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2-09 分类:交通运输
摘要:本文以连盐铁路线中,赣榆、响水、滨海县、阜宁东及射阳五个站房概念方案设计为例,探索以地域文化为源头, 以“宜、巧、实”策略要素为指导,形成的城镇内中小型铁路客站创作思路。
关键词:铁路建设论文发表,职称论文范文,火车站,地域文化,意向,形体,功能
一、项目概述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中心,东濒黄海,南邻浙江、上海,西接安徽,北邻山东。省内沿海地区铁路建设滞后,阻碍了国家南北沿海运输通道。在此背景下,新建连云港至盐城铁路(简称连盐铁路)项目批复修建,该线路是规划沿海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正线长度236.611km(双线),相关线长度87.500km(单线)。线路开通后,将成为沟通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客货并重、以客为主的快速运输通道。
本次有赣榆、响水、滨海县、阜宁东及射阳五个站房设计,其建筑规模均控制为3000m2,最高聚集人数皆为700人,属中小型铁路客站。五站均布置8米净宽旅客地道一座,站台各有两座,尺寸皆为500m×10 m×1.25m。在站型选择中,赣榆站为线侧下式,其余四站均属线侧平式。
二、在新技术发展的支撑下,现代建筑以不同于传统构建的新方式,形成设计界的现代思潮,近些年如火如荼开展的城镇建设,亦受这股思潮的影响。人们如此渴望现代化、引领潮流的新建筑,以致涌现出对曾经拥有的一切,施以抛弃一切的冲动。眼前,各地千篇一律的建筑风貌,不得不令人反思,现代建筑是否意味着隔离、孤立,不与环境、历史对话。
具体到本文,火车站是否属于现代建筑的一种?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铁路本身即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我们如何能逃离时代,当其建造为一种仿古建筑呢?这样来说,缘何一座火车站在此地而非在彼地?如何使火车站如生长般契合环境?如何令使用者对火车站有归属感,换言之使火车站能归属于使用者?种种这类思考,将地域文化带入我们的目光中。在本次概念方案设计中,我们以“宜、巧、实”三个要素为指导,从把握地域文化特色入手,开展具体的设计工作。
1 宜——适宜的建筑意象
火车站,属交通建筑的一种类型,在城市空间中多居于高屋建瓴的地位。如此看来,此类建筑在方案阶段,应有一定的设计意向,以在一定程度上承载背后的社会、历史、民俗等多方面地域文化因素。
意向探寻
车站建筑作为城市建筑中的一份子,直接或间接受着周边建筑的影响(不论处于建设期或使用期)。而在本次设计中,通过分析原始地形图,发现五站房项目所在地距城镇集中发展区均有一定的直线距离,其距离范围为5KM~25KM不等(其中赣榆较近,其余四站较远);同时五站房现有用地均较为平整,其周边多为自然乡村。由此可见,项目受环境、城镇规划等方面影响较少。
另,地区属暖温带湿润季风区,气候四季变化分明,气候较为宜人。具体表现为:冬季寒冷、干燥,盛行高纬度大陆内部偏北风;夏季炎热多雨,盛行低纬度太平洋的偏南风。
车站位于地缘相近的五个县域境内,通过资料收集和对当地居民的访谈,我们归纳出各地的地域文化特色背景。
赣榆:赣榆地处江苏省北端,苏鲁交界之处,其与山东省日照等地相邻,民众交往密切,语言风俗相近,历史上受齐鲁文化影响深远,历史积淀厚重中有灵秀,形成以齐鲁文化为主体,兼收淮海、江南文化。
响水:相传因灌河奔流直下,经响水境内,有高差巨处响声浩大,名曰“响水”,县城境内亦有“灌河八景”之美传。
滨海:县境内海岸资源丰富,滩涂和盐滩面积颇丰,宋时即建有两淮和海州地区最大之盐场——天赐场。
阜宁:阜宁人文荟萃,人杰地灵,是上世纪40年代华中抗日根据地中心。县境内河网稠密,雨水充沛,形成一派美丽怡人的水乡风光。
射阳:相传因精卫填海而成陆,由后羿射日而得名。是珍禽丹顶鹤的故乡,90%丹顶鹤在射阳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
以上对于地域文化因素的归纳,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初始的建筑意向,并将成为下一步形体创作中的源泉。
2 巧——灵巧的建筑形体
对于中小型站房,建筑体量、投资等方面约束,多应以小巧的形体出现。本次从整体尺度控制方面,控制建筑长度约90m,宽度约21m,高度15m以内,既符合当下节约建设的精神,亦使形体处于合理范围内,不夸大、不夸张。
同时,车站建筑在远、中、近不同距离的动态观察行为,呼唤建筑形体的统一性和纯粹性。在本次设计中,采用文化主题依托、环境意向构建、母题韵律提取等方法,统一立面元素手法,避免形体“碎”,或破坏车站造型的整体性。
文化主题依托
在设计方案一中,考虑当地浓厚的历史积淀,为展现齐鲁选用舒展的两坡屋顶与平屋面流畅相接,形成主要的形体顶部形态,并通过浅灰色金属屋面材质和浅色仿石涂料等现代化材料的应用,令建筑承载当代的气息。同时,通过对整体体量、比例的控制,以及局部如出入口、檐口、出挑等重点部位的处理,在丰富造型需要的基础上,合理满足站房的功能要求。淡雅的建筑色调,通透的建筑立面,共同构成完整的建筑造型。#p#分页标题#e#
方案二中,当地因傍依灌河,河床陡深,潮汐差大,每逢潮起潮落,支流跌水轰鸣,数里皆闻水响。建筑体块的组织,以“水”字为意,形成大的形体连接关系。立面色调以浅灰、暖棕为主,结合通透的玻璃,形成窗明几亮的滨海建筑意向。立面细部主要采用两片墙为组形成的“立柱”,暗喻境内随处可见的水渠之形态,并借此强调“水”之主题。
环境意向构建
方案三中,构思出“纸折的帆船”停靠在海岸这一环境意向,与用地所处地理位置融合呼应。设计中,以中部候车厅为一体块,两边售票厅及出站厅为另一体块,二者穿插构成整体且舒展的建筑体型。建筑立面突出其横向线条,利用横向格栅及横向长条窗,使两个体块自然穿插融合。立面材质采用白色涂料为主,赋予建筑轻盈之感,更呼应了“船”的立意。
方案四的设计,应用严谨的对称式构图,追求中正、中和、和谐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整体体量匀称和谐,形体轴线感强烈。建筑多处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语言,宽大的挑檐为建筑增添了庄重宏伟的气氛。设计中把中国传统建筑语言以现代的形式加以表达,犹如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未来在这里相遇,形成古今呼应的新环境。
母题韵律提取
方案五,构思源于“海浪”这一地域文化主题。站房以优美舒展的曲线为轮廓,结合弧形母题元素,以进站口处弧形为主,两侧壁柱为辅,韵律组织形成整体立面。同时立面构件起结构支撑作用,其与屋顶形成海浪的整体,再加之清新洁净的建筑色调,使设计在体现建筑的秩序感之余,形成滨海城镇特有的建筑风貌。
3 实——实用的建筑功能
铁路客站建设的“五性”原则中,功能性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以流为主”,即重点是以人为本的功能布局,和以流线为主的交通组织。如何在这两方面体现地域性?在概念方案阶段,更多体现为满足使用习惯、符合经济现状这两方面。现以五站房之一为例,记录设计中的一些思考。
功能布局
所谓人性化的功能布局,需要考虑站房使用中的各主要群体。我们认为,在站房建筑中,主要包括旅客和工作人员两大使用群体。
从旅客使用角度而言,主要使用空间为候车、售票、出站厅和行包托取厅,其中以候车厅为主要使用空间(见图6)。在中小型站房中,多以单层整体集中式候车厅为主要候车空间,其跨度宜选用奇数跨,满足进站口处造型的需求;同时在大厅内,亦可形成两侧对称座椅、中部旅客通道的简洁候车空间。
另外,考虑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旅客对商业的有一定的使用需求,考虑在候车大厅内配套部分旅客服务类商业空间,多在候车厅角部布置,方便旅客停留。同时,由于中小型站房中部候车大厅跨度可控,现多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少了网架结构的灵活多变,外部造型和大厅内部装修构思均应提前考虑这点。此外的售票、出站和行包托取厅,层高5.4m,此类空间以功能性使用为主,满足必要的尺度后,现阶段并无必要大费周张。
从车站工作人员的角度而言,其主要使用空间为配套办公及设备用房。除少量适合布置首层的设备用房外,大量此类房间集中于二层的站房两侧。我们以一个中空的屋顶花园为核心,通过单廊将这些功能房间串接起来,这样功能房间可大量朝外向采光,同时屋顶花园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休息的好去处,在此可以看到室外明媚的蓝天白云,感受海风温润轻拂。
流线组织
项目初始,基于站场轨顶标高、场地标高及百年洪水位相互比对,进行站型选择,以有效利用地形,合理化旅客进出站流线。在本站中,选中线侧下式,避免站房大量填挖方,同时旅客从广场经站房至站台,将更加便捷。
本项目因站房与站台高差关系,基本站台楼扶梯置于站前平台范围内,旅客可由检票口出,经楼扶梯直接上至基本站台;另可经地道联系二站台。
三、结语
行文至此即将结束,而我们的设计工作,可谓万里长程第一步。铁路站房是一类复杂的公共建筑,除开铁路各相关专业配合时的各种调整,仅从建筑专业角度而言,我们现身处方案创作初始阶段,通过对提取适宜的建筑意向,创作灵巧的建筑形体,布置实用的建筑功能,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除此之外,后续还需综合体现在站房室内设计、细部构件设计、站前广场建设等多方面,方可谓构成完整统一的旅客车站设计,正所谓“路漫漫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述各设计方案并非最终实施方案,意在通过必要的记录,实现对创作过程的回顾。同时,本着对建筑创作热情、朴实心态,对创作工作进行探索,以期达到提醒和鞭策之目的,望为今后客站建筑方案创作带来积极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