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建筑安全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0-03-26 分类:建筑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日益增加。建筑行业作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创造了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安全生产事故却屡有发生。安全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文章简述了目前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以及安全工作相应的应对手段和技术措施,并以此对未来建筑业安全管理进行了展望,希望可以提高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

改革开放建筑安全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文化;建筑施工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建筑业发展愈发壮大。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数据,我国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00309亿元,而单建筑业总产值就达到了235086亿元,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多,为社会经济的增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从住建部发布的2018年1-11月房屋市政工程生产事故统计表的统计数据来看,总体事故数量与死亡人数跟2017年同比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较大以上事故的发生率和伤亡人数都同比下降。而从体量上来说2017年和2018年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总体相差不大,说明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在政府和社会以及企业自身日益关注安全问题的今天,建筑业安全管控仍无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可能是所有正处于因形势变化面临转型发展的企业的痛点。

  1.建筑行业安全发展现状

  1.1对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不够重视

  在现阶段,仍然有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存在挂靠现象,现场备案管理人员和实际作业管理人员不是同一批人。总包单位提供资质之后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单纯地通过安全协议或者内部合同来实现自己作为第一责任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而挂靠的私人老板亦或是小企业又因为利润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减少安全方面的投入。而这种模式下的后果就是一旦发生事故,总包单位往往需要承受远超既得利益的损失,甚至对公司品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为了追求业绩和利益,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不是所有企业都具备。但是在安全管理这一环节中,挂靠问题的痛点一直都存在。

  1.2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企业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中,明确要求需要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在实际情况中,千亿级的超大型建筑企业往往比大中型建筑企业做得更好。不是因为超大型建筑企业不差钱,而是企业内部机制的完善程度相对较高。大多数的企业基本都是以经济效益为第一目标。一方面,目前建筑工程普遍存在资金不到位的垫资现象。现场管理和决策人员因为资金问题束手束脚,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完成考核指标,会不合理地减少成本支出,以压缩安全生产方面成本为代价,不按合同和规定进行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因为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低价竞标现象普遍存在。而企业自身的定额水平无法在保证安全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可观利润,此时安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凸显,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的基本安全保障。

  1.3安全管理技术相对落后

  在上世纪乃至本世纪初,我国的工程施工技术发展较为落后。但时至今日,我国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港珠澳大桥这种世界奇迹般的工程,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而安全管理技术到目前为止都是建筑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虽然国家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都提出加强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也的确出了很多成果。譬如江苏省内最新的线上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施工现场和政府部门上传下达的直接效率。部分企业内部的企业线上平台和现场视频监控全面实现移动终端可视化和可操作化更是安全管理技术的一大进步。但是跟发达国家对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信息化仍旧有一定差距。日本作为亚洲最发达的国家,早在2010年就实现了所有公共工程信息化管理,全部信息实现无纸化,有关各方都可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

  1.4政府对于安全生产的新要求

  目前新的安全生产要求主要围绕着扬尘治理、消防安全以及加强建筑工地农民工实名制管理方面进行宣贯。扬尘治理的管控目前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管是对裸土和材料的覆盖,还是现场喷淋降尘设施的配备,甚至是重污染天气应急响措施所对应的停工停产等等要求,都能体现整个社会对于扬尘治理的期待。或者换个说法是整个社会对于一口新鲜空气的期待。而“331”行动的开展让整个社会都明白了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不止建筑工程,各行各业目前基本都涉及消防安全。而施工现场因为材料问题,哪怕是很小的小火灾,都会造成浓烟滚滚的现象,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所以现场的消防泵、灭火器材、生活区工人宿舍的喷淋设施乃至工地现场吸烟棚的设置,都体现了目前各方对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再说农民工实名制的要求,其实从以前登记花名册开始就算是农名工实名制的意识萌芽行为。目前的劳务公司行业整体情况是包工头有人,劳务公司有资质,从而一拍即合双方实现非法互利。而且每年工程款结算包工头携款跑路的新闻屡见不鲜,给企业和一线工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政府对于农民工实名制系统的强制性使用要求再一次起到了规范行业行为的作用。现场人员全部实名录入系统,人员绑定银行卡,道闸人脸识别考勤,保证了工资每月实时可靠地发放到一线工人手中。

  2.对建筑安全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

  2.1有限资源下的有效利用

  目前市场环境下,施工现场可以使用的安全管理资源十分有限,如何保证这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施工企业要理清建筑安全管理投入和收益的关系,安全是效益的保证,效益是安全的目标。对从上而下提高项目管理人员水平和工人的安全意识,控制非必要资金的支出,把资源用在哪里,实现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效益的研究,依然是建筑行业安全发展的主题。精细化、精准化地把握细节,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上能达到的高度。而在建筑行业里对施工安全管理的细节把握程度,可以决定企业在行业里所处的维度!

  2.2强化建筑安全文化的建设

  目前,我国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不管是每年全国性安全月的开展,还是企业内部的安全竞赛、安全工地观摩、安全文明评优创标化奖励,都实实在在地深入到施工现场。企业内部的安全文化需要积极发挥导向、凝聚、激励和辐射同化四大功能,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灵性管理为基础。让从业人员的思维完成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从而切实地推动安全文明生产,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让更多的人参与安全管理工作,使管生产必须管安全不只是一句空话。直至人人懂安全,人人管安全,人人要安全,真正为实现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夯下坚实的基础。

  2.3新的安全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企业积极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网络便捷沟通。目前这类平台可以完成施工现场实时安全隐患的整改闭合,实现各类方案的审批流程,满足上传下达的需求。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每一个项目拥有单独的项目门户网站,项目参与各方均可以就项目问题进行实时在线的即时沟通联动,节省很多繁琐的流程造成的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另外目前大力推广的BIM技术在未来会成为安全管控技术的主流。使用BIM搭建施工建筑物模型,输入各项数据仿真模拟项目建设期间的各类状态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到提前发现问题提前解决问题。实现建造过程的可视化,达到安全预控的目的。实现信息化,是企业增强自己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及信息化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可观作用。

  3.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特殊性,注定使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成功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需要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纸上谈兵终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随着国家和企业对安全管理问题的进一步重视,以及安全管理新技术和新设施的运用推广,为安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扎实的基础。真正可行的安全管理模式需要实践来检验效果。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事故教训,探索出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安全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吕卫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展望[J].建筑安全,2016,(1):47-49.

  [2]张明展.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展望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18):319.

  [3]宋鹏飞.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住宅与房地产,2016,(16):206.

  作者:余涛 单位: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获取专业指导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