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城市管理
摘要:在城市空间越来越人工化的今天,欣赏自然、亲近自然成为城市居民日益突出的需求。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网架\"越来越多的承载着\"绿色廊道、人文廊道\"的作用,成为城市环境中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空间。于是道路景观的有机更新便越来越呈现出功能复合的特征,更加注重生态、人文、人性的创造,更加尊重现有场地的景观个性,利用多样的景观手法创造与周边区域规划及发展无缝对接的生态性、经济性的园林景观。
关键词:城市道路,有机更新,绿化景观,设计
1、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创造出优美的道路景观已成为园林工作者的当务之急。道路绿化以\"线\"的形式,沟通了城市园林的\"点\"与\"面\"。搞好道路绿化,不仅美化环境,而且净化空气、减弱噪音、减尘、改善小气候、防风、防火、保护路面、组织城市交通、维护交通等怍用。所以,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功能
2.1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决定了整个城市景观的框架。它就像城市景观的血管,交通、生活、购物、交往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可以说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所在。
2.2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展现着城市的历史底蕴
城市道路格局是一个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每个城市由于其发展历程及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其道路格局往往也都各具特色。而它们往往反映了该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记载下了某些重要的历史故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则与其密切相关,形成了独有的城市文化特色。
2.3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展现着城市的形象
人们对道路的感知最主要的往往不在路面本身,而是道路两侧的园林景观及建筑、构筑物形成的\"景观全界面\"。所以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往往影响着整个道路的形象,而道路的形象又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
3、具体工程分析
3.1工程概况
杭州市政府给文一路延伸段的道路等级定位是\"城市主干道\",它不仅是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重要配套道路之一,也是德胜快速路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以后整条文一路将是杭州市区东西向快速交通走廊的一部分,也是沟通主城区与余杭西部地区的主要通道,将有效改善杭城西北部交通。文一路的历史相对较短,相关历史信息多以近代乃至现代的内容为主,设计决定以展示自然风光为主。\"文一西路绿化景观设计\",东起五常港,西到东西大道,总体长度约8.16公里,面积约69.62公顷。绿化范围除包括中央绿化带、机非隔离带外南北两侧各有50米绿化隔离带其中包括10米辅道。
3.2规划设计布局
本规划设计吻合《杭州市余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凯文.林奇教授提出的城市形象五要素\"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为理论参考,充分运用点、线、面结合,高低错落,曲直相间,刚柔相济等对比的造型手法,通过色彩及细部上的协调与处理,力求多层次表达舒展性、柔和性、流动性。
(1) \"荻塘芦影――湿地风光区\"
五常港至良睦路,全长约4.68公里。双向四车道,中间6米绿化带,2米机非隔离带,3米人行道。路基总宽度50米。道路两侧是40米绿化隔离带,以及10米的辅道。
此段地处西溪湿地边缘,且现状有多处鱼塘。因此这里利用 图1
湿地的景观营造手法对现有的鱼塘及池岸进行软化,并种植水生、湿生植物,使其自然过渡到景观水体;局部将鱼塘疏浚、清淤、连通,形成湿地景观风貌,与\"西溪风情\"相互呼应,互为渗透。既增强景观的可扩展性,同时形成周边绿化及道路雨水排水系统的有效补充。远期,将结合周边用地进行景观整合,布置休息、休闲设施,满足需要。如图1
(2)\"水漾闲林――田园风光区\"
良睦路至绿汀路,全长约1.83公里。双向四车道,中间6米绿化带,2米机非隔离带,3米人行道。路基总宽度50米。道路两侧是40米绿化隔离带,以及10米的辅道。
景观设计是\"生长的艺术\",基于现状以农田、鱼塘、农居拆迁地为主。设计将现有的农田保留下来,梳理其种植形式,并在农田中补植乡土乔木树种,近期将农田作为道路绿化中的背景使用,节省投资的同时给人以清新的田园气息,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周边地块开发的深入,当农田景观不再适宜周边城市化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时,再将其更换为地被及灌木种植。对于农居拆迁地的处理也是如此,前期可以经济林、风景林形式,普遍绿化,后期 图2
可逐步由休闲小广场、健康游步道以及变化丰富的植物群落种植所代替。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景观的因地制宜及景观的生长延伸性。如图2
(3) \"湖畔乡田\"――山水风光区\"
绿汀路至东西大道,约1.65公里。双向四车道,中间6米绿化带,2米机非隔离带,3米人行道。路基总宽度50米。道路两侧是50米绿化隔离带,以及10米的辅道。
现状以经济林、苗圃、农田及部分鱼塘、农居拆迁地。设计拟对现有的果园、苗圃进 图3
行梳理,使其融入道路绿化景观的整体中。使得从道路上欣赏能有一个较丰富、整体的景观,从经济林转化为景观林,将形成较为规则的树阵,梳理出的果木可在道路的其他区域形成果木树阵。另外,对现状鱼塘清淤泥、疏浚,局部就地堆土,形成微地形,营造\"山、水、果林\"山水景观,达到土方就地平衡。如图3#p#分页标题#e#
3.3植物种植设计
植物种植设计要本着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绿化突出重点地段;注重经济林、农作物与景观的综合协调四大原则展开。结合植物造景方案提出相应的品种搭配、种植方法及植物意境营造。
基调树种:香樟、水杉、落羽杉、银杏、乐昌含笑、大叶柳、桑树等。在整条绿地中以背景或配景自始至终出现,使整条道路变化中有统一,丰富而不杂乱。
道路中央绿化隔离带植物种植。利用常绿及色叶灌木与宿根植物配植组成大曲线图案。上层木,时而以大乔木、色叶香花小乔木自然植物,营造自然、清新的植物景观;时而又以整齐树阵出现,局部视线开敞,透出湿地、港汊、农田等自然景观的同时,展现简洁、大气的植物景观。中央绿化隔离带植物种植,满足了车行快速通过时的视线景观的有序变化。
机非隔离带种植。下层以常绿灌木与地被草坪间隔种植,呈规则种植与自然野趣自然过渡。上层木则视不同段落,分别设计,\"湿地风光区\",配置高干大乔木,以透出湿地景观,达到景观的延伸性;\"田园风光区\"配置高干乔木外,增加开花小乔木,体现丰富的田园景致;\"山水风光区\"则以常绿小乔木种植,将道路景观空间拓宽,同时配合其他景观元素,营造\"青山绿水\"的山水特色景观。
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湿地风光区\",上层木在保留原有种植基础上,配植耐水湿植物,沿人行道一侧配置冠大荫浓、姿态优美大乔木,形成遮荫;下层木除部分农田延伸种植,鱼塘、湿地区域增加水生、湿生植物品种,远期方便替换。\"田园风光区\",上层木在保留原有种植基础上,增加桑树、柿树种植;下层木选择就近农作物延续种植并适当增加宿根植物种植,整体采用风景林种植方法,营造田间地头自然风景。\"山水风光区\",本区域植物种植丰富,有苗圃地以及成片的竹类植物,设计拟保留现状植物种植,只在部分微地形处理区域增加色叶、开花小乔,形成丰富的山水群落种植。
4、设计重点
鉴于文一西路绿化工程的特殊性,即现阶段,两侧用地性质及规划尚不完全明确。绿化景观有机更新需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使得周边地块与道路景观相互交融。
4.1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景观大融合性。对现有场地中景观元素的保留利用,挖掘现有场地中景观元素的特色对其加以提炼,形成高度融合的景观。本次设计中就大胆的将鱼塘元素提炼为湿地风光;农田元素提炼为田园风光;河流、水系元提炼为山水风光。
景观可识别性。道路本身的功能是用来连接人们所希望到达的各个不同的地方,因此景观设计应当考虑到道路周边这些产业区块的可辨识性,使人们快速到达目的地。分析现有用地形式为以下几类:教育科研用地、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及商业金融用地等。设计就要结合各自特点,个性设计,形成特色景观。
4.2营造连续性的整体景观
文化的连续性。文一西路的文化体现在大杭州下的\"自然风光\",即\"江南水乡特色的绿色人文之路\",一山、一水、一塘、一田都是绿色人文的再现。此外,还体现在远期地块出让后,形成的不同用地,带来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植物的连续性。植物是景观绿地中数量最多、占地面积最大的景观要素之一,也是构成绿地空间基础成分。其连续性表现在绿地中基调树种的应用;分车带上相同和相近树种、地被标准段的重复出现;行道树树种的应用以及连续的地被植物底景的应用。统一的绿色底蕴、协调的植物景观,形成绿色生命的连续性。
设施的连续性。公共设施设置将根据道路两侧绿地性质及景观结构布置。以时代、艺术、特色、人性化为构思,采用重复出现,变化布置,做到功能性、景观性、艺术性的统一,加强整条道路景观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5、结束语
道路与道路绿化是密不可分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是城市绿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一条景观大道的规划建设不仅需要设计者的全面、合理、科学的把握,更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希望文一西路绿化景观有机更新,能够集众人之力,打造成为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 孙冰,栗娟,谢左章.城市林业研究现状与前景.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1(2):83-88
[2]谭晓红. 城市街道空间地域性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4.
[3] 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