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0-18 分类:中学教育
摘要:文章在《历史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针对学生解答材料解 析题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出解题“读、寻、答”三字诀,验证了实验效果,说明了“予人以渔”的重要性。
关键词:职称论文快速发表,材料,解题,读,寻,答
纵观近几年各地的高考试题,以历史材料展示方式来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趋势逐渐加强,在试卷内容上占相当大比例。高三学生的直接目标是迎高考,正是由于“高考需要”,所以,教师非常重视“材料解析题”的教学和训练。
按惯例,复习的首要环节是夯实基础知识,力求将书本变厚,同时也加强针对性习题训练,即在每个专题复习完基础知识后都配有相关的专题训练题。为此,我在较充分的调研基础上,总结自己多年从教、做题经验,结合我班学生实际学情,归纳出“读、寻、答”三字诀,以期帮助学生在考场上,对材料解析题有破解的“秘诀”。
一、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阅读能力是历史课程培养学生的主要能力之一。怎么“读”?本人指导学生遵循以下顺序。
1、首先“读”所要回答的问题。材料解析题一般都有多个设问,每个设问之间一般还有关联。所以,要求学生在完成材料解析题时先读问题,这主要是给材料内容定位和答题思路指明方向,使阅读材料时“问有所属”。
2、接着“读”材料内容。这是对“读”的大检阅,稍有不慎,便会漏掉有效信息,为答题的正确与否埋下隐患。学生最容易犯“粗心大意”之错,所以,特别强调、重视读材料内容时遵守两个原则:
一是读材料的首尾两头。
例如:“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不难看出,开头的文字说明已经对将要给出的材料的内容作了简要的介绍。
二是读所给出的具体材料。
本人建议读材料“至少三遍”。第一遍叫“粗略读”,即找出材料的核心内容,做到心中大体有数。第二遍叫“仔细读”,即用笔勾出关键的词语、句子,尤其是动词,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第三遍叫“重点读”,即根据题后设问,“对号入座”进行阅读。比如“根据材料一,回答…….”就重点针对“材料一”读。这遍阅读是所有“读”诀中最关键的环节,因它要进行筛选,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放弃无效信息,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问题考查方向。
二、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获取能力”也是历史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之一。
在做材料解析题时,可把“多种途径获取”简单理解为学生“寻找”能力,这种能力对于高三学生来讲,普遍欠缺。怎么“寻找”呢?应从两个方面展开。
1、寻找材料与教本的关联点
几乎所有的材料解析题都比较完美地展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它们往往以递进式的方式分别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运用等能力。所以,材料与教本实际上是“貌离神合”,这在材料解析题的考查中已被证明。只要教会学生认真找准了材料主旨与课本知识在某处“约会”,回答问题甚至可以“对号入座”。
2、寻找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的相关点
从设问的角度来寻找,实际上就是将问题的回答放置于对材料的分析运用上,要从材料内容中寻找出能说明、论证问题的有用东西。因此,在材料中寻找时要时时、处处想着“问题”,把“问题”放在材料中的相应位置照应着,以避免漏掉问题和重要信息。
三、答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能力展示最好的体现是答好材料解析题。对于这方面,本人指导学生这样做:
1、审准题意
审准题意就是要摸准出题意图。在材料问题的设计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限制要求,老师要把这些“至关重要”的限制词的含义给学生讲清楚,答题的外延范围划定准确。只有这样,才有目的、有方向地在脑海中组织答案文字,才可以防止学生答题时“请错客”。
2、分析问题的分值
设问都有分值范围,原则上讲,分值大的,答题内容要广泛、详尽些;分值小的,做答就稍简略一点。要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视问题分值而作答”的良好答题习惯,在平时训练时师生不要忽视。#p#分页标题#e#
3、答好问题
以上三点将为“答好问题”打下基础,“答好问题”才是真正高分的杠杆。希望答好问题是每位考生的最高、最后愿望,尤其像高考这样的“终极考试”。怎样答好题呢?建议三步走:
第一步:答好第一问。平时训练一定要训练“答好第一问”。因为,除小论文外,每道材料题基本上都有好几个设问,每个问题之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答好第一问,直接影响下几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要仔细推敲,用语恰当,力求全面准确。可以借鉴“参考答案”组织训练。
第二步:分析问题层次性。如像“重庆卷37题第(1)问”就有层次,题意要求先答“表现”,后答“影响”,后问难度高于前问。但实际上有的学生可能只在意“表现”的作答,将“影响”漏答。所以,强调分析问题的层次性,从而保证作答问题的完整。
第三步:作答文字简明扼要。作答的文字才是评分的最终依据,这就要求学生的文字表述一定根据问题要求来组织,切不可“信马由缰”。具体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用语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使用文学性修饰语。答题语言可以模仿“参考答案”和教材文字。
高考,是每位高三在校学生眼前的槛,心中的神。勤学是必要的,死学是悲惨的,活学是提倡的。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予人以渔。教给学生解题思维和技巧,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