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论文发表 民办本科调动学生科研积极性

时间:2014-10-10 分类:教育技术

  摘要:文章从本科生科研发端阐述本科生科研的性质、意义、在国内应用性本科高校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民办本科高校实际,就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本科生科研在环境改善、本科生科研意识改变、配套措施、师资培训、制度保障需要采取的一些措施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关键字:民办高校 本科生 科学研究 教学管理论文发表

  本科生科研活动开端于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设的“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以1998年发表的《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简称博耶报告》)及2001年发表的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为美国大学本科生科研发展的标志性文件。核心是强调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自由。“探索、调查、发现是大学的核心。大学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发现者、学习者。”[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被认为是一种有效地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许多院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民办本科院校的本科生,由于种种原因,在本科阶段难以获得同等的训练机会。除部分考取研究生有机会获得比较好的科研训练外,绝大多数学生很难得到规范的科研训练,从而影响了今后综合素质的提高。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一方面可使学生对所学教材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自发的查阅相关文献、自学相关知识,以掌握整个学科的研究状况和最新的进展。与此同时,自身的思考质疑能力、资料搜索能力、信息筛选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耐心细心坚持等品质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些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良好的积极作用。

  因此,如何提高民办本科高校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科研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民办本科高等教育人才质量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正确认识本科生科研的性质

  本科生科研实质上是一种初级科研,美国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UR)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科生科研是指由本科生进行的探究或调查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对学科的发展做出原创性的、理智的或创造性的贡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莫科尔教授理解为:“本科生科研泛指学生和教师的探索性和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活动,也包括学生在一个项目中做教师的研究助理,或者学生自行设计项目和公开科研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认为本科生科研主要是指在高校各个学科领域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如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参与教育和科研单位举办的各类科研活动或竞赛。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在查阅资料,质疑,思考的环境中成长,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也会在质疑、解惑中得到培养和提高[2],自信心以及战胜困难的毅力也会明显增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本科生科研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是大学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学生如果不接触科研,就无法获得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也无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指出:学习即探索,它是以导师指导下的“发现”为基础的,而非信息的简单传递。因此,要转变把学生作为接受者的传统观念,把学生作为探索者,在所学课程上,学生要和教师共同进行探索和发现成功的路径。

  目前,在民办本科教学中,人们很难寻觅到洪堡在柏林大学所倡导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民办本科院校科研能力较为薄弱,特别是在人才的创造性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今天,亟待提高。随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民办本科高校也越来越意识到,科研在培养人才创新性和创造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通过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增强对课题学习的理解。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参与者需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研究的课题进行综合分析,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感受知识的重要性。在实践的过程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其次,通过本科生科研,可以为本科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一个亲身了解、体会创新、原创性工作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三,掌握科研方法,提升了学生资料检索能力、信息综合提炼加工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力(论文撰写)等诸多能力。美国波杜大学教授万科特和奥雷维克孜指出:“本科生从事科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计算机技能、时间管理技能、特别是项目设计和按时完成任务的技能。每周一次的与导师见面,可以培养学生非正式的口头表达能力,撰写科研报告是练习写作能力的好机会,参加会议正式宣读论文则有助于提高交流技巧。”[4]

  第四,通过本科生科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从就业来说:初步的科研能力,能够增加就业的筹码。从继续学习来说,初步的科研能力使他们更快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做出新成果。#p#分页标题#e#

  三、国内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学生科研氛围不够,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在实施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热情或时间往往不足。大一学生热情有加,却往往不知如何做起;大二的学生除了课业,学生组织和活动占去许多时间,还需要考四六级。高年级的学生出国、考研、就业的压力往往使他们无心科研。

  部分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偏差。认为科研就是研究科学上的重大问题,起码到博士阶段才有可能,距离自己太遥远;有的只是一时冲动申请参加了科研创新项目,做了几天就打退堂鼓;部分学生得到资助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做下去或时间紧张,就申请退出;还有部分学生投入时间较少,忙于课业和其他事项,结果项目被延期甚至无法结题,最终没有起到很好的实践锻炼作用。

  2)科研创新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在大学生科研创新的培养中,教师所占的地位可以说是主导的。专业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际经验,更需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前沿的科学理论和最新的技术及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才能给学生创新活动提供较高起点的指点和有效的引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缺乏方向,科研创新能力难以保障。但在当前民办本科高校中,具备较强科研能力、博士学历或者以上的教师本身就很少,具备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同样不多,从而在程序上影响着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学管理体制与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之间存在的矛盾。

  当前,教学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大学生科研创新的地方,如:许多高校过于强调对书本知识、固定化知识的掌握,把考试和及格率作为考核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指标。我们应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课堂“满堂灌”和考试“一张卷”转换为从问题中寻找课题,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积累经验,锻炼思维,在实践中获取真知;本科生科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学生课业较多,进行项目研究多数只能在晚上和节假日;指导教师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较多,而现行的工作量核算方法尚不能反应教师的实际工作量等。

  4)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奖励机制和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保障机制。

  合理的激励奖励机制可以促使师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本科生科研活动中来。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创新成果的奖励却往往少得可怜。对教师的考核,往往不作为量化依据,也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调查显示,在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客观因素中,资金缺少、设备条件缺少,是较大的限制因素,这说明许多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本科生科研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科研创新中缺乏必要的保障奖励制度,直接成为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羁绊。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本文将在第四部分提出作者的一些看法。

  四、对民办本科院校实施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几点看法

  (1)多元途径创造本科生科研环境

  就目前来看,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三种途径:

  1)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在本科阶段一般是以书本知识的学习为主,课程多、任务重,经验和阅历不足,让富有研究经验的教师作为本科生的科研导师,学生作为教师的科研助手或协助教师从事科研,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对本科生在科研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必要的答疑和辅导,是目前许多高校的一种主要方式。

  2)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对教育主管部门或科研单位等组织的科研、竞赛、展示、服务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第二课堂”[5]。目前,通常是高校团委、学生工作部门组织参与,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商务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外国语言竞赛、艺术设计大赛、金融沙盘模拟大赛等。这些活动,一般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由于激励机制的存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科研的兴趣,而且也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形成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目前,很多高校都倾向于该类形式。

  3)学生自主申请科研项目。学生自己作为“项目负责人”,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内容,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完成相应科研项目申报书。学院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审核,择优资助。学生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在课余和假期开展工作,实行定期汇报制度。项目满一年后进行结题验收。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学校颁发证书,没有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进行二次验收。在科研项目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2)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宣传。

  由于本科生科研意识不足,我们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如粘贴海报,多吸引一些学生参加教授专题学术讲座与学术交流活动等;以高端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为依托,举行各种小型交流、沙龙做辅助,提高本科生的参与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也可以叫一些前几届进行科研创新项目研究比较成功的学生,就大家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展开系列报告及讨论,为本科学生答疑解惑,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p#分页标题#e#

  (3)完善本科生科研的相关配套措施

  在制定相关措施前,教师和管理机构应考虑到学生当前所处学习阶段,包括自身能力、学习任务量和个体差异等。在遵循循序渐进的科学原则下,学院可以适当减少必修课,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给予学生更多学术探索的机会和时间,转而用提交的研究报告或者研究论文(设计),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合格后,根据学术质量,取得替代学分;对于指导本科生科研的教师在经费、奖酬、职称评定、进修等方面进行政策保障和支持;完善本科生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防止本科生科研的形式化。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

  教师是是引导学生科研中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教师自身科研水平直接影响到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的质量。选择的指导教师,应熟悉本学科发展前沿动态,从事专业研究工作且富有经验,能够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和创新。学院应制定教师培训计划,通过教师进修和学历培养制度,改善教师科研队伍的学历经构;通过鼓励和参加国内和国际合作、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途径,为教师与外界的学术交流提供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出台和完善本科生参与科研管理办法

  一般应在院系两级设立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明确相应部门的职责,制定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负责本科生科研的管理和实施工作;科研活动需要资金支持,公立高校有政府拨款,民办高校只能积极拓展各种渠道,如联系企业合作、校友会支持等;制定并鼓励教师积极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管理办法,学院在经费和工作评定上均予以倾斜,对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有成就的教师给予奖励。这样,既有利于组织者加强对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和监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科研热情。

  [1] 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 [J].教育参考资料,2000,(19) :8-14.

  [2]赵姝,张燕平,陈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J].计算机教育,2012(6):12一13.

  [3] 仓定帮.陈藏.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实践和思考 [J].煤炭高等教育,2009 27(4):118一119.

  [4] Philip Wankat, Frank Oreovicz.Starting Young [J].ASEE Prism,2002,(6):40.

  [5] 孙璨,姜军,杨彦鑫. 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研究 [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 4 (4):76一78.

获取专业指导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