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5-23 分类:音乐
摘要:刘天华在一生短暂的37年经历了晚清最黑暗的最后十七年和民国军阀混战、国内矛盾激烈的前二十年。旧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土崩瓦解,新的民主主义尚未成熟,政治、经济、文化在求变中转型,新与旧、中与西在各领域引发争论、对抗,振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刘天华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状况下从事自己的音乐事业。
刘天华并非出生音乐世家,甚至家中没有懂音乐的人,更谈不上从小接受严格的音乐训练,但家乡江阴浓厚的民间音乐氛围使他从小痴迷上音乐,音乐后来也成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他从事音乐活动的经历分不开,对他音乐道路的梳理十分必要。
关键词:文艺评职论文发表,期刊杂志网,音乐美学思想,形成道路
一、音乐的启蒙
刘天华从小酷爱音乐,对音乐的敏感和兴趣,使得他的音乐才能在同龄人中显得格外突出。江阴城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是长江最险之处,形成天险。历代战争中这一带人口流动大,输入了很多外地的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当地流行的民间音乐也比较丰富,有江南丝竹以及山歌、小调、号子等各种类型的民歌,还有花灯等民间歌舞音乐。戏曲音乐有锡剧、苏州评弹等。刘天华儿时,当地还有摆擂台赛民歌的风俗和传统,来参加比赛的民歌手中,大都来自城外,演唱的都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民间歌曲。江阴不仅民间音乐比较丰富,而且民俗音乐氛围还相当浓厚,乡间红百喜事,总会请民间艺人或和尚道士来演奏音乐。无论什么类型的音乐都深深吸引刘天华。刘天华家附近的孔庙和通塔庵,每逢有祭祀活动、僧家佛事,悠扬的钟鼓之音、动人的丝竹乐常常吸引刘天华,使他如痴如醉。涌塔庵的彻尘和尚还成了刘天华的乐器启蒙老师兼一生的好友。
刘天华小学毕业后,在家庭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克服了重重阻力,于1909年进入了常州府中学堂。常州府中学堂是新式学堂,课余活动十分丰富,刘天华成了学校课余音乐活动的积极分子。入学后他不放过一切机会学习音乐,课余时参加学校军乐队,尤其对铜管乐器情有独钟,这也成了他学习西洋乐器的启蒙。武昌起义爆发,学校停闭,刘天华回到老家江阴,和大哥刘半农一起加入了“反满青年团”。当时仅仅十六岁的刘天华,成了“反满青年团”军乐队的指导兼号手。
可以说,刘天华这一阶段仅是对音乐的偏爱,还未产生终身从事音乐事业的想法,但江阴民间音乐对他的熏陶,使他深爱江阴丰富、浓厚的民间音乐,而常州府中学堂西洋乐器的学习,在他童年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这为他日后国乐改进的理想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与立志
刘北茂回忆刘天华在上海的经历时说:“二兄天华从一个闭塞的小县江阴来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既是冒险家的乐园、吸血鬼的魔窟,同时也是人文荟萃、各种新思潮活动的场所,这对刘天华来说犹如‘乔木出幽谷’”。① 1912年二、三月之交,刘天华随刘半农一起到了上海。刘半农应《上海演说报》之聘,担任了该报的编辑。年仅17岁的刘天华在朱旭东和李青磐主持的“开明剧社”的乐队里工作,担任小号演奏员。剧社中钢琴和各种西洋管弦乐器应有尽有,可供刘天华学习。在“开明剧社”的演出任务并不繁重,刘天华得以有充分的空余时间学习音乐。他钻研了乐理和作曲理论,初步掌握了基本的作曲技法,后来还能给乐队编曲。这期间他又加入万国音乐队学习多种西洋管弦乐器,尤以铜管乐进步最快,此外还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
1914年仲夏,“开明剧社”被地方当局下令解散,刘天华在惋惜、失望与痛苦中被迫回到江阴老家。在回家之前,他目睹一家乐器商店橱窗里摆着各种绚丽的西洋乐器,而中国的锣鼓、琵琶之类乐器仅作为点缀品,显得十分寒碜。他对民乐的现状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担忧,同时也意识到民族乐器本身存在着缺陷,若要使国乐有一定的地位,就必须要对国乐进行改进。也正是此阶段,刘天华决定立志终身献身于音乐事业,并萌发了“改进国乐”的想法。刘天华1927年为“国乐改进社”拟定计划时说道:“改进国乐这件事情,在我的脑中蕴蓄了恐怕已经不止十年”。②可见刘天华改进国乐的想法是在上海从事音乐活动期间形成的。
三、初为人师
上海的经历是刘天华重要的人生阶段,他无论在思想意识、音乐技能、文化修养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刘天华从上海回到老家江阴后,经朋友姚至诚的推荐,在离江阴二三十里的小镇华墅上的华澄小学谋得音乐教师一职。刘天华失学后以教师的身份重回校园,这是他决定终身从事音乐事业的正式开始。
刘天华任职后,为深入了解中国民族乐器,开始四处走访民间艺人。在华澄小学半年多时间里,他在三弦、唢呐、二胡等多种民族乐器的演技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期间刘天华得以正式学习民族乐器,有幸拜在国乐大师周少梅门下,学习二胡和琵琶。在之后的几年里,接连的失学、失业、贫困、丧母丧父等多重困难,迫使这位20岁的年轻人对人生开始了“何去何从”的思考,有了他第一首二胡独奏曲《病中吟》的构思。作品的创作成功,可视为他在上海学习西洋作曲理论的成果。“《病中吟》原名《胡适》,因与人偶合,遂改为《安适》,意思是作者在家贫、失业、国难、家愁的逆境中感到走投无路的痛苦,即‘余将安适?’……但这又容易使人误解为‘安逸而舒适’,因此最后才定名为《病中吟》。”③#p#分页标题#e#
1915年8月,失业在家的刘天华得到了母校“江苏省立第五中学”④ 童斐校长的赏识,回到母校任音乐教师。五四运动前的中国,民族音乐更是备受歧视,但童斐校长给了刘天华施展才华的足够空间。刘天华除了任音乐课外,还负责恢复学校的军乐队,而后又创建丝竹乐团,经他恢复的军乐队和创建的丝竹乐团在对外演出和比赛中获得好评。中西兼长的刘天华,凭着自己的执着、热情,迎得了全校师生的爱戴,原本只是学校课外附设被称为所谓“游艺课”的音乐课,在校内也和正式课一样受到了重视。如此一来,刘天华接到了一些周边学校的聘书,酬劳方面得以增加,有了拜师继续学习民族音乐的经济条件。
1917年,刘天华到无锡荡口工商中学兼课,又遇见也在那里任教的周少梅先生。由此他第二次拜周少梅为师,并利用暑假邀请周少梅到江阴家中教他二胡和琵琶传统演奏技法。这次学习,刘天华终身受益,掌握到了包括《虞舜薰风曲》等在内的更多的民间、古典乐曲,“周少梅三把头胡琴”的上、中、下三个把位变换的演奏方法和“清丽明快、古朴高雅”的演奏风格也得到真传。刘天华后来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创造性地运用和继承了这些技巧。1918年暑期,刘天华专程赴南京向另一位国乐大师沈肇州求教,学习琵琶。沈肇州琵琶功底扎实,修养深厚,其文、武曲均擅长,掌握的曲目广泛,教学经验丰富,“在当时,非一般演奏者能比拟”。见刘天华人才难得,便将自己的演奏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这次学习,刘天华学完了《瀛州古调》全本。
在两年的时间里,刘天华得到了两位国乐大师的真传,二胡、琵琶也成了他一生最擅长的两件乐器。1920年暑期,刘天华为追溯中国乐器的渊源,专程赴河南开封访名家学习流传几千年的古琴,研究历史乐器的演变规律,促进了他对中国古代乐律的理解。他还将古琴演奏中散、泛、按的音色变化技巧融会贯通,创造性地运用于后来的琵琶曲创作中。刘天华一直有意将散于各地的民间艺人聚合起来学习、交流,共同拯救国乐。1921年暑期,他在家乡组织了“暑期国乐研究会”,向众人传授了他创作的二胡曲《病中吟》、《空山鸟语》和《月夜》。
在母校任教的七载,刘天华不管是在学校教务上,还是器乐演奏技艺上都成绩斐然,尤其是对民族音乐全面、深入的学习,为他国乐改进的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母校七载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他的人生铺开一条宽广的大道,也为他音乐事业的发展营造了全新的环境。1922年,在刘天华曾教过的学生们的力荐下,北京大学邀请他担任琵琶导师⑤,成了他音乐道路上的重要转折。
四、硕果累累
1922年暮春,刘天华怀着美好理想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北京城古朴、宁静的风貌给他流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国乐得不到重视的现象也明显地存在于北京城,北大的“音乐研究会”仅仅是一个业余性的社团,1922年冬才改组为第一个全国正式招收学员的音乐机构——“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
此时,刘天华任北大音乐研究会琵琶导师兼事务员,教课之余,还得做许多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他满怀憧憬为国乐“正名”的雄心不免有了几分失落。此外,他擅长的二胡在“国乐”课程里根本没有开设,为了给二胡争得一席之地,在教琵琶的同时,也悄悄地教学生学习二胡。
在此期间,他还虚心地拜民间艺人为师学习三弦,并把三弦拉戏中的滑音技巧运用到二胡上来。改组后的“音乐传习所”对开展音乐活动明显有了重视,频繁举行音乐会,给刘天华及其弟子有了登台演奏的机会。刘天华在几次音乐会中不仅表演了琵琶和新学的三弦拉戏,而且还演奏了二胡,他每次演奏都令北大校长蔡元培赞赏不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病中吟》在他的高足徐炳麟的演奏下同样获得成功,其旋律在北大校园也不胫而走,并传遍了北京的几所兄弟学校。与此同时,北京大学成立管弦乐队,刘天华作为乐队唯一的小号手参加了首演。这让传习所内平时看不起国乐和刘天华的“洋教师”们大吃一惊,也见识了刘天华的中、西方音乐功底,重新对他和他推崇的国乐有了尊重,刘天华的处境和二胡的地位出现了转机。
1924年春,北大“音乐传习所”终于将刘天华的二胡列入了“国乐”的主要课程,开创了二胡进高校的历史,从此二胡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刘天华的教学与演奏得到了其它学校的认可,除在北大“音乐传习所”任教外,还经萧友梅介绍先后担任了北京女子大学音乐科、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的二胡、琵琶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