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学教育创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3-11-29 分类:高等教育

建筑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是一部立体的史书, 是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石头史书\" 生命的延续就在于创新。 创新, 早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主题,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培养创新意识, 建立创新机制, 是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先决条件, 也是教育和科研面临的新课题。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有赖于教育。

一、建筑专业的创造能力

(一)创造能力的概念\"创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 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创\"和\"造\"应理解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破旧立新\"的能力称为\"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是活学活用相关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二)坚实、宽广的基础知识是创造能力的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 \" 这口号的片面性是在于过分强调了 \"知识\"而没有突出知识转化成能力这一关键性的转变。 但在强调创造能力的同时, 应注意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吸取和积累。 按国家教育部对理工院校本科教学的要求,对一般的专业,专业课比重不宜超过 15%(建筑学专业 的 专 业 课 比 重 可 达 25% ~30% ), 其目的就在于增加基础知识的宽厚度。 在教育中采用\"复合型 \"的专业培养模式 ,可以让学生发挥个性, 掌握更宽广、扎实的知识,在科技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也是强化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的需求。

(三)加强能力的培养单纯的知识积累是一种静态的、被动的学习,只有对知识消化理解,善于感性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1.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能力\"并非 \"自然生成\"。 在高等院校中,建筑学专业的确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其特点是工程与艺术高度结合,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高度结合。 专业课从低年级开始就插入教学过程中, 直至学业终结。 从低年级开始就把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 彼此渗透。无论哪类教学大纲、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可以体现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效果,似乎这专业\"天生 \" 就要求运用知识转为能力去\"编织\"这专业建筑设计的\"网\"。 我们不否认有些专业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具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水平,然而这\"能力\"差异较大。 对\"弱能\"者而言显然缺乏创新的底蕴,如果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教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会有更大的提升。

2.\"建筑快题 \"是检测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可行方法。 现在学生对\"建筑快题\"越来越重视。 它不仅在本科学习中占有重要一席,更是考研和求职的常规测试方式。 如果学生能深层理解\"建筑快题\"的作用,就更能理解这种专业技能在一项工程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 提高快题设计的水平有两个层面,一是要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与技能,如场地布局、相关规范、建筑功能组织和结构系统等;另一层面是功能载体的二维平面、三维体形体量、建筑造型等是否有创意和环境意识,还有手工绘图的水平。 第一层面表现的是一般的能力,第二层面才能体现创造能力与图面表达能力。 快题的建筑项目一般规模不大,功能也不会太复杂,但也较容易测试出学生的能力与创意水平。

3. 建筑学专业教育进入 \" 产学研\"三结合阶段。 高等学校经历了三段教育历程:知识———知识+能力———\"产学研\" 三结合。一般专业\"产学研\"三结合的程序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 结合课题进行研究,提高了理论水平,升华了综合的专业能力,然后与外单位合作开发产业或把研究成果与外单位合作开发。 校内设有设计院(生产机构) 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从表面看已具备了校内 \"产学研\"三结合的专业工作环境,同时这种结合还具有\"可持续\"的工作特征,然而在实践中要有实效并非轻而易举。 这涉及院系合作的基础、学生学习计划与项目的进程、项目研究与生产关系、项目的规模和项目严密的组织工作等。 当学生有机会参与\"产学研\"三结合工作时,要发挥学生在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要以研究为目的参与实践, 提倡学习中不盲从,敢于质疑,要注意培养协作精神,要合理安排学生的项目工作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争取使学生有机会较全面地接触工程的各环节。 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学生参加这类带有研究性质的生产活动的必要性,要有计划和目的,不能把学生当做普通的劳动力。 教师在\"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活动中要特别关注是否把教学置于首位,这涉及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自律精神。

二、建筑技术与创新能力

1. 创新 , 这是时代的要求 ,然而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作品真 正 能 够 经 得 起 历 史 的 检 验 ,是摆在我们专业教育面前的重大课题。创新需要有坚实、 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同时更需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理论与知识的能力,要以无私无畏的精神敢于对文献和建筑作品实录提出质疑, 这是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的 \"启发剂\"。教学上要加强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重视生产实践,重视建筑技术, 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目前,创新的最大误区是淡薄审美标准的研究和忽视建筑技术,盲目抄袭、追求形式、玩弄空间。 这些顽疾像计算机的\"病毒\"侵入\"人脑\",蔓延迅速,危害极大。 究其内因是学生、建筑师缺乏自信,缺乏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忽视了建筑的科学性和技术性。#p#分页标题#e#

2. 建筑设计与生产实践结合在这里指的是 \"建筑设计方案\"。\"生产实践\"按不同的工作环节和内容可分成三种不同层次。 结合实际工程的建筑设计方案, 称为\"初级实践\"; 参与施工图全过程的,称为\"中级实践\";参与项目全过程称为\"高级实践\"。 按评估的\"智育标准\", 对本科生的要求接近\"初级实践\"阶段,而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则界乎于\"中、高级实践\"阶段。

3. 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是一个项目不可分割的两大部分,一些同学有偏废建筑技术的倾向,主要是对创新的本质缺乏基本认识。 鉴于此,我们在实际工程的毕业设计中, 对建筑技术有具体要求, 如在图纸上要能准确表达结构系统与主要构件断面、 各类主要设备用房的面积、位置、空间和主要设备的布置及设备管井的合理安排等。 实践证明这些技术要求对同学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三、建筑师创新能力的启示建筑师是否都具有创新能力?

在设计单位一般有三类建筑师。 一类是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能较全面掌握建筑技术,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建筑构思能力,一般这类建筑师能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能主持工程项目。 另一类是善于从事建筑设计方案创作,他们多在单位的创作组或称方案室工作。 这类建筑师如生产实践经验丰富和建筑技术水平高,即属第一类建筑师; 如后两方面能力不强, 则会直接影响方案的质量或难以主持工程项目。 第三类建筑师, 虽然生产实践经验较丰富,但创作能力弱,这类建筑师适宜为他人的建筑设计方案完成施工图。上述这三种类型的建筑师是客观存在的,也说明了\"生产实践\"和\"建筑技术\"只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不是必然的结果。 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提高综合专业素质, 要重视知识的积累,要掌握专业发展动向, 要敢于质疑、不盲从,要重视人文科学和相关科学,要培养创造意识和技能, 要有百折不挠的求学精神。做为学生,要认清现实,争取做到最好

四、结语

城市规划是从区域规划到局部地段的详细规划,内容涉及幅度变化较大,因此涉及的规划专业人才也是多类型、 多层次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大量的地方城镇需要建设,作为地方院校的城市规划教育应把握这个契机。 基于城市规划学科本质特点, 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地方及区域经济为宗旨,并根据自身的条件与所处的环境,制定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依靠有效的实施举措,使高校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形成良好的互动,更好地履行高等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庭伟 . 转型时期中国的规划理论和规划改革 [J]. 城市规划,2008(3).

[2] 陈秉钊 . 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双面观[J].规划师,2005(7).

[3] 崔英伟 . 我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创新构想[J].规划师,2004(4).

[4] 王世福 . 基于建立规划师职业感的执业制度认识 [J]. 规划师,2008(8).

[5]孙德明 ,肖鹏等.地方建筑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研究与实践 [J]. 高等建筑教育,2007(3).

[6] 唐子来 . 不断变革的城市规划教育[J].国外城市规划,2003(38)

获取专业指导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