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农业环境
摘要:近年来,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农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气象局应始终坚持将农业气象防灾服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积极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关键词:农村,气象,观测,服务
一、做好农业气象观测
农业气象观测是整个农业气象工作包括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研等的基础。做好气象工作是气象部门的宗旨,也是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农服务一直是气象服务的重点。取得具有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是搞好农业气象服务的前提,在某种程度上也极大地影响着气象为农服务的效果。农业气象观测包括对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物理要素(气象要素和有关的土壤要素)和生物要素的观测和记载。农业气象观测种类及观测项目,各地根据实际而有不同,目前全国尤其是北方各省市大都开展小麦(含早麦、晚麦)观测、土壤水分观测,现将这2项观测工作中容易出错而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
1、小麦观测
通过小麦观测,鉴定农业气象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可为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以及小麦生长的气候评价等提供依据,并为小麦高产、高效、优质提供服务。小麦观测项目有发育期观测、生长状况(生长高度、植株密度、长势、产量因素)测定、生长量(叶面积和植株干物重)测定、农业气象灾害观测、病虫害观测及其调查等。
小麦观测中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禾苗在麦田若发生分蘖,记住要观测记载发育期百分率。二是发育期观测一般隔日进行,但旬末必须巡视观测,即使与正常观测相同,也要按规范要求进行观测记载。三是当分蘖达到普遍期时,要增加1次密度观测,以便准确确定分蘖盛期。四是当第1次观测植株进入发育期的百分率≥10%,隔日第2次测得进入发育期的百分率≥80%。制作报表时,普遍期栏记第2次观测的日期;如果发育期要进行末期观测,也作为末期出现的日期记载。五是移栽(前3 d内)、拔节期,生长高度的测量是从土壤表面量至所测植株叶子伸直后的最高叶尖;乳熟期则是量至穗顶(不包括芒长)。六是在每一发育期的第1次观测中进行1次总株(茎)数的统计。七是农气灾害、病虫害观测中\"受害期\"的记录,应记载农气灾害、病虫害发生的开始、终止期。八是作物生长量测定取样的时间,在该发育普遍期的翌日上午,待露水或雨水蒸发后进行。若测定了叶面积与干物重,则记住要测密度:三叶、移栽、返青、本田分蘖、拔节,测1 m2株(茎)数;抽穗、乳熟、成熟期要同时测定1 m2有效茎与总茎数。九是地段作物进入拔节、抽穗普遍期后3 d内需进行大田调查。若出现低温阴雨、寒露风等灾害性天气,一旦达到规定指标,需进行灾情调查。十是灌浆速度测定的取样时间是开花后10 d开始,每隔5 d取样1次,直至成熟期再取1次。
2、土壤水分观测
土壤水分是植物耗水的主要直接来源,制约着土壤中养分的溶解、转移和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还影响着植物的生理活动,对土壤中气体的含量及运动、固体结构和物理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土壤水分观测项目主要有土壤水文物理特性(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凋萎湿度)测定、不同深度土壤的测定、地下水位深度测定、干土层厚度测定、降水渗透深度测定等。
土壤水分观测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作物播种或最后一个发育期与逢8的日期超过2 d,应加测土壤湿度;若还未到最后一个发育期即收获,收获与逢8的日期超过2 d,也应注意加测。二是在天气发生干旱时期,取土时勿忘测定干土层厚度。当干土层厚度≥3 cm时要进行记载。三是农气簿-2-1的\"发育期\"栏填写地段作物旬内所处发育普遍期,并用括号注明具体日期。旬内若未出现发育普遍期,则\"发育期\"栏空白不填。四是每年第1次测定土壤湿度时,要重新进行土盒称重,记于纪要栏。五是烘烤土样,要烘到相邻2次抽取样本的重量差均≤0.2 g为止,此2次烘烤结果都应记于农气簿中。六是取土后若当天有降水,在农气簿备注栏要注明日期及取土后至当天20:00前的降水量,以便使用资料时分析参考。七是降水量记录前后2次土湿测定日间的各日定时观测降水\"日合计\"≥0.1 mm的降水日期和降水量总和。作物观测地段无论播种和收获期是否都要测定土湿,第1次应填写第1次测定土湿日前10 d内的降水、灌溉日期与量。末次填写收获日至相邻的土湿测定日之间的降水、灌溉日期与量。八是地下水位深度若常年>2 m,则无须测定地下水位深度,但需在农业气象观测簿表的首次记录中填写为\"常年>2 m\"。
二、建立良好的部门联动机制
主动与相关部门、镇街农业技术人员及种植大户沟通,将实地调研作为日常性的工作来抓,并努力构建三级服务网络。由气象与农业技术专家、各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员,形成三级服务网络节点,由气象部门综合各方意见后,形成综合性的指导意见。同时,针对选取的特色农业产品,结合气象条件,通过1~2年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经验积累,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特色农业产品服务周年计划,以便于把握服务时间节点。#p#分页标题#e#
三、努力提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科学技术含量
第一,通过自身努力,拓展新的气象服务手段。关注目前各类新技术、新成果,并通过联系当地实际,实现科技成果的当地化应用。第二,要注意向上级业务部门、当地农业专家及种植大户请教。遇到难题,要及时借助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及当地农业专家和种植大户的配合协助,把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更好的开展下去。第三,在预报水平短时间内难以提高的现实情况下,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制作发布尤为重要。遇到突发灾害性天气,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等高科技手段的监控预报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地及周边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实时资料,掌握最新天气实况,密切监视天气演变,及时制作发布预警信息,提升气象服务质量。
四、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工作
针对具体作物物种开展气象灾害指标研究,提高指标确定性和针对性。加强病虫害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减少病虫害造成的危害和污染。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提高农业气象灾害产品的服务效率。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知识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天气预报是其重要的条件。通过先进技术、现代化监测手段分析大气变化,捕捉极端天气气候条件可能发生的前期征兆、预警气象灾害的发生。
五、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中央及地方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
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性工程项目,工程性防御投资巨大,非工程性防御研究周期长,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必须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进行长远规划重发区群众增强防御意识,了解灾害的成因及防御方法和措施效果,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增大灾害的损失,熟悉预警信号和应急处理办法,明确在灾害防御过程中应尽的职责,熟悉转移路线和方案。通过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和技能,充分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的建设效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所带来的损失。
六、总结
总之,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科学调整种植制度,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分析未来光、热、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积极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人为减轻气象灾害。并强化气象服务,提高预报准确率,健全气象灾害预防体系。
本文选自国家级农业期刊《中国农业气象》。《中国农业气象》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原农业气象研究所)主办的反映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研究进展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有关农林水产业与气象有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国内外有关专题研究动态综合评述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