#p#分页标题#e#

第二,施工工艺的应用能力。土建类高职应给学生提供较为完整的施工工艺的训练。这些施工工艺包括土方与地基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砌体结构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预算、工程测量等。要求学生应该初步掌握这些施工工艺,但不是灵活应用,因为在学校里面无论如何也是培养不出来可以灵活应用这些知识的施工员的,灵活应用这些知识,需要在施工实践中多年的积累。

第三,施工过程的管理能力。土建类高职院校应为学生提供针对岗位的过程模拟训练或实训。这些模拟的或顶岗的过程应该包括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编制、技术交底的编制、安全交底的编制、施工日记的记录、施工记录的填写记录、施工试验记录、质量验收记录等。

第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表现在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编写上,而且表现在各种施工记录的填写上。特别是,许多毕业生毕业后在申报科技奖、工法、优秀论文、优秀施工方案时表现出的语言功底很差,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明白什么是关键词,搞不懂什么是是科学领域,甚至是一些著名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也会弄错。所以,土建类高职院校应该开设语言课、写作课和文献检索课,这是弥补这方面缺憾的重要措施。

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下图这样一个知识的层次结构。这个结构中位于低层的是基础类的课程,如数学、力学、语言和计算机;往上是专业基础类的课程,如建筑结构和专业施工工艺。这两部分是属于学科性的课程,前人已经总结了上百年,没有找到好的教学方式,我们这些人,估计也不会发现什么简便的方法。所以,建议土建类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时不要轻易变动这类学科课程。然而,施工现场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课程,比如施工方案、技术交底等,实际操作的课程,目前正是土建类高职的弱项,也是可以取得突破的方向,土建类高职应该在了解行业、地方和企业特点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以期学生毕业后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对接企业,对接行业。

前面说了许多的课程,有的教师会说\"我们的学生自身的素质接受不了这些知识…..\"也就是学苗不好。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采用\"先天不足后天补\"的方法,强化练习和训练。其实若干年前,中国女排拿不到世界冠军,有人就找了很多原因,什么人种啊!饮食啊!生活习惯啊!但是,袁伟民没有信这个邪,他坚持\"两严三从一大\"(就是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大运动量训练)训练,终于将中国女排送上了国际冠军的领奖台。同样对高职学生也要强化类似的训练,就是该像袁伟民训练女排一样,多作业、多练习、反复提问,促进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有了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和严格的训练,相信高职学生就业后的竞争会迅速增强,甚至赶超本科院校。

综上所述,土建类专业应该着重学生的基础培养,拓宽学生发展的基石,同时,专业类的课程应当面向工作岗位进行训练,这样的的培养模式既可以打造学生发展的潜力,又能及时对接社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2011年9月

获取专业指导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