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科技期刊发表浅谈我国体育文化发展

时间:2014-09-01 分类:体育教育

  关键词:中国体育科技期刊发表,论文发表期刊网,我国体育,文化发展

  1新形势下我国体育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取向

  1.1我国体育文化的新内涵

  在这种新形势下,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文化领域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社会大背景的转变促使我国体育文化产生了新内涵。体育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有多元化的构成要素与组织结构,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本质特征与丰富的社会作用。广义上的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等”。

  狭义上的体育文化是指以人的身体竞争或运动为支撑,展现体育形式、生活的一种精神特质,是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我国体育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与多元化,人们对于体育的理解也从原来的竞技思维转变为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终身化思维,也就是说体育文化更加普及化与大众化,群体性的体育项目得到推广,对于体育运动的公平性与公正性越发受到重视,而体育文化的服务性观念得到启发,体育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奔赴小康社会及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

  1.2我国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1.2.1服务性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增强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就要求各领域与社会及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而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既要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资源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也要向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体育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所形成的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赋予时代的特征,坚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真正地将体育变为利国利民的文化活动。

  传统的体育工具性价值取向已然不适合我国当今社会及国民对于体育文化活动的要求,工具性更加强调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而不择手段,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体育无疑是社会或某些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导致体育文化的腐败与堕落,长此以往便于社会及国民对于迫切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求产生矛盾,人们更加需要一种服务性的,能够增加公民内在素养,具有陶冶情操、愉悦精神、增强体魄功能的体育文化。“在逐步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尊重个体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注意依据个体的特点安排健身项目,尊重个体休息和享受的权利是社会体育管理的内在要求。”

  1.2.2终身化的价值取向

  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终身体育也成为了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加强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一方面表面我国的整体经济能力与服务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大量亚健康人群的存在所致。十八报告中也重点突出了加强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开展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国家在政策上给予积极的引领,促使国人不断地参与到全民体育锻炼中,同时出于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与亚健康身体状态之间产生的矛盾,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现代的医疗手段并不能完全给予自身健康的体魄,必须在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对保证拥有健康的体魄、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就此终身化体育文化价值取向逐步形成。

  1.2.3普及化的价值取向

  由于我国的社会、历史等原因,我国体育事业的起步较晚,而在经济萧条的时期,参与体育活动并不是十分普及的现象。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腾飞,作为上层建筑的体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在职业竞技体育上成绩斐然。受此影响,国人对体育文化产生了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体育文化就是职业竞技体育文化,追求金牌至上的观念等狭隘、歪曲的价值观盛行。

  新形势下,体育文化形成了具有普及化的价值取向,体育不再是某类、某群体的活动,而是大众化的、全民的文化事业,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及体育设施的完善为体育活动的普及化提供了可能,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体育文化活动的普及化发展已成为必然之势。

  2新形势下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难解之题

  在十八大之后,我国迎来了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在此背景下,体育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确立了服务性、终身化及普及化的价值取向,指引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腾飞与发展。但目前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存在诸多阻碍体育文化价值观落实的难解之题。

  2.1体育文化本质的背离

  体育文化本质的背离是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现实问题。我国体育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是社会的文化,也是生活的文化,既包括国家性的宏观的体育精神与理念等,同时也包括人们个体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体育文化本质是开展一切体育事业与活动的灵魂,是构成指导体育实践活动展开的体育理念、观念等认知结构的核心。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急功近利的现象,造成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扭曲,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子系统也不免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体育活动逐渐脱离生活,体育成本过高以谋取体育暴利,职业体育“黑幕”丧失公正性等现象,并且体育功利化的趋于越发明显。#p#分页标题#e#

  在这种情景下,人们接触体育多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主要通过媒体观赏职业竞技体育比赛的方式参与其中,在人们的观念中,体育主要是一种具有功利性的职业,而非全民参与公益性事业,久而久之,体育便逐渐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背离了体育文化服务性、终身化、普及化的本质特征。

  2.2竞技体育人才队伍文化素养偏低

  体育活动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产生的,最初只是以人们日常生活的劳作等形式出现,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体育实现了职业化,尤其是竞技体育项目,其职业化程度较高。但由于我国现代体育的职业化过程起步较晚,存在体制上、机制上及观念上的许多问题,而在竞技体育文化的构建上也有所偏颇,突出表现为竞技体育队伍过于注重在国际上取得优异的成绩,“金牌至上”等现象层出不穷,忽视了竞技体育人员的内在素质培养,以及竞技体育对于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积极影响。

  我国运动员被选入职业竞技队伍的年龄普遍偏低,为了更早地实现专业训练,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大多数的运动员在入选竞技队伍之前都没有完成系统的文化教育,知识体系尚不健全,而在竞技队伍中也都是全身心的接受专业训练,几乎没有得到文化教育的机会,导致我国运动员整体文化素养偏低。同时,我国竞技体育项目与群众性体育活动联系不够紧密,竞技体育对群众性体育活动普及化的作用十分有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国竞技体育文化的功利化不无关系,其在文化的构建上存在严重的偏颇。

  2.3体育资源不足与浪费

  新形势下,我国群众体育项目实现了多样化,体育设施有了较大程度的完善,为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较大便利。但是,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体育设施不足的情况。“国家在体育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从事相关体育文化事业、产业的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体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

  “‘人海战术’的发展思路导致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低水平运动发展,重复利用器材,场地导致财力资源的浪费;体育场馆闲置导致物力资源浪费;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各自独立发展,造成体育资源因不能共享而浪费。”我国作为体育大国,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运动会十分丰富,但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是很高,尤其在便民、利民的影响力上效果不够显著,更多的体育竞技活动沦为了形式主义,而这期间所耗费资源只能说是极大的浪费。

  2.4体育设施与保障性制度的缺失

  虽然我国迎来了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但是整体的发展状态并无质的改变,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依然存在结构性问题,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十分显著,同时也包括体育事业在内的社会诸多领域。对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大城市来说,其体育项目与体育设施较为丰富与完备,在保障体育文化发展的配套制度设计上也比较完善。

  而对于西部地区及某些中小城市、农村地区而言,底层人们为了生计而奔忙,很少有精力参与体育活动,同时也由于体育基础设施的缺乏导致偏远地区的人们没有机会进行体育锻炼,更难以投入到体育文化建设中,而保障性制度的缺失为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2.5体育文化遗产遭受严重侵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体育文化的开放性与交流性不断加强,各国各地区的体育文化逐步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体育文化氛围,这对于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许多“快餐文化”侵蚀着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作为人类生活的附属品,它起到娱乐大众、陶冶情操的作用,其遗留下来的历史器具、精神文化、价值取向也是一种文化遗产。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体育文化遗产,是我国体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一份宝贵财富。但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高科技产品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度逐渐下降,对于体育文化遗产的关注甚少,也难以重视对其进行保护。

获取指导 论文模板

最新文章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