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技术现状及措施分析

时间:2013-11-29 分类:建筑设计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它涉及面广,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建筑施工技术对建筑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介绍我国当前的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对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技术;技术管理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s an extremely complex integrated process, it is broa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quality of the m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echnology was discussed.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echnology management

一、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从施工企业角度来看,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是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按照合同约定的工期、质量等要求将工程项目交付业主使用,在实施过程当中项目部必须通过对内部生产要素和外部要素的综合管理来确保目标的实现。所有的管理成效都通过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结果即工程项目管理目标来体现。

其中综合管理中的项目技术管理贯穿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项目技术管理是从技术保证角度实现对工期、成本的有效控制;没有技术依托的施工组织过程不可想象。特别在施工条件困难、环境差、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工期紧的工程施工中,所选择的施工技术方案是否经过经济技术分析、是否进行优化等对其施工进度、工程成本控制更是起关键作用。良好的技术管理能促进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低劣的技术管理将使整个项目管理混乱,严重时引起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失控,最后导致工期、经济方面的损失。因此必须将项目技术管理与项目管理中的资金管理、合同管理等其他方面同等重视起来,相互配合协调,才可能实现优化的项目管理过程。

二、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

1.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1.1桩基技术。

我国地基基础中桩基工程已接近国际水平,已经形成多桩型系列,成桩施工技术得到了完善和发展。由于振动噪声污染、挤土效应等缺陷,混凝土预制桩使用量相对减少。灌注桩因可适用于任何地层土质,可入岩、可形成任一桩径、桩长,满足不同承载力要求,是目前发展最快,适用最广泛的桩基。为确保灌注桩的质量,必须解决好桩尖虚土和颈缩问题,目前正在推广和应用桩底、桩侧后注浆技术并与超声检测技术相结合。

1.2深基坑支护技术。

基坑是深基础施工中的关键技术,深基坑支护工程是挡土、支护、防水、降土、挖土、监测和信息化施工等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因此选择深基坑支护方案需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环境和安全方面的要求。

我国基坑支护技术相对年轻,其设计计算,施工、监测等都处在不断发展中。我国开发的基坑支护体系有两种:逆作拱墙和土钉墙。软土地区,深基坑多采用地下连续墙和排桩加混凝土内支撑;深层搅拌重力式支挡和搅拌桩与灌注桩组合型支挡应用于中浅基坑。

2.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2.1模板工程。

我国已开发的支模工艺,主要分为竖向模板、水平模板和全钢大模板。全钢大模板表面平整光洁,成型质量好,并且刚度大,能承受混凝土侧压力大。水平模板体系一直难以工具化,国内主要采用木胶合板模板和竹胶合板模板体系(欧美多采用铝木结合)。竖向模板经历了小钢模-钢框竹胶合板-全钢组合大模板,目前市场的主流体系除组合钢模板外,木胶合板模板使用量也比较大。

2.2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是工程结构最重要的材料,混凝土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中,已经从以强度为中心过渡到以耐久性为追求目标的高性能多功能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混凝土原材料、预拌混凝土和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等方面的发展。以水泥等为胶结料的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由于采用的原材料来源丰富,可以根据工程需要,设计和配制各种性能的混凝土;外加剂由单纯的减水剂发展到早强、抗冻、缓凝、抗渗、微膨胀、泵送等各种性能,极大地改善了混凝土的性能。由于分散拌制的混凝土强度离散大,质量难以保证,80年代初,我国开始发展预拌混凝土,并使用外加剂和掺和料,搅拌车运送,泵送入模,使混凝土工程质量有了可靠的保证。为防治碱集料反应,高性能混凝土确立以耐久性为主要目标,并重视体积稳定性和施工性能,配制高性能混凝土不仅减小了结构截面和建筑物自重,同时也提高了混凝土强度和性能。

2.3钢筋工程和钢结构工程

我国钢结构及劲性钢骨架结构的施工水平发展很快 , 已能独立承建一些超高层和大跨度空间结构 。 其中用量最大的钢结构形式为以钢管为杆件的球节点平板网架 , 多层变截面网架及网壳等,施工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4 建筑防水技术

运用防水材料达到防水效果的传统作业方式是沥青防水,现在通过科研专家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出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密封膏等高效弹性防水作业。防水施工在向冷作业方向发展,综合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新型防水材料的应用以水泥基渗透非结晶型防水材料为例,它是以高强度水泥为载体,经特有活性物质和微硅粉改性而成,以此为基础,我们已经开发了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渗透非结晶型防水涂料、混凝土外加剂、结构修补砂浆等多种产品。#p#分页标题#e#

目前在我国建筑施工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实践验证,水泥基渗透非晶防水材料渗透性强,防水性能持久,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自我修复功能,整体防水性强,能抵御化学物质的侵蚀,并对钢筋起保护作用;而且环保无毒,不产生危害气体,施工简单,对复杂混凝土基面适应性好。任何复杂环境尤其是水位经常波动、变化,以及经常受到机械震动的环境下,如溢洪道、水池、地铁隧道、地下室等结构,水泥基渗透型非结晶防水材料优越性能更加突出,解决了一般防水材料无法解决的难题。

三、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剖析和揭示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助于认识和推动建筑技术的进步,以最小的代价谋求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1、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

工业化是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方向,通过标准化、工厂化的成套技术改造建筑业的传统生产方式 , 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工业化是以科技为先导,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不断提高建筑标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管理。

2、高技术化发展趋势。

新技术革命成果向建筑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渗透,是技术运动的现代特征,是建筑技术高技术化发展的基本形式。这种渗透推动着建筑技术体系内涵与外延的迅速拓展,出现了结构精密化、功能多元化、布局集约化、驱动电力化、操作机械化、控制智能化、运转长寿化的高新技术化发展趋势。建材技术向高技术指标、构件化、多功能建筑材料方向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工业建筑的施工技术也随之向着高科技方向发展,利用更加先进的施工技术,使整个施工过程合理化、高效化是工业建筑施工的核心理念。

3、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生态化促使建材技术向着开发高质量、低消耗、长寿命、高性能、生产与废弃后的降解过程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建筑材料方向发展;要求建筑设计目标、设计过程以及建筑工程的未来运行,都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尽量选用低污染、耗能少的建筑材料与技术设备,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力求使建筑物与周围生态环境和谐一致。在这样的趋势中,建筑的灵活性将成为工业建筑施工技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使用高科技材料的同时也要有助于周围生态的和谐发展,另外在建筑使用价值结束后建筑的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要在建筑施工的考虑之中。建筑材料是建筑业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建筑材料的发展从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出发,综合利用工业废料,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与节约能源,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和相应的施工新技术。重视高性能外加剂,发展住宅用的化学建筑产品提高化学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

四、结语

针对我国建筑技术的现状,不断研发创新建筑行业施工技术,满足施工的多方面要求 ,与现代城市的结构和要求同步发展;努力开拓技术新领域,积极吸取国内外新的建技术和管理手段,为推动我国建筑技术做出新的贡献。工业建筑的施工技术的发展将向着高科技和统一化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维生.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概况[J].经济管理,2009(05)

【2】张莉莉 , 李伟 .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概况 [J]. 安徽建筑 ,2002

【3】贾荣强 . 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J]. 建筑施工与技术 ,2003

建筑设计论文发表http://www.uuqikan.com/jzsjlw/

获取指导 论文模板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