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论文发表价格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平等追求

时间:2014-11-07 分类:国际政治

  摘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社会主义是在发达国家而不是在落后国家建立的。但在实践中,落后国家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首先面临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才是目的。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对社会平等的追求,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健词:国家级论文发表价格,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力,生产关系,平等

  20世纪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运动具有世界意义。在这轰轰烈烈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社会主义社会出人意料地率先在落后国家建立。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社会主义是在发达国家而不是在落后国家率先建立。但在实践中,十月革命开辟了落后国家率先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历史选择了落后国家首先承担建设理想社会的重任,可以说是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做的伟大尝试。

  一、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平等的物质前提

  (一)发展生产力的必然性。落后国家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基础之上建设社会主义,都面临着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因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人类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即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否则人类的平等与解放将难以真正实现,理想社会将是空中楼阁。生产力水平最终决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水平,决定着理想社会平等关系的实现程度,决定着人类理想社会能否真正实现。所以,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就成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首要问题。后来的实践证明,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这个首要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在较低的生产力基础上要建立较高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这一低一高将使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艰苦的奋斗过程。

  (二)发展生产力的选择:用既定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落后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结论作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用马克思恩格斯理想社会的理念来设计国家的建设方略。他们在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后,首先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然后用既定的生产关系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新社会的社会平等创造物质条件。

  恩格斯曾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惟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既然生产关系有这么大的反作用,社会主义建设就必然是选择有别于并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动员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即建立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用生产关系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理想社会时,他们想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弊端,而理想社会的意义也在于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人类充分享受由于生产力大发展带来的社会关系趋于平等的成果。他们设想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有计划组织社会生产、消灭分工和商品货币、按需分配等主张,可以说都是理想社会社会动员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以达到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列宁及其后继者在革命取得胜利后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先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和“间接过渡”。列宁辞世后,斯大林从1924年开始逐步回归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建立起来的。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不久,毛泽东即以苏联为榜样,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向社会主义过渡,1956年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党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之后,毛泽东设想通过“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方式向共产主义尽快过渡。毛泽东还曾经设想用一二十年的时间赶超英国和美国。毛泽东认为,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靠的是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越公越纯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越能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以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速度发展。#p#分页标题#e#

  在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下,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力。列宁说:“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从列宁开始的最能代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是工业化运动。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机器大工业。列宁还把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具体为一个具有先进水平的电气化计划,并把电气化与新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斯大林于加速苏联工业化进程,形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这些都表明社会主义实践者认为落后国家可以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再运用先进的社会制度即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等待发达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最后和它们一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他们都不是等到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主义者那里,生产力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预期的结果,而不完全是现实社会主义已有的前提。

  二、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追求社会平等的实践

  社会主义运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这种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吸引千百万人为之奋斗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才是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实社会主二义国家急于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一)从列宁的“按劳分配”到斯大林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也就是;说,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人类因在物质财富充分涌:流、每个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行按需分配而将实现真正的平等。这个根本特征被列宁及其!后继者充分理解,“按需分配”原则成为共产主义理:想的一面旗帜。

  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这个分配原则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终究这个分配原则不同于马克思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后继者时时想突破它,在实践中总想尽快跨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真正建立马克思恩格斯所期冀的平等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列宁认为按劳分配包括两点含义:(1)不劳动者不得食; (2)多劳多得。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认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因为“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分配原则是“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列宁在《国家与革命》1917)中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认为未来理想社会的分配方式是由“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发展的。他说:“马克思通过驳斥拉萨尔泛谈一般‘平等’和‘公平’的含糊不清的小资产阶级言论,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说明了这个社会最初只能消灭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一‘不公平’现象,却不能立即消灭另一不公平现象:‘按劳动’(而不是按需要)分配消费品。”列宁这里不但把等劳等酬概括为“按劳分配”,他还明确表示赞同马克思的主张,他也认为“按劳分配”继续通行着“资产阶级权利”。他说:“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通常成为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权利’没有完全取消,而只是部分地取消,‘··…但是它在它的另一部分却依然存在,依然是社会各个成员间分配产品和分配劳动的调节者(决定者)。‘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个社会主义原则已经实现了;‘对等量劳动给予等量产品’这个社会主义原则也已经实现了。但是,这还不是共产主义,还没有消除对不同等的人的不等量(事实上是不等量的)劳动给予等量产品的‘资产阶级权利’。”也就是说,按劳分配原则还没有实现人类真正平等。列宁和马克思一样,认为人类真正的平等是:“从形式上的平等进到事实上的平等,即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从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走了一段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道路,其中战争和经济的极端困难是促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以实行的客观原因。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是保证战争胜利的需要,又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加速工业的国有化和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1919年3月16日人民委员会通过法令规定全国城乡的合作社一律改组为统一的分配机关—消费公社,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人消费公社,实行产品和日用必需品的国家统一分配制。国内战争结束后,曾一度实行了免费向居民发放食品和日用品,免收居民的房租、水电、煤气、暖气等的费用。由于经济实物化,国家财政、信贷和货币的作用被严重削弱,货币的职能几乎失去意义。#p#分页标题#e#

  1921年3月开始的新经济政策是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失败后的选择,被认为是暂时的“退却”。因此,短短几年时间之后,斯大林就取消新经济政策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回归,又开始向共产主义直接而快速过渡。

  斯大林在论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时,在“按劳分配”前面加上了“各尽所能”。斯大林的提法意味着“各尽所能”不是“按劳分配”的结果,而是其前提。斯大林“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含义已经类似;于马克思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了。斯大林的提法包含着这样的意思:(1)“各尽所能”是社会主义实现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所要求的,正如马克思所设想的,“各尽所能”是理想社会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直接原因,也正如列宁称赞的星期六共产主义义务劳动,那么当然不应该按报酬付劳。(2)已经是“各尽所能”了,就应该忽视人们的劳动能力差别,不必有差距过大的“按劳分配”,这是由社会主义追求平等社会关系的原则决定的。那么,这样一来,按劳分配实际上就变成了按人分配。

  斯大林的观点必然影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和举措。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争论中占了上风后,便按照自己的设计加速向社会主义过渡。1938年出版的由斯大林主持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认为,苏联已进人了新的发展时期,进人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并逐步过渡到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为社会生活准则的共产主义社会时期。在1938年的联共(布)十八大上,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进人新的发展阶段,即完成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并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1952由斯大林主持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宣布,苏联已建成了社会主义,现在党的任务是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讨论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平等与实际消费品分配不平等的矛盾,在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中这一矛盾为近乎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所取代。在个人劳动能力差异及其相应报酬差异与平均主义观念的矛盾中,前者通过意识形态的作用而让位于后者,即提倡个人的无偿奉献,这样,在平均主义观念的支配下,社会主义国家按劳分配实际上为差额极小的按份额分配所取代。

  (二)毛泽东限制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

  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召开了二十大,同时,波匈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人民反对现行体制的风波。如何正确认识苏联的经验,这时已成为各国共产党、工人党思考的中心问题。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毛泽东曾讲:“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1955年底,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强调党的基本方针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的探索是在坚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前提下,对现行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适当地作一些修改。这正如他后来所说的:“一九五六年四月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毛泽东主要是对斯大林之后,尤其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存有疑虑。他认为苏联、东欧出现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他想在中国建设更加纯粹白饼上会主义,正是这样的原因使他认定独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毛泽东开始的思考与其说是探索,不如说是毛泽东对经典社会主义的追寻。他决心通过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纠正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为中华民族探索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沿着这个思路,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关于工资,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毛泽东到195$年就正式开始考虑限制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问题。他说,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以及农村的工分制,这跟旧社会差不多,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所以要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提出用供给制代替工资制。应该说,这忽视了马克思讲按需分配的前提条件是劳动成为人们第一需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即忽视了马克思反复强调的物质前提。

  这种平均主义的取向和做法,在中国改革以前30年的社会政策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这突出表现在分配政策方面。尽管当时主张按劳分配,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实施促成收人不断平均化的工资政策。在工资的具体形式上,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实行的是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和奖励工资这样几种工资形式。即便是当时收人的平均化倾向已经十分严重,但仍然觉得收人差距偏大,仍需要进行必要的矫正。所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了计件工资和奖励工资制度,使企业的多种工资形式变成了简单的计时工资,奖金变成了月月固定、人手一份,同时基本停止了计时工资的正常升级工作。本意是要消除旧有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却造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当时的社会政策尽管试图消灭剥削,但在实际中却是在鼓励另一种类型的剥削,即劳动能力相对弱者对于劳动能力相对较强者的剥削,显然,这是从另一面严重地违背了现代社会的公正的基本规则。我们试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人为的主观努力,寻求一条消灭社会分工、社会差别的途径,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其结果只能回到自然经济与平均主义相结合的道路上去。#p#分页标题#e#

  三、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追求平等实践的启不

  (一)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三大特征是现实社会主义者单纯从生产关系角度做出的,所以现实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只能在形式上建立了平等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包含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也就是说理想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虽然现实社会主义者也知道生产力是新社会的基础,在实践中也努力用既定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他们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结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再加上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和推广,普遍急于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急于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关系,逐渐使现实社会主义者主要是从生产关系层面来理解社会主义。这样,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突出了平等目标,却忽视了效率的实现,客观上就形成了“平等贫穷”的局面,这样的“平等贫穷”使社会主义的平等关系徒有形式。而且,现实社会主义者并没有觉察到新的生产关系已经远远超过了现实生产力水平,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现状。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单凭生产关系领域的努力,根本不可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平等,除非人们甘心接受共同贫困的局面。社会主义建设首先要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前提是提高劳动者的脑力劳动水平,并使劳动者脑力劳动能力逐步实现同等化。

  (二)现实社会主义不能令人满意的平等实践是所有现实社会主义者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时遇到的困惑。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出现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现实社会主义社会都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因此,现实社会主义者不得不凭借经典社会主义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理论展望。因为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解决了。那么,在现实社会主义者心目中“什么是社会主义”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问题。事实上,这两个问题的关系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引出“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实际上,“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身对现实社会主义者来说并不存在问题。由于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现实社会主义者倍感苦恼的是如何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社会主义不是发达国家而是落后国家率先建立的,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然使人类社会达到最终目标的时间变得十分漫长,这就必然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不同阶段。这是经典社会主义创始者不可能预料到的问题。那么,现实社会主义者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既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设定的理想目标,又要面对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不得不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现实,这样一来,在各个具体阶段上就必然会出现不同于最终理想社会形态的阶段性社会形态。这里就出现了矛盾:如果只盯着最终目标,必然忽视现实;如果只关注现实,必然失去最终目标。现实社会主义者面对这种矛盾时他们选择了最终目标。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应该从方法论原则出发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应拘泥于马克思的只言片语,用理论去裁剪现实。

  (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相互影响中向前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创造出的社会主义社会曾经宣示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挑战。社会主义社会在落后国家出现之后,尽管它的产生既不同于经典社会主义创始者的设想,也受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敌视和排斥,但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已客观上融人了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主义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最具活力的运行机制,它影响到每一个民族,深深吸引了全体人类的关注。同时社会主义的存在深刻地影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迫使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方式方面作出调整。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人类社会正是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矛盾、相互影响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自上个世纪初形成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内在的矛盾显露出来,现实社会主义者开始真正面对现实,它们不但专心于自己的建设,而且借鉴资本主义的有益成份,社会主义世界完成了一次战略重心转移。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社会主义的存在使它们一直怀有危机感。它们曾预言社会主义制度只是昙花一现,没想到社会主义社会蓬勃发展了几十年,尽管现在社会主义处于低谷,但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存在,使它们打消了通过暴力消灭社会主义势力的幻想。虽然资本主义国家仍在采用种种手段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但它们终究承认了社会主义这个现实,它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发展上,资本主义世界也完成了一次战略重心转移。那么,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完成了战略重心转移的情况下,在新科技革命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两制并存、共同发展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通过借鉴,追求社会平等是两制共同面临的任务。

获取指导 论文模板

最新文章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