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评职论文低碳经济视角防灾设计策略

时间:2013-11-29 分类:城市管理

  摘要:随着碳排放量增多而导致的环境恶化和灾难频繁发生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两大难题,低碳经济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城市综合体作为最小的城市客体系统和最复杂的建筑群体,人们对其防灾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始重视其低碳防灾之路,希望营造出安全可靠、低碳消耗、品质优雅的城市综合体防灾环境。本文首先阐述了低碳经济和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针对城市综合体防灾规划中出现的建筑空间高能耗、公共空间高碳排放、景观设施不经济等问题,提出生态化设计、集约化交通和高效化设施等一系列融合低碳经济思想的防灾设计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综合体,防灾设计

  1 低碳经济与城市综合体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当前的低碳经济发展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低能耗、低污染等产业为经济发展构建体系,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强的经济。

  城市综合体又名\"城中城\",已经慢慢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区域开发模式,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引擎,它从根本上汇集了一个城市所有功能,譬如居住、生活、商业、娱乐、文化、时尚、旅游等等。城市综合体一般建于地段优越、交通畅达、商业繁荣的地方,通常位于城市主力商圈,区域内有商业、办公需求,有足够的消费人群。[1] 城市综合体具有建筑群体化、功能多样化、交通立体化、景观生态化等特点,有商业综合体、商务综合体、交通综合体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城市综合体在其防灾规划过程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低碳经济和城市综合体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城市综合体是多功能的公共建筑群,为绿色建筑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它也是最小的城市形态载体,所进行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能给予生态城市以启示。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理念在城市综合体中的实施,能够使其环境得到改善、建筑消耗减小,为市民建设出可持续、有活力的生活环境。因此,伴随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以及城市复杂性的逐步体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综合体防灾的建设已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步骤,是未来城市活动的必然趋势,

  2 目前我国城市综合体现存的防灾问题

  2.1 建筑空间防灾手段的高能耗问题

  像城市综合体这样的公共建筑,其耗能量是普通建筑耗能的五倍之多,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损失,并且当灾难来临时,其防灾耗能更是触目惊心。例如,2009年年底,内蒙古接连遭受寒潮暴雪袭击,部分地区降雪和气温都达到历史极值,因平时大多城市综合体都搞大玻璃幕墙,完全不考虑保暖等措施,导致热负荷不够,室内温度低,人们为了取暖而使用电暖气,空调等高功率取暖设备,不但耗费了大量的电力,使得用于发电的耗煤量也大量增加,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严重污染了环境。并且由于雪灾时,人们一味地加大供热强度,致使楼内电负荷过高,造成断电或电火灾等次生灾害增多,更加使救灾减灾的成本加大,严重耗费了能源。

  2.2 公共空间分散复杂化带来的高碳问题

  图1 哈尔滨万达电影城入口复杂的地形

  城市综合体道路系统的保障是人们进行自救互救,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条件,也是救援的生命线。但在城市综合体的调研中发现,道路系统越来越立体化、复杂化(如图1),导致公共空间过于凌乱和分散,不好疏散,逃离灾难的车辆和救灾时的救护车、消防车等应急车辆反复迂回,道路堵塞,产生拥挤的现象,不但影响正常的救助行为,也使得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多。

  2.3 景观设施注重视觉美而导致不经济

  城市综合体的景观设施建设中,通常没有考虑到防灾减灾的要求,造成美学功能和防灾功能经常发生矛盾,根据马斯洛心理需求图示来讲,只有当人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等到满足后,才能考虑视觉等高层次的需求。大多情况下,景观设计者仅仅通过视觉美感,随意选择树种,花费更多的资金种植对防灾不起作用的植物,不但使市民的生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像雪松等名贵植物还会加剧火灾的蔓延。另一方面,随意摆设的汉白玉雕塑、大理石座椅等设施,经费高、利用率低,还妨碍市民顺利的安全疏散,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使人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都没有达到,更不能显示出高层次心理需求的价值。

  3低碳经济视觉的城市综合体防灾设计策略

  3.1 采用低碳经济手法,降低建筑防灾能耗

  采用低碳经济手段不但可以降低建筑的防灾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建筑防灾的能源消耗问题。从节能减排角度来讲,建设之初,城市综合体经过合理的设计能够减弱灾害的影响程度。例如,2009年北方地区为了抵御雪灾和寒流,保持楼梯间、墙体和室内的温度,可以在城市综合体的墙外增设苯板,防止室内热量的损失,增强墙体保温能力,减少使用电暖气等高功率的设备。还可以在公共空间安装风车、屋顶安装天阳能集热器,进行小范围内自给自足的集热和供电,这样灾情就会及时得到控制,而不会发生其它地区管线中断影响正常的生活。#p#分页标题#e#

  另一方面,近年来温室效应使全球的温度提高,城市综合体如何抵御\"热灾\",降低室内温度,也有如下的低碳经济做法:(1)墙外增设立体绿化,有关研究表明,立体绿化可以使夏季墙体表面温度降低5摄氏度;(2)室外绿地设地下沟槽与建筑体内的换气孔相连,给室内带来凉风。这些做法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的防灾能耗,减少使用空调等耗能设施。

  3.2集约化交通组织,优化防灾空间布局

  城市综合体道路布局形态和其防灾减灾能力是相对应的,顺畅的道路网系统是保证发生灾害时快速、安全疏散的前提。城市综合体的道路系统应以建筑为核心,放射型与方格网道路相结合,向外做圈层式扩散,将分布在城市综合体群体中不同位置的避难场所连接起来,形成网络型防灾避险交通体系,鼓励将综合体的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连接,以此来体现公交优先和交通集约发展原则,并可疏散大量人群迅速逃离灾难现场。避难道路的宽度宜为 5- 12米或更宽,对于宽度不够的道路,考虑在道路两侧设置可移动的景观设施或植草砖等[1]。当灾害发生时,可以将道路拓宽,方便车辆的进入。并且尽量笔直,平时可作为步行街,但注意铺设符合车辆承载力的道路铺装材料,灾时作为救援通道。

  3.3合理化景观配置,设置平灾转换设施

  城市综合体中绿地景观设施既可以为城市进行碳汇,又有助于防灾救援,在设计景观石应考虑植物的防灾减灾能力,例如:在挡土墙上种植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对土壤的抓力保护边坡土质,可防止雨水冲蚀、平衡雨水径流;采用凹陷的绿地储蓄雨水,减弱洪水峰值流量;含水量大的树木和防毒树木,组成绿带防止火灾蔓延和隔离毒气。[2]这些做法使得局部小气候得到改善,发挥低碳经济的拼贴效果,美化城市综合体的防灾环境。

  结语

  城市综合体多位于城市中重要的位置,满足人们日常休闲、游憩、娱乐等活动,由于其重要的地位,要求城市综合体具有领先性、标志性等特点,在城市综合体防灾规划中运用低碳经济的规划设计手法,目的是带领大家改变过去沉醉于人工和科技防灾手段,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误区,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综合体防灾规划设计的利用价值,将其系统化、标准化和法制化。

  参考文献:

  【1】 刘 姝, 洪 波.城市公园\"平灾结合\"改造规划模式研究[J]. 城镇绿地防灾险,1009(9):79

  【2】周 筠. 重庆市公共建筑外环境安全设计控制策略初探[D].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文.2007

获取专业指导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