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初探

时间:2013-11-29 分类:交通运输

摘要:结合周口市川汇产业集聚区现状,归纳总结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的影响因素,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用地,从而优化产业集聚区的经济结构,希望能对当前及今后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 用地布局 影响因素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y cluster district in the Zhoukou city, summarized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of land distribution factors, reasonable layou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of land,put forward to accelerat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thereby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economic structure, which could be contributed to the current and next countryside culture square construction.

Key word:Industry cluster district;The layout of the land;Influence factors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种形式的产业集聚区现象大量涌现,建立产业集聚区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理念迅速风靡全国各地。上海市在\"十一五\" 期间就已经建设了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北京市在2006年底也已认定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08年又认定了11个文化产业集聚区。在我国其他城市,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产业集聚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聚区都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不同集聚区的效益差别很大,有的集聚区企业争先恐后落户,有的集聚区很少有企业问津,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

1.产业集聚区概念界定

在国内外的文献中,关于集聚区的效益、集聚区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多。美国当代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家Krugman (1996)建立了一个动态多区域模型,来解释在空间结构均衡时动态力量趋于形成沿地形大概等距离分布的集聚点(城市)的现象。他通过区域跑道模型演绎了区域运行的几何结构,认为运输费用仅仅受环形周长的影响,制造业的同一布局总是处于均衡分布状态。地平面并不是稳定不变的,集中的区域环形分布会产生轻微紊乱的地平面,自发演化出一个或多个制造业群。Et本区域经济学家Matsushima与Matsumura(2003)在一个呈环形状的城市区域里,建立了混合市场的寡头厂商产品数量调整竞争与区位选择模型。该模型表明,空间竞争均衡的最终结果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私有性质厂商位于城市的一极,而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公有性质的厂商位于城市相反的一极。但Krugman、Matsushima与Matsumura的角度是区位,而不是产业集聚区的定位;研究的对象是企业,而不是集聚区。

综合各项研究及分析,我们认为产业集聚区是指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加工贸易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等在内的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它是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以产业的高密度集聚为内在规定性,通过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之间联系的加强,获得规模经济与分工经济利益,提高区域内企业与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产业集聚区是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有利于企业与产业的发展与集聚,又能够促进人口集中、第三产业发展与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动经济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现状概述

经过改革开放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河南省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重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加快\"两大跨越\"、实现中原崛起的新阶段。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河南省人民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即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着力破解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河南产业集聚园区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在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工艺陶瓷、冶金、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煤炭、汽车配件等许多行业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如漯河食品加工产业、长垣起重机械产业等,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2008年12月,河南对全省312个产业集聚区进行了规范整合,初步确认了175个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2010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31亿元,总量占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成以上,2011年初确定的投资倍增计划超额完成。累计引进项目3230个,到位省外资金1854.9亿元,占河南省总量的七成以上。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2010年完成投资1071.2亿元,路网框架全面铺开,水电气暖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配套能力明显提升。集聚区就业承载能力大幅提高,2010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已达154.5万人,占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三成以上。

3.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影响因素

3.1上位规划

上位规划是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时首要考虑的限制因素,它是产业集聚区未来发展的蓝图,在对产业集聚区进行用地布局时一定要高瞻远瞩,做好与上位规划之间的充分衔接,结合产业集聚区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交通区位、环境容量等多方面因素,将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通盘考虑。要做到土地未动,规划先行,优先保障产业集聚区的合理用地需求,避免与上位规划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同时更加有利于产业集聚区内各项专业规划的顺利进行。#p#分页标题#e#

3.2主导产业选择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在当地经济体系中占有较大份额,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主导产业类型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产业集聚区的用地布局,要处理好园区内产业功能与居住服务功能的关系。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方面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一类工业,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等,可考虑与居住、公共设施等相邻布置;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或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二、三类工业亦应考虑相对较远的与居住和公共设施间隔布置,同时还应考虑之间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防护带,有效降低工业生产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干扰。

3.3村庄改造

产业集聚区用地一般位于城郊或者城乡结合部,随着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得区域中的一些村庄在不远的将来,将会与工业区连成一体,同时其现状用地也会给集聚区的空间拓展带来障碍,形成新的\"城中村\"。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将使得这些村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了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在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时应考虑在适当的位置建设村民安置用房,使得失地村民可以通过在产业集聚区内的工业企业打工或从事服务性的第三产业获得生活来源。因此,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应合理进行村民的社区化安置,使得产业集聚区的用地布局更加合理有效。

3.4道路交通系统

交通优势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决定这一个地区的升值空间。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改善沿线投资环境,吸引外资,良好的交通优势有助于产业集聚区的相关产品更加便捷快速的运输,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提高产品的周期回报率。因此,在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时,一般应考虑将产业集聚区选址于城乡结合部、交通优势明显的区域,邻近高速公路出入口、靠近铁路站场或港口码头等交通枢纽,同时,将为集聚区内工业企业服务的物流配载用地和仓储用地布置于对外交通出入口处,便于产业集聚区工业产品的堆放及周转运输。

3.5用地评定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就是以城市建设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评价。从自然条件出发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主要是在调查研究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对用地在工程技术与经济性方面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性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提供依据。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应以用地评定结果为科学指导,将用地评定中的一类、二类、三类用地与集聚区内布置的产业类型、用地性质进行充分结合,提高产业集聚区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率。

4.周口市川汇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规划

4.1现状概况

川汇产业集聚区位于周口市城区东北部城乡结合部,川汇区城北办事处境内,北靠周商高速,东邻大广高速,南接沙颍河周口港和漯阜铁路周口站及宁洛高速,地势平坦、位置优越、环境优雅、交通便捷。川汇产业集聚区是中心城区工业布局的四大功能分区之一,规划用地面积6.5平方公里。

4.2存在问题 图1:用地现状图

通过对川汇产业集聚区现状资料的调研分析得出,产业集聚区用地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4.2.1现状村庄改造难度较大

片区内村庄住宅用地相对较多,村庄分布较散,村庄占地面积较大,村庄居住人口较多,集中改造难度相对较大。如图1所示。

4.2.2现状道路系统不甚完善

片区内现状主干路少,支路多为自发形成,尚未形成完善的道路网络,现状交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片区的发展。

4.2.3不同种类工业用地混杂

由于投资者在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随意性较大,从而导致集聚区内不同种类工业用地混杂,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

4.2.4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由于片区起步较晚,片区内尚未形成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为工业、居民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

4.3规划布局

4.3.1布局结构 图2:功能结构分析图

规划形成\"一轴、两心、两区\"的布局结构形式。如图2所示。

一轴:一条发展轴线即西北路发展轴线。

以西北路为川汇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轴线,将两个功能分区有机联系在一起,自西向东串联产业集聚区,既是连接西部工业区和东部居住区的一条重要交通干道,同时也是产业集聚区今后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两心:两个服务中心,即西部工业区配套服务中心和东部居住区配套服务中心。

按照1公里的服务半径,规划在大庆路与西北路交叉口东北部形成工业区配套服务中心,在该服务中心内集中设置生产性服务设施、职工集宿区、小游园等用地。

在五号路以东和东环路以西、北四路两侧区域形成居住区配套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主要由服务于居住区的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用地组成。

两区:两大功能分区即西部工业区和东部生活区。

在八一路和中原路之间形成产业集聚区的西部工业区,以一、二类工业用地为主,生产性配套设施用地为辅。规划依托现状工业形成集高技术产业、轻工业、机械制造业、产业孵化园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区。#p#分页标题#e#

在中原路和东环路之间形成产业集聚区的东部生活区,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生活性配套设施用地为辅。规划依托村庄改造和新型社区建设,形成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居住区。

4.3.2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是产业集聚区内的主要用地之一,川汇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中居住用地的布置与周口市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集中布置在中原路以东、东环路以西的区域,包括村庄安置用地和商品房开发用地两部分。

根据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进度,对集聚区内的现状村庄进行旧村改造,科学制订旧村改造工作的分期推进方案,保障改造工作有计划、分步骤、稳妥有序的开展,提高村庄改建工作的可操作性,逐步把中原路以西位于工业区内的村庄搬迁至此进行集中安置,最终形成配套完善、设施齐全的城市居住社区。如图3所示。

(2)公共设施用地

考虑到本次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同时承载生活和生产两大功能的特殊性,因此对于其公共设施规划应根据服务人群的不同采取两种配套服务策略,一种是生活性公共服务设施,一种是生产性公共服务设施。

其中,川汇产业集聚区将服务于居民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于东环路以西,与居住用地相邻布置,便于居民日常生活使用。生产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功能为工业展览、科研开发、工业办公、职工培训等,因此,规划将服务于产业集聚区内的各工业企业及其职工的生产性公共服务设施布置于大庆路与西北路交叉口东北,方便企业及其职工日常使用。如图4所示。

图3:居住用地规划图 图4:公共设施规划图

(3)工业仓储用地

工业用地占据产业集聚区总用地的56.27%,川汇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中工业用地的布置与周口市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规划工业用地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向北、向东发展,最终形成4个产业园,分别是高技术产业园、轻工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和产业孵化园。

其中,高技术产业园内布局一类工业项目,因其对周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基本无干扰和污染,因此将该园区与居住用地相邻布置,位于师范路与中原路之间的区域,二类工业布置于一类工业西侧,师范路以西、北二路以南的区域。为尽可能降低工业区对居住生活区产生的日常影响,在中原路西侧设置50宽的防护绿化带进行有效隔离。如图5所示。

(4)道路交通用地

规划在现有路网的基础上结合总体规划路网形成便捷高效的方格网状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划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级,其中,主干路是片区内的主要交通联系道路,呈\"三横四纵\"的布局形式,逐步构建快速、便捷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如图6所示。

考虑到产业集聚区开发、项目引进的不确定性,采用弹性路网规划,开发初期可先建设主干路网,构架产业集聚区道路系统的主骨架,后期伴随项目的引进,开发的同时可依次再进行次干路、支路的修建,这样产业集聚区内的各大中小企业可根据本企业不同的规模进行用地布局选择,满足产业集聚区开发用地布局的多样性需求。

图5:产业布局规划图 图6:道路交通规划图

5.结语

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明确提出要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这一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将会极大的促进川汇产业集聚区的经济发展,要切实做好产业集聚区的用地布局,使其真正融入周口市的整体发展之中,使整个产业集聚区步入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毅,关于现代化产业集聚区成功发展的几点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6);66-68。

2、王亚培,浅议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用地布局方法【J】。《安徽建筑》,2010(6);42-44。

3、于慧芳,产业集聚区定位模型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40-44。

4、宋伟,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与产业选择【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5);97-101。

5、陈静、夏保林、麻永健,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探析【J】。《华中建筑》,2010(1);98-103。

6、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1、杨雯雯,女,1980年生,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研究生 。

2、夏鸣晓,男, 1981年生,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人。

3、孙明达,男, 1979年生,济南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城乡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山东沂水人。

获取专业指导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