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2-27 分类:行政
【摘要】“十一五”期间,泾川县水保工作按照“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动力,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沟道坝系建设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大大改善了区域经济和城镇区域人居环境,全县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关键词】行政职称论文范文,职称论文发表,水土保持,成效,经验,“十一五”,泾川县
1 基本情况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县共辖14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15个行政村,9.46万户,总人口34.89万人,县境内多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74天,年平均降雨量553毫米,其中60%集中在7、8、9三个月。海拔930-1462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于泾河及其支流汭、黑、洪、蒲等河流的长期切割,形成四条残原和四道川谷为主的地貌,境内山岭交错,梁峁起伏,有大小沟壑2480多条。多年平均径流总量6.938亿立方米,其中自产径流0.761亿立方米,径流模数5.47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河流年输沙量1.55亿吨,其中自产输沙量0.125亿吨。年侵蚀模数8275吨/平方公里,年流失土壤总量1150万吨,属极强度侵蚀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389.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8.6%,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
2 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县水保工作按照“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动力,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沟道坝系建设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大大改善了区域经济和城镇区域人居环境,全县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至目前,建成了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的田家沟水土保持生态风景区,实施了水保世行二期贷款、田家沟流域坝系工程、水保国债等大中型项目,完成水保综合治理面积225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1.1万亩, “梯田化”程度达到89.02%。营造水保防护林12.75万亩,落实人工种草5万亩,封育5万亩,新建各类淤地坝32座,累计完成水保综合治理面积1144.7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82.4%。
3 主要做法
3.1 科学制定规划,突出工作重点。
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精心研究制定了《泾川县水土保持区划》、《加快山区开发建设规划》、《泾川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泾川实现“梯田化”县规划》、《泾川县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和《泾川县坝系工程规划》。突出淤地坝建设、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城市水土保持四项重点,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农业等各种措施,宜封则封,宜治则治,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实行小开发、大保护,逐步实现由单纯的人工治理向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转变,由坡面治理向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转变,由生态治理型向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并举转变,由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转变,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3.2 明确工作思路,创新治理模式。
坚持治理与开发有机结合,针对不同流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初步探索出了四种符合泾川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开发模式:一是森林资源开发型。以发展人工林为重点,先后引进了2001速生杨、84k杨,建成了泾汭河以防风护岸为主绿色屏障,减少了洪水对滩涂的冲刷,加快植被恢复,大力营建乔、灌、草复合型的和针阔叶相混合的荒山荒沟多林种植被群落,引进栽植了银杏、落叶松等新品种,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探索了新途径。全县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81.3万亩,人均占有林地2.7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11.08多万立方米。二是果品产业开发型。按照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在蒋家沟、茜家沟等小流域内大力营造各类经济林,利用塬边地和山台地,新建加工型澳洲青苹基地5万亩、特色杂果基地3万亩。
以塬区苹果、川区梨、山台地杂果为重点,建成了4大果带,2008年,全县果品产量达到17.2万吨,实现产值2.4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560元。三是草畜产业开发型。坚持改土与种草相结合,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16.05万亩,以草促畜,草畜结合,共同发展。2009年全县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7.05万头、30.47万口和90.5万只,全县畜牧业总收入达到3.62亿元,农民人均畜牧纯收入580.6元。四是生态旅游开发型。
坚持把水保综合治理与旅游产业开发有机结合,对田家沟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和开发,修筑拦蓄工程294项,营造水保防护林2.1万亩,新建各类休闲娱乐场所12个,形成了以水土保持生态地理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生态旅游、文化展现、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风景区,实现了由生态治理向产业开发、由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转变。以世行项目、水保国债项目为载体,持续抓了吴家水泉沟的综合治理,为城市水保治理探索了新途径。#p#分页标题#e#
3.3 依托项目建设,加快治理步伐。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强水保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认真论证,多方争取,精心实施。近年来共论证储备各类水保综合治理项目9个,投资规模2.23亿元,其中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项目5个,完成投资8947.5万元。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二期世行贷款项目共完成治理面积14348公顷,新修梯田2660.13公顷,营造防护林7068公顷,人工种草2303.27公顷,配套建设骨干坝1座,淤地坝1座,水窖2101眼,新建苗圃150亩,完成投资6919.19万元,于2005年9月通过世行专家检查验收。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800万元,完成基本口粮田建设2万多亩,项目区群众人均基本口粮田增加0.63亩。水保国债项目共投入资金315.9万元,完成治理面积1728公顷。田家沟坝系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建成淤地坝34座。
蒋家沟坝系工程已经省发改委批复立项,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拉动内需增长的号召,论证新上了朱家涧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田家沟科技示范园项目,为全县的生态建设奠定了基础。
3.4 强化监督执法,保护治理成果。
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研究制定了《泾川县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暂行规定》、《泾川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泾川县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各乡(镇)、村组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村规民约,使水保预防监督迈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县上成立了水保监督站,并配备了副科级职务的站长和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执法人员,专抓水保执法工作。各乡(镇)也都设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共配备专兼职监察员317人,形成了健全的县、乡、村、组四级水保预防监督网络。坚持依法行政。
本着保护、监督、服务的原则,积极搞好平定高速、罗长公路、西平铁路、西长凤高速、石油勘探、750输电工程等重大项目的预防监督工作,既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又维护了该项目的形象。加强日常管护。对发生水毁、塌陷的梯条田,及时组织群众进行修复;对远山地及适于封禁的区域,落实封禁措施,发挥自我修复功能;统一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取土点,严禁乱挖坑、乱取土等现象,确保治理一片、巩固一片。
切实加大水保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毁坏水保设施的案件。近年来先后查处各类水保违法案件60多起,实施经济处罚10.8万元,恢复治理4.5万亩,有效巩固了治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