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发表浅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对话艺术

时间:2014-03-18 分类:历史

  摘要:课堂是语言的艺术,大学课堂的教学主要依赖语言这一传播媒介得以实现。但由于授课内容庞大繁杂与教学课时有限的巨大矛盾,传统的古代文学授课往往以讲授为主,不可能进行专门的或大量的讨论,(即使是这样,要完成学期计划有时也要赶进度或者让学生自学一些非重点的内容以给重要内容挤出更多的时间)这就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交流受限,师生之间基于课程的思维交流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传统的“满堂灌”方式使学生缺乏主动性而师生之间也缺少应有的和谐,对此,学生很无助,老师很无奈。为改变这种状态,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对话艺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把一些心得略作总结,以期交流,并祈批评。

  关键词:古代文学论文发表,论文发表期刊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话艺术

  本文所强调的“课中的教学对话”,主要是指在自由开放、活泼灵动的课堂气氛中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对教学文本的开放性进行的互动交流,重在授课过程中文学情景的营造和对作品的感知与阐发(感发联想),策略地利用交叉学科艺术如绘画、吟唱、方言、表演等艺术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开拓思维、培养创造理解能力,达到师生思想的互启,教学情感的一致。

  首先,如绘画艺术在作品理解中的使用。古代文学教学中,“上古神话”这一节内容由于其蕴含“诗性智慧”的独特文化特性,学习理解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为营造一种更亲近深入的理解情境,笔者在讲授《山海经·刑天与帝争神》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自己心中的刑天形象。这里并不着重强调专业的绘画技能,而重在“形”与“意”的把握。从“形”上必须紧扣神话文本中的要点:断首、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有的学生在描绘的过程中虽然把握了上述的诸要素,却没有体现出“操干戚以舞”所体现出来的“猛志固常在”的坚毅品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比较、启发以及相互点评,大家不仅对作品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对这种新的教学形态报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度也相应高。几分钟的时间,就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效果超过预期。又如在学习《登幽州台歌》后,要求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画的方法表现此歌的内容。与画刑天相比,画子昂困难了许多,因为诗歌本身没有任何涉及到具体环境和外在情态的句子,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完成,这样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性。结果,学生基本上能呈现那种登台望远的情景,但在具体的表现上,有的同学画出了城墙,配有大河,甚至有人画出了宋人的官帽,就有些背离了。笔者又结合陈子昂的《燕昭王》诗以启发,更深刻理解其中的历史感、渺小感、压抑感、孤独感,于是有同学设计构图人处中远景,以示人之微茫渺小,用远处丘陵乔木以示天地空阔,用乌云压境示压抑,用雁阵夕阳以示孤独。大家又竞相补充,不断完善,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达到一个小高潮。在教学中,笔者一直鼓励学生用思想作画,只求意到,不强求技术,这样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兴致,陆续出现了诸多关于神话、诗、词等作品意境的理解作品。

  其次,古代文学里的很多文学形式都和音乐相关,可以统称为音乐文学,比如诗词曲,包括小说里的韵文部分等。而不同的地域又有独特的音乐风格,这样就使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音乐手段介入成为可能。和绘画一样,音乐的吟唱,一样可以实现课堂对话的有效增值。音乐的吟唱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有据可循的唱,就是本来就有曲谱并流传下来,或者已经被改编为流行风并流传广远的。前者如姜夔《暗香》、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后者如《阳关三叠》、李煜《虞美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关雎》、据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改编的《月满西楼》、《越人歌》等。另一种是无据可循的,根据自己的理解率性而发的唱。在具体学习到这些内容时,适时的引入音乐,不论是示范、播放还是学生自己演唱,都会给学生在感官和情感上意想不到的惊喜,趣味性有了,学习的专注力、热情和主动性自然得到了提升,对作品的理解也就强化了,小环节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两种吟唱形式都能有效调动学生融入课堂的教学情境之中,相对而言,后一种更具有挑战性。和绘画一样,不必强求技术相关的基础,重点在于理解性的尝试。比如讲授“原始歌谣”部分,讲到南音之始的《候人歌》,笔者就拿出几分钟的时间和大家探讨,这简约而不简单的一句“候人兮猗”该如何唱好,或者怎样改编演唱更好,并给学生示范《渭城曲》的演唱和元代散曲对《渭城曲》的改编,对学生以启发。文学中的《关雎》《陌上桑》等诗,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着去吟唱,学生对此类教学环节感到新奇,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课堂的气氛很热烈。

  再则,课堂对话艺术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适时引入方言。古代文学具有很强的地域特性,而不同的地域总有独特的语言声调和语言表达习惯,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适度引入方言,更有利于课堂对话,提高授课效果。虽然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语言的发音及语言的表达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但语言的延续性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方言的使用,并不是苛求还原古人的语言和语调,而是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不同语言表达的差异和特点,体会其风味,从而进一步理解语言表达习惯和情感表现的内在关联。比如讲授《楚辞》后,笔者就要求来自荆州江陵的学生用楚语颂《离骚》;学习《诗经》,让河南的学生用河南梆子读《诗经·郑风》里的诗,让山西的学生用山西梆子读《诗经·魏风》里的诗,让陕西的学生吼《秦风》等等。笔者也尝试过让不同方言区的学生用他们本地区的语言唱诵《登幽州台歌》,大家可以通过现代方言的表现,直观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呈现出的文化气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进学生了对作品本身的理解。#p#分页标题#e#

  最后,改编表演也是一种课堂对话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立足于学习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改编成可操作的微剧本演出,这种改编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预先布置有备而来的。如在上完《楚辞》后,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微话剧《屈原》,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了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理解,又深入地了解了楚国的文化和政治,学习以点带面,由浅入深,学生的各种潜力得以广泛的发掘和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在讲授《诗经·伐檀》后,为加强学生对民歌中的劳动歌曲了解,采取全班分组分角色齐声朗读,如:一群人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另一群人唱“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然后是合诵“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样处理让学生更能进入到作品情境中,玄想其事,遥体其情,对作品的情感把握就会更透彻。诸如此类的安排可以有很多,顺时而为又不走偏锋,学生都对这类教学环节表示欢迎。

  课堂教学的对话交流,其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但任何形式只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的手段,使用必须合理,且须严格把控好节奏,切不能“喧宾夺主”,如果把文学课上成了娱乐课,则又过犹不及了!

  上文论及的课堂对话的几个方面,基本上都是从微观着眼,重在对作家作品的拓展式理解和深刻把握。对文学史的发展规律、文体研究等宏观性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问课式的对话交流,条件允许的还可以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有选择的让学生讲授、大家质疑的更高层次的交流对话。只要每一个古代文学的教育者对待课堂都认真负责,用心思虑,或对职业充满敬畏,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迁,我们的课堂都会富有无尽魅力!

获取专业指导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