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职称论文发表高墩施工技术应用

时间:2013-11-29 分类:交通运输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公路、铁路等国家基础建设工程也日渐成为社会媒体和大众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桥梁建设是国家基础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桥梁已经渐渐成为了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中的主体部分。而在桥梁的整个构造施工中,高墩施工是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也是桥梁结构的基础。本文就桥梁高墩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尤其是爬模技术进行分析和表述,以期提高我国桥梁高墩施工的技术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桥梁,高墩施工,关键技术

  桥梁是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跨越山谷、河流、海峡、湖泊或着其他障碍物的一种交通构筑物。它的组成主要包括基础、桥墩、桥跨、桥台以及桥梁防护构筑物等等。其中桥墩是整个桥梁工程建设施工的基础性部件,高墩的施工也被认为是整个桥梁施工中的基础。因此,加强桥梁高墩施工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是确保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而对高墩工程施工技术的充分了解和全面把握,则是搞好桥梁施工管理检查审核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本文就桥梁高墩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尤其是爬模技术进行分析和表述,以期提高我国桥梁高墩施工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进而促进和推动我国桥梁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一、桥梁高墩施工关键技术——爬模技术

  1、 爬模技术的工艺原理

  爬模技术主要是以空心桥墩中已经凝固的混凝土墩壁为承重的主体,以液压顶升油缸和内爬支脚架的上下爬架为爬升设备的主体,通过铰接下爬架和油缸活塞杆;上爬架与缸体;以及外套架与上爬架,使外套架能够同网架工作平台架起联接,进而支撑起整个的爬模结构。在技术运用当中,将缸体与油缸活塞杆中的一个固定住,另一个则做上升处理,其上下爬架也是相同的运作,使之达到外套架与上爬架以及内套架与下爬架之间的交替爬升,进而实现爬模结构的整体就位、爬升、校正等程序操作。

  2、 爬模的结构组成

  爬模技术的形式主要包括内爬外挂、液压爬升式爬模、分离模板以及整体双臂双吊钩塔吊等。其结构的组成主要包括:内外套架、网架主工作平台、内爬支脚机构、双悬臂双吊钩塔吊、液压顶升及控制系统、外挂L形支架、配电设备以及模板及支撑系统等。

  1)内外套架。内外套架是整个爬模结构中的顶升传力部分,是实现爬模上升的重要技术条件和保证。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保证爬模升降的平隐,技术人员通常会在内外套架之间架设导向轮。导向轮的轴承一般采用的是306轴承,以确保其滚动自如、调整方便。

  2)网架工作平台。网架工作平台是爬模设备的总工作平台,通常采用空间冈架式的结构。即在其上方安装中心塔吊,中间安装各样的配电设备和操纵控制设备,在下方安装顶升爬架,并在四周安装有L形的支架。

  3)内爬支脚机构。也可称为上下槌架,它是爬模设备的爬升设备。其运行原理就是通过上下爬架的交替上升动作,使爬摸升高。内爬支脚机构一般采用箱型的结构,以便保证其受力状态的良好。

  4)中心塔吊。中心塔吊通常采用双悬臂双吊钩的形式,联接于网架平台的中心处,并随着爬模整体的上升而上升。它的优点是配重减轻、上料方便、可旋转和双向上料,其工作效率较高。

  5)液压顶升机构。液压顶升机构是整个爬模体系的动力设备。通常采用双油缸并联、单泵或定量系统的模式。它的优点在于重量轻、体积小、起升平稳、结构紧凑、省时省力、施工方便、安全可靠等。液压顶升机构将整个的内爬腿和内外套架沿桥墩的内壁逐级爬下,并易于在墩底解体,使其实现提升作业。

  6)L形支架。L形支架拼拆方便,其结构多采用联接板和型钢杆件拼接的形式。它的上部多联接在网架平台的四周,而下部则与墩壁相联接。它能够增加爬模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并且能够作为后期墩身施工、表面整修、养护等工作时的脚手架。

  3、 爬模技术的施工要点

  1) 爬升工艺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技术施工人员通常采用双层模板进行爬模的施工。即首先将上一环节的模板灌注完成,放置一段时间,以使其灌注后的爬模结构自我凝固。之后再进行爬模的爬升操作,并拆下爬模机构的下部模板,对已凝固部分用钢筋进行固定,同时将拆卸下来的模板当做结构的上部模板进行灌注施工。这个施工过程通常是循环完成的,通过不断的爬升、灌注、凝固以及交替模板等施工操作,最终完成整个墩身的浇筑。

  2) 爬模组装

  爬模的组装就是将爬模结构中的各部分组件(即内外套架、网架主工作平台、内爬支脚机构、双悬臂双吊钩塔吊、液压顶升及控制系统、外挂L形支架、配电设备以及模板及支撑系统等),按照已经确定的顺序自下而上的进行安装。或者也可以在原地对其中的几个组件进行拼装,之后再借助其它的设备完成结构的二次组装。在实际的组装过程中,施工人员一定要严格注意和检查各部分组件之间连接的准确程度和紧密程度。同时,一定要确保各个组件安装顺序的正确,并用润滑油等相关设施对组件各连接部位进行防护,以避免出现各组件间由于空隙的原因造成的大量杂质灰尘的堆积,保证其组件连接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此外,施工人员也要加强对自我安全的防护工作,做好施工安全措施。#p#分页标题#e#

  3) 墩帽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当爬模网架的主工作平台的下平面高出桥墩墩顶的设计标高30cm时就要停止其爬升。同时,墩身在进行爬模灌筑施工时,其位置达到桥墩的空心段顶的标高时也要停止其浇灌操作,并在桥墩墩壁的恰当位置预埋连接螺栓。在对墩身内部进行施工时,要将网架平台与内爬升井架拆开,并吊运到墩底。为了确保爬模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也可以不拆开网架平台与内爬井架之间的联接,而是将外套架的一部分杆件嵌入到桥墩的墩帽里,并通过利用墩壁预埋螺栓和空心墩顶的端内井架结构支设实墩的底模,并利用爬模塔吊完成对墩帽以及墩顶实心段的施工。

  二、桥梁高墩施工的其他关键技术

  1、 混凝土工程技术

  混凝土的拌合和浇注是桥梁高墩施工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关键技术。施工人员在对混凝土进行拌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搅拌的程序,严格按照混凝土拌合的要求对其原材料按水泥、石子和砂的先后顺序进行上料拌合,避免出现新拌混凝土在斗底粘结的现象。同时,要严格按照配比数据进行混凝土原材料的计量,控制好搅拌的时间和力度,以确保新拌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和易性。在通常情况下,施工人员要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对混凝土进行浇筑,对于已经出现初凝现象的混凝土则必须对其进行二次重新的拌合,以确保混凝土在进行浇筑时是呈现流动状态的。在实际的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一般将浇筑的高度保持在2m以下的范围,以避免出现混凝土的离析现象。如果设计施工的要求浇筑高度超过2m,则要对所浇筑的混凝土部位采取溜槽等相关措施后,方可进行下料浇筑。一般情况下,溜槽的水平倾角要控制在30°以内。此外,对建筑工程的浇筑一定要一边浇筑一边捣实的逐层进行,并注重对其浇筑厚度的控制。在对桥梁高墩进行浇筑时,一定要注意施工的技术顺序和要求,尤其是对柱子的混凝土浇筑。对于混凝土的振捣施工,施工人员要将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5cm,并运用插入式的振捣器对浇筑的混凝土进行垂直的振捣。在需要进行斜向振捣的工程中,要注意将振捣棒与混凝土的表曲之间保持45°的夹角,并均匀的排列振捣器的插点,以防止出现漏振。在振捣移动时,要将其间距控制在1.5倍的作用半径范围内,并且振捣器距模板的距离要小于其二分之一的有效作用半径。

  2、 钢筋工程技术

  桥梁高墩施工中的钢筋工程是整个桥梁施工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施工中所用到的钢筋的横截面多为圆形,有时也会有带有圆角的方形钢筋。其种类通常包括带肋钢筋、光圆钢筋以及扭转钢筋等。钢筋混凝土施工所用到的钢筋一般指的是其配筋所用的盘条状或者直条状的钢材,根据外形的不同通常划分为变形钢筋和光圆钢筋两种。由于钢筋是混凝土工程中最主要的拉应力承受部件,因此,在对钢筋工程进行施工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事前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编制出适合本桥梁高墩施工的具体施工方案和计划。通常情况下,在进行钢筋施工时,首先要调直其骨架,之后再根据其不同钢筋需求的大小和长度进行切断和除锈,最后才能进行钢筋的焊接或钢丝捆绑等施工操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一定要注意其施工的工序和流程规范。在对钢筋进行加工后,一定要在钢筋上进行编号,以便防止出现施工操作的混乱。在进行钢筋的焊接操作时,施工人员要注意错开墩柱主筋的焊接接头,以保证其接头钢筋的面积不超过总面积的25%。

  结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桥梁高墩的施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提升。在今后的桥梁建设发展中,施工单位和人员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积极的改进和创新桥梁高墩的施工技术,提高施工的技术水平和质量,从而更好的促进和推动我国桥梁事业的平稳、快速、高效、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波,苏焕全.临时工作索在桥梁高墩施工中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0(9)

  [2] 余天庆,朱宁,李娜,邱英.翻模技术在桥梁高墩施工中的应用[J].桥梁建设,2009(01)

  [3] 廖文华.宜万铁路渡口河特大桥128m高墩施工控制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9(08)

  [4] 徐秀丽,于兰珍,王曙光,刘伟庆,李升玉.高墩连续梁桥减震设计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05)

  [5] 王钧利,贺拴海. 钢筋混凝土高墩非线性稳定分析和模型试验[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6] 孙小葵,廖湘虹.爬模体系在南京长江第二大桥主塔施工中的应用[J].中南公路工程,2000(01)

  [7] 刘建武, 韩敦赞, 李非, 王兴达.重庆奉节至云阳高速公路桥涵设计[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09)

  [8] 叶征伟,项贻强.高墩连续刚构桥双悬臂状态等效风荷载的简化计算[J].中国公路学报,2011(04)

获取专业指导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