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建筑设计
摘要: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少数民族是满族与朝鲜族,蒙古族人数也很多。本文对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居的火炕进行比较分析,从其形态特征,以及住居文化进行阐述和比较,使读者对中国北方寒冷地区少数民族的采暖工具及居民与炕有关的日常生活有初步的认识。关键词: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住居、炕形式、炕文化
Abstract: The northeast China\'s most famous minority is with the Manchu, and Mongolian number is large. In this paper, the northeast China\'s minority houses fire resistance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from its shape characteristic, and expounds the respondent to culture and more, so that readers of China northern cold areas of minority heating tools and residents and the daily life of the Kang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northeast minority residence, kang form, culture
中图分类号: C91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炕的概述
1.炕的起源与发展
"炕"是我国北方民居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北方少数民族抵御地方气候的智慧结晶,同时反映出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火炕的考古资料最早出现在中国的东北地区,黑龙江友谊县魏晋时期的凤林古城二号房址发现有曲尺形火坑。吉林省通化市万发拨子遗址也发现了3座魏晋时期的火炕遗迹。而且有史书记载,早在辽、金时期作为满族前身的女真人就已经把火炕发展到了较为科学的程度。满族人入主中原后,把民居中传统的采暖方式"炕"带入了皇宫,满族人统治的三百余年,炕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普及开来,直到今天,在北方大多数农村都可以看到人们围绕炕而生活的场景。对于炕的起源,众说纷纭,这样也丰富了我们对炕学研究的理论,也丰富了我们对于炕学研究的方向和角度。
2.炕的种类
东北地区的冬季漫长而寒冷,一年当中有6-7个月的时间极为寒冷,所以东北地区的防寒问题在民居建筑以及生活方式中显得格外突出。在东北地区采暖的设备除土炕之外,还有很多种,例如:火盆,火地,火墙,火炉,火翁等等。
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火炕布局与形态也有着不同的方式。"顺山大炕",就是按房屋山墙走向盘的炕。"刀把子炕",多指一铺炕外面还附带一个贴墙的烟道,炕连着烟道,看起来就像菜刀形状。"万字炕",也叫圈炕、围炕、蔓枝炕等,这种炕就是南、西、北三面都是炕,而且炕是相连盘成的。据《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记载,连祭祖的神殿之西间也有这种炕。除此之外,还有"南炕"、"北炕"、"西炕"、"鸳鸯炕"、"棋盘炕"等。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民族中,炕的形式及其住居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异。近几年来,各国政府越发重视能源利用,作为起源于东亚的传统采暖方式--"炕"成为中日韩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下面就通过对我国北方三个主要使用炕的少数民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的分析,来具体阐述其间的区别。
3.炕的基本构造
不同地区的火炕形态各有不同,但是火炕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利用燃烧材料产生的热量,也就是烟气,对火炕炕面进行加热,然后通过烟道由烟囱将烟气排出。基本构造原理是:一个中空的用砖砌起的一个立方体。他的前面是灶门即是烧火的地方,从这里火的热
量进入火炕内,而它的后面是烟门,是用来排烟的。利用的原理简单说就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原理。就是这么个原理,使得灶坑里的热量源源不断的从火里进入到火炕里,这样不仅可以用来做饭而且还可以暖炕。
.
图1 火炕剖面
二、各个民族的炕
1.满族的炕
(1)满族的分布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最多,现有人口总数为495万,并有岫岩、新宾、清原、本溪、桓仁、宽甸六个自治县。此外,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满族长期生活在东北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的广阔地域。这里的地理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满族的民居特征,并逐渐形成北方少数民族特点鲜明的寝居习俗。
(2)满族炕的形式
关于满族炕的称谓,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或曰"万字炕"、"蔓字炕"、等。火炕是满族先人冬季赖以生存的重要设施。《三朝北盟会编》中即有:"女真……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至金人建都后,这种形式也未曾稍改,金代的宫殿建筑仍然局部地保持着女真民居的旧俗。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民间自不必说,即便宫廷亦相袭如旧,沈阳故宫清宁宫、北京紫禁城坤宁宫的弯子炕,都原汁原味地保存了满族建筑的本色。
满族老房子正房做三间的比较多,中间开门叫做风门,两边开窗叫做马窗,窗子糊纸,白纸糊在窗外,一般来看西边的为主要房间,三面火炕即是南炕,北炕,西炕,也称"圈炕"。并且要在烟筒上做烟筒脖子,这是家家普遍做的,用这个方法将烟道与火炕之连接处,安设烟筒脖子,每到晚间小孩的一个任务必须去关上烟筒板,这样用木板挡住火炕的余热不会跑掉,保持火炕在一夜中温度不会失掉。#p#分页标题#e#
(3)满族炕的文化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满族火炕清史有记载:"屋内,炕皆三面,南曰主,西曰客,北曰奴。" 所以在西上屋设的南、西、北三面炕中,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今天,黑龙江畔满族人依然保持着这样的习惯。
满族家庭生活以炕为中心,其饮食起居都与炕分不开,所以对炕也很讲究。在盖房子的时候,也是先盖西厢房后盖东厢房。传统上有"西炕为大"的习俗。西炕为至尊的位置。家人不许坐卧,不在西炕进食,不许客人坐卧,不置放一般人的照片、画像,更不允许乱放狗皮帽子、皮鞭子等杂物。满族人家居室的西墙为供奉家中"祖宗板"(祭祀神位)之处,因此,西炕也称为"佛爷炕",西墙上供奉的佛爷匣子是极为神圣的,一般人不能随便看。匣子里珍藏着本民族祖先、民族功臣及本氏族、民族尊崇的人物,还有宗谱,记载着家族历史的兴衰及祖先的功绩。所以炕上只摆设祭器供品。总之西炕是供奉祖先的圣地,不随便触动。
炕的装饰文化:一般满族的火炕上摆设着三大件是炕琴、炕桌、小箩筐。炕琴(炕柜),为上下两层,上层叠放被褥枕头等寝具卧具下层则装日常衣物也可装零食或水果),满族炕琴砖是清末时期满族人家镶在炕琴上的,用以装饰,也是给姑娘出嫁时的嫁妆物品。炕桌,就是炕上摆放的小桌子,一般放在炕的正中间,用以吃饭,写字等。小箩筐一般有两个,一个是装烟袋的,一个是装针线的,小箩筐放在桌子下面,当桌子收起时,一般放在炕琴下面一层。以上所述就是所谓火炕"三大件"。
2.朝鲜族的炕
(1)我国朝鲜族的历史
朝鲜族是我国邻邦朝鲜的主体民族。由于近代有不少朝鲜族迁居到我国东北地区,因此朝鲜族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民族之一。同时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仅一水之隔,两国各族之间经常互相交往、融合。早在历史上,我国东北民族的源流就和朝鲜民族的源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的朝鲜族有数百年的历史,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早在17世纪末,就有部分朝鲜族居民从朝鲜迁来。朝鲜族现有19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省,其余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内地一些城市。
(2)朝鲜族炕的形态
朝鲜族的火炕型制与汉族、满族的火炕不相同。朝鲜族的炕根据炕的布置方式可分为:满屋炕(又称大炕)、一面炕(条炕)、南北炕、拐子炕、台阶炕等多种形态。满屋炕既是除了草房、牛棚外所有的房间均设炕;一面炕和南北炕来自满族的万字炕,朝鲜族南北炕的一端用1m多宽的板铺相连,一面炕设在房间北侧,端部和南部用木板搭成"┎" 形,黑龙江省中部平原地区多采用这种做法,炕的高度700mm,炕的宽度大于2m;台阶炕是满屋炕和一面炕的结合型,除了房间北侧设有一面炕外,地面也砌了通烟的炕洞,借以增加屋内的散热面积。延边地区以及辽宁地区的炕面很低只有200~300mm,并且以满屋炕为主。
(3)朝鲜族的炕文化
朝鲜族的居室里都是坑,没有炕上地下之分。家具摆在炕上,锅灶搭在炕边。到朝鲜族人家做客,进屋就得脱鞋。每间正面开三四扇门,门同时也是窗户,所有以"朝鲜窗户--是门"的歇后语。屋内一般分为寝室、客室、厨房和仓房等,每间屋通常用木制拉门间隔,随时可打通,扩大房间面积。朝鲜族为什么要修那么大的炕呢?这可能与他们的劳作特点有关。"炕大屋子暖",他们常年在水田里劳作,早春寒冷,又容易受水侵袭得风湿病,所以劳动归来,需要有一个温暖的住所,加之朝鲜族的席居特性为其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满屋炕的使用。
3.蒙古族的炕
(1)蒙古族在我国的分布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现有人口480多万。其余多分布在中国东北、西北等地区,四川、云南等地也有少量的蒙古族居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 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 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 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2)蒙古族炕的形态
蒙古族的主要建筑形式为穹庐式房屋,既通常所称的蒙古包。在通常的用于移动的蒙古包内,所采用的采暖方式基本为火炉盘,只有在个别的固定式毡包才做火炕;蒙古族生活方式的独特性导致了蒙古民居中的采暖方式与满族、朝鲜族、汉族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大型的不用于移动的毡包内,如王府的毡包、喇嘛庙里的穹庐式,则普遍做火炕。蒙古族的住房中的火炕营造方法和基本构成元素上同汉族及其它民族有相仿之处,同样是由炕面、炕垄、炕洞、烟道、火炉盘、烟囱等构成,但在具体形态和汉等其他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别穹庐式房屋内的火炕基本为一半炕,既为正对屋门的半圆形炕,高度大约在200-300mm之间,与朝鲜族炕的高度类似。除此之外,还可按烧火的位置分类,可分为内在式、外在式和地下式。凡是有火炕的穹庐式房屋,都是固定的,周围砌成很厚的土墙,土墙之外做防水坡,火炕前端做一个烧炕的炉盘,四周做边框,此烧火门正对出入的蒙古包的正门,这样可以进风,这样可以使火炕好烧,烟筒自土墙边伸出。如焚火在包的外部,则紧贴土墙,揭开地面可以看到火炕的火洞,火洞做两圈烟火迂回窜通里,中心设方型火炉盘,这用于做饭用,并且此包焚火口与烟卤垂直相对,正门与炉口相对,大门之外做梯形台阶,这是出入包的总门。地下式是在民族在混合区内的另一种做火炕的方式,焚火口与烟卤相对,炕洞之火道也做盘式,从焚火口分两条水洞,弯曲到对面合二为一,从外部烟卤出烟,这样的蒙古包都是在外都挖入通道,几乎全包地下都挖开,用以通行烟道。#p#分页标题#e#
(3)蒙古族的炕文化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蒙古包内地上的铺设,因贫富而异。一般牧人多用牛羊皮或一层毛毡子铺垫;富户除铺设一二层毡子外,上面再罩花毯。蒙古族有尚西的习俗,因而在蒙古包内的西北面放置装有佛龛、佛像、祭品的佛匣子,北面放置床桌,西南面的哈那上挂牧人所用的马鞭和其他骑马工具。在牧人眼里,这些东西十分重要,绝不能放在东边。东边一般放置竖柜,东南面则放置炊具。室内一般有南北火炕或只有南炕和拐弯炕,置火盆或火炉于屋中取暖。
三、总结
综上所述,火炕是北方居民为适应当地冬季寒冷气候条件而发明创造的具有取暖功能的睡卧、饮食、活动设施,在长期发展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格局,以及时间的演化下,所产生的形态和其中所包含的住居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在一个长时期的演化过程中,各个民族的文化、生活习惯不断的交融,相互吸收借见,以至于炕的形态和住居文化也在这种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交集,本着以最利于本民族的发展为宗旨,逐渐的融合改进。
致谢:
在此特别感谢金俊峰教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金俊峰 中国朝鲜族民居 民族出版社 2007.12
2、金俊峰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居的火炕特点研究 温突国际杂志 Vol.2 No.1 2007
3、金俊峰 高句丽、渤海的历史以及2005年国际炕学会学术大会 2005.11
4、金俊峰,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族传统民居平面分类和特性,韩国忠北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5、张聪,戴俭 中国传统民居中"炕"形态的谱系研究 2005年国际炕学会学术大会 2005.11
6、戴俭 居住形态的文化研究 东南大学博士论文 1997.2
7、张驭寰 内蒙古穹庐式房屋的火炕 2004年国际炕学会学术大会 2004.8
8、张驭寰 黑龙江北部地区兄弟民族的火炕 2005年国际炕学会学术大会 2005.11
9、黄锡慧 满族火炕考辩[M]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4
10、李信昊,刘荣厚,张文基 东北地域农村朝鲜族民居实态调查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2005.2
11、朴玉顺 温突-朝鲜族民居的独特采暖方式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7
12.叶禾 少数民族民居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9
建筑设计论文发表http://www.uuqikan.com/jzsj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