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交通运输
摘要: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步伐,市政道路建设有其不同于其他道路工程的特点,这是由于市政道路范围内有各种管线和地下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施工,城市交通现状又不允许施工周日过长,各种城市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和建设同步建设,这就大大增加了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经常出现一些特殊的质量问题,主要出现在路基与路面、排水系统和辅助性设施交叉施工的部位。我们就市政道路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和预防措施作如下分析。
关键词:市政道路,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步伐,市政道路建设有其不同于其他道路工程的特点,这是由于市政道路范围内有各种管线和地下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施工,城市交通现状又不允许施工周日过长,各种城市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和建设同步建设,这就大大增加了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经常出现一些特殊的质量问题,主要出现在路基与路面、排水系统和辅助性设施交叉施工的部位。我们就市政道路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和预防措施作如下分析。
一、 路基的压实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质量及其耐久性的基本条件。如果满足了基本条件,对路面结构使用的耐久性将起到根本性的保证作用。否则路面结构做的再好,也会出现早期破坏,路面不均匀沉陷,缩短维修周期,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和社会效益上的极坏影响。
影响填土压实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土的含水量、压实功及铺土厚度。
(一)含水量的影响
土的含水量对填土压实质量有很大影响。较干燥的土,由于土颗粒之间的摩阻力较大,填土不易被压实。只有当土具有适当的含水量,土颗粒之间的摩阻力由于水的润滑作用而减少,土才容易被压实。在压实机械和压实遍数相同的条件下,使填土压实获得最大密实度时的土的含水量,称为土的最有含水量。土料的最优含水量和相应的最大干密度可由击实实验确定。为了保证填土在压实过程中具有最优的含水量,水含水量偏高时,可采取翻松、晾晒、均匀掺入干土(或吸水性填料)等措施;如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预先洒水润湿、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能压实机械等措施。
(二)压实功的影响
填土压实后的密度与压实机械对填土所施加的功二者之间并不成正比关系,当土的含水量一定,在开始压实时,土的密度急骤增加,待到接近土的最大密度时,压实功虽然增加许多,而土的密度却没有明显变化。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在压实机械和铺土厚度一定的条件下,碾压一定遍数即可,过多增加压实遍数对提高土的密度作用不大。另外,对松土一开始就用重型碾压机械碾压,土层会出现强烈起伏现象,压实效果不好。应该先用轻碾压实,再用重碾辗压,会取得较好的压实效果。为使土层碾压变形充分,压实机械行驶速度不宜太快。
(三)铺土厚度
压实机械的压实作用,随土层的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在压实过程中,土的密实度也是表层大,而随深度加深逐渐减小。在压实过程中,土的密实度也是表层大,而随深度加深逐渐减少,超过一定深度后,虽经反复碾压,土的压实度仍与未压实前一样。各种压实机械的压实影响深度与土的性质、含水量有关。所以,填方每层铺土厚度应根据土质、压实的密度要求和压实机械性能确定。
二、沥青路面的渗水损坏是路面早期破坏现象之一,它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已成为城市道路主要的质量通病之一。
(一)路面水破坏的类型和机理
路面渗水破坏及其主要原因是路面有缺陷和排水不畅所致。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认定了三种较为普遍的渗水损坏现象,即松散、坑洞和唧浆。松散是指沥青面层混合料中的集料由于丧失相互间的粘结而逐渐酥软直至松垮的现象。在局部松散处,松散的集料颗粒逐渐流失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坑洞。松散和坑洞的成因是沥青/集料粘附性差导致的混合料水稳定性不足;在路面裂缝处,外界水可以不断地渗入并积存于基层顶面,此处的基层结合料与侵入的水融合成泥浆,在行车荷载的反复挤压下,泥浆从裂缝中被挤压而出,这种现象称为唧浆。基层的不耐冲刷和路面裂缝是唧浆的根本原因所在。沥青路面渗水损坏的机理是沥青路面在冻融循环和交通荷载的作用下,路面空隙中的水不断产生动水压力或真空负压抽吸的反复循环作用,通过水对沥青的置换作用,水分逐渐渗入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使沥青与集料间粘附性降低并导致集料间粘结力逐渐丧失,沥青膜从集料表面剥离,沥青混合料掉粒,松散,继而形成坑洞、唧浆。
(二)渗水的预防
通过以上路面渗水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防治水损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添加合适的抗剥落剂,加强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
2.加强基层的水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
2.1控制粒料中的细料含量和塑性指数。避免选用塑性指数大的土质,细土的塑性指数尽可能小,一般不应大于4,且混合料中的细土含量应加以控制。
2.2重视稳定粒料组成设计。集料的级配应严格依照施工技术规范中规定的级配范围确定。同时有意识地限制集料中小于0.075ram的颗粒含量(一般不超过7%)。对于二灰粒料的组成设计,还应确定其合适比例,按照有关的技术规范混合料中集料的比例应控制在80%-85%范围内,但在施工过程中,应销大于以上比例1%到2%。#p#分页标题#e#
2.3阻止水的侵入
首先要解决排水畅通,不能有积水。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水对路面路面的影响,增加盲沟或设置隔离层以防止地表水侵入结构层之间,在地下水位较高而填土高度不大的地段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阻止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进入土基上部或路面结构层内。此外,由于道路面层施工压实度标准96%,也就是预留了约4%的空隙率留待开放交通后的后继压实,再加上城市道路下官网密集,沥青面层有时不能得到充分的压实。因此,我国城市道路的沥青路面在建成通车时,其空隙率远远大于设计空隙率,一般大于8%而处于透水临界状态,因此,加强工程施工质量,尽可能减小空隙率,同时加强道路通车初期的排水措施,也可有效防止道路出现水损坏。
三、车辙是道路普遍存在的破坏形式之一,车辙达到一定深度时,辙槽内就会积水并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也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因此,一些国家以车辙的深度作为评定路用性能的一项指标。
(一)、.车辙类型及成因分析
1.流动型车辙
这是由混合料的侧向流动变形引起的剪切性车辙。一般发生在高温条件下,在车轮碾压的反复作用下,荷载产生的剪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即稳定度极限,使流动变形不断的累积而形成车辙,其表现为车轮作用部位下凹,车轮作用甚少的车道两侧反而向上隆起,弯道处还明显地向外推挤,车道线及停车线因此可能成为曲线。这种车辙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主要形式,同事具有车辙深度大,安全隐患大的特点。
2.磨耗性车辙
这是由于沥青面层在车胎的磨耗作用下形成的车辙。这种破坏在国内发生较小,一般仅发生在北方冰雪地区,因轮胎长时间使用防滑链所致。
3.结构性车辙
路面结构在交通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而形成,这种变形主要由于路基变形传递到面层。
4.压密性车辙
这是由于路面结构的二次压密或路基的整体剪切变形造成的。其典型表现为:沥青混合料轮迹带下凹,两侧没有隆起,路面横断面呈U型或V型。这种车辙是在国外很少发生却在我国常见的车辙形式,由于沥青混合料施工压实度不足,致使通车后第一个高温季节混合料继续压密而形成。这是一种非正常的车辙。
从影响车辙形成的原因来看,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包括:路面的结构形式和结构组合、材料的性能与组成以及施工质量;外因则包括:气候条件(如持续的高温)、交通条件(如重载、超载、渠化交通和慢速交通、频繁刹车启动等)、路线状况(如长距离爬坡、急弯路段)等。引起车辙的根本原因是内因,也是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即科学地进行路面结构设计和混合料设计,合理地组织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二)、车辙的预防
1.合理的结构和设计
1.1提高混合料的内摩擦角
增加粗集料用量,并选择形状接近立方体,表面纹理较深的品种。在选用细集料时,除考虑岩质坚硬外,还应充分考虑与沥青的粘附性,尽量采用破碎的人工砂,避免使用天然砂。合理地选择级配类型,通常密级配的沥青混合料较开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稳定,对于细集料的级配,限制砂的含量,尤其是细砂的用量,可以改善、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
1.2提高混合料的粘聚力。
沥青的粘度对沥青混合料的影响非常大,采用针入度小、粘度大的沥青可以显著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
1.3根据前面对沥青个面层的力学分析,在设计沥青路面时,可考虑在中、上面层都使用SBS改性沥青,在下面层采用较低标号的重交通沥青,以提高沥青混合料使用寿命。
1.4采用合理的指标进行质量过程控制应正确理解动稳定度指标,对抗车辙能力进行控制。
2加强施工过程控制
2.1严格控制沥青用量
缩小沥青用量允许误差的范围,将规范规定的允许误差±0.3%尽量缩小,并在施工过程中全程控制。
2.2加强面层间、面层与基层间的连接
调整施工工序,尽量是沥青混凝土面层连续摊铺,减少污染。若各面层不能连续施工,应在层间喷撒改性乳化沥青作粘层油,起沥青含量控制在60%左右。在摊铺面层前必须清除水泥稳定类基层在养生期结束后就应开放交通,在摊铺面层前必须清除表面浮浆松散粒料,并用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处理封层。
2.3合理提高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适当减少空隙率。
2.4防止沥青混合料出现离析现象
一个路面施工单位各层所采用的粒集料最好来自一个石料厂,以保证集料产品特性的一致。拌合楼向运料车放料时应避免向车箱一处集中堆料,汽车应前后移动,向车箱内分3处放料,减少粗集料的离析现象。严格控制摊铺速度,做到缓慢、均匀、不间断地摊铺,且不能频繁收起料斗的侧挡板陇料。中、下面层应采用双机联铺。
结束语:
市政道路质量病害很普遍,如何做到有效的防治,必须通过可靠的现场勘查、规范的图纸设计和科学的施工管理方法,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是保证,严格按图施工,严格监理是提高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道路施工中,抓好每一个施工环节方法得当,处置及时,是保证道路质量的前提。#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