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交通运输
摘要:通过对东北某条高速公路路基设计实例,根据工程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结合东北地区的气候,水文特点,阐述了一些高填方路堤,深挖方路堑及特殊路基的处理措施,从而保证高速公路路基设计的安全,舒适,合理性。
关键词:道路施工论文发表,期刊杂志投稿,路基设计,高填方路堤,深挖方路堑,特殊路基
1 项目概况
1.1地理位置
集双高速通化至梅河口段是《国家高速公路规划》中第1条纵线鹤岗至大连线集安至双辽联络线的一段,同时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和《吉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重要横线的组成部分。本项目的建成,不仅直接起到实现地市通高速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东北区域骨架公路网和吉林省高速公路网主框架的形成,对于完善和优化区域路网布局结构,改善行车条件,适应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等,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通向丹东口岸,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提升国防战备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大通道。
1.2路线
本项目路线起点位于通化县马当村,设互通与鹤岗至大连高速公路相接。所经地区为山岭重丘区,沿线地形地势起伏较大,沟壑纵横,道路众多,全线呈东南-西北走向,终点湾龙互通,路线全长97.829公里。
1.3地形地貌
本项目路线位于吉林省南部半山区,属长白山脉,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起伏变化相对较大。按地形、地貌形态沿线可划分为低山、丘陵状台地、山前倾斜台地、山间谷地、河谷一级阶地漫滩5个地质单元,区域稳定性较好,地层岩性主要以砂岩、片麻岩、角闪岩、花岗岩以及第四系河床堆积物为主。
2 路基设计
2.1路基设计原则
路基工程设计在\"安全、环保、舒适、和谐\"新理念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经济、造型美观、顺应自然、与环境景观相协调的设计思想,具体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依据沿线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土石分类、岩石风化程度、边坡高度及填挖平衡等确定边坡形式,坡率及相应的防护排水方案。确定路基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安全耐久、经济适用、自然和谐\"。
2.2高填方路基
高填方路基指边坡高度H≥20的路堤段落,本项目高填方路基主要出现在山间沟谷地段。沿线土层主要为亚粘土、碎石土、卵砾石层及风化岩层,地质条件较好。
全线高填路基主要表现为:一般高填路基、陡坡高填路基。设计中针对高填路基地基状况,清表后对基底进行强夯处理,对于地表横坡陡于1:5路段,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对于地表横坡陡于1:2.5的陡坡高填路堤,除采用挖台阶处理外,坡脚需设置护脚墙,增强路堤稳定性。
为提高高路堤的压实度,在常规压实的基础上,高填路基填土每5m进行全断面强夯一次,从增加路基整体性、减少路基不均匀沉降、防止路面结构开裂等因素出发,每次强夯后铺设一层双向钢塑土工格栅,路床顶面以下30cm位置铺设一层双向土工格栅。从施工中充分减少工后沉降角度考虑,高填路基压实度控制要求上、下路堤的压实度均应控制在95%以上。
2.3深路堑路基
深路堑路段,加强了地质勘察,根据区域水文、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必要的原位测试,为设计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同时根据边坡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力学分析,验算边坡稳定性,确定合适的边坡坡率,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采用相应的防护型式。
边坡坡率按照1:1.0、1:1.5设置,每6m设一平台,平台宽度2m,设置平台截水沟。边坡防护治理方案:第1级边坡采用光面爆破施工工艺,边坡裸露(或采用SNS主动防护网),以上采用SNS主动防护网,最上一级边坡采用植草灌防护。边坡自上而下逐级开挖、逐级防护,做好施工期间的排水工作。
对深路堑边坡设计采用施工监测、信息化动态设计方法,加强边坡变形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对边坡不稳定的范围、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地下水、爆破振动等取得定量数据,供设计分析。要求深路堑施工时边开挖边防护,并根据实际地质情况确定边坡坡率及排水防护措施。应掌握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施工情况和变形、应力监测的反馈信息。如发现与设计不符的情况,应向有关方面及时提出,对原设计进行校核、修改和补充。监测周期为边坡开挖至公路建成营运不少于一年。
2.4特殊路基设计
根据工程地质报告及沿线勘察本路段地质条件较好,对工程建设较有利,无重大不良地质病害。仅存在局部路段崩塌、软土、涎流冰、风吹雪等需要特殊处理段落。
2.4.1土地基处理
对于浅层软土,设计采用换填山皮石方式处理。
对于厚层软土,设计采用碎石桩或堆载预压方案处理,原地面铺设60cm碎石垫层,垫层顶面及距垫层顶面30cm处设两层钢塑土工格栅。碎石桩平面按1.2m(桥头段落)或1.5m(一般路基段落)间距等边三角形布置,处理范围至坡脚外2m,碎石桩直径0.5m。粒料桩材料应采用未风化的干净砾石或轧制碎石而成,粒径20~40mm,应具有一定级配,含泥量≤5%。碎石桩碎石垫层在坡脚两侧应延至护坡道外侧,以便于排水。#p#分页标题#e#
2.4.2山坡崩塌
本项目K49+720~K49+770段,左侧山体岩体风化强烈,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上覆薄残坡积,目前山体坡面存在已开挖痕迹,下部堆积部分碎落石块,岩质属闪长岩,节理裂隙发育,边坡陡立,岩体破碎,易产生撒落和掉块,存在发生小型崩塌的条件。路线主要以通道桥形式通过该路段,采取清除表面碎石机松动岩体后,进行SNS 主动防护网防护,以防崩塌落石影响道路运营安全。
2.4.3涎流冰
本设计存在山坡涎流冰主要有2处,由于坡面渗水量很小,充分考虑到边坡的自然效果,本段采用设置挡冰墙的处理措施。边坡设置仰斜式排水孔,将路堑边坡裂隙水等引排至边坡平台截水沟及边沟内。
2.4.4风吹雪
本设计风吹雪病害主要集中在K9+754~K9+942段,该路段位于两山夹一沟狭窄区域,通风不畅,处于阴坡挖方边坡上部植被覆盖茂盛,调查过程发现沟内阴坡积雪较多。设计采用加宽挖方碎落台宽度至4m作为储雪平台,减少风积雪对公路的影响。
2.5路基边坡防护
2.5.1路堑边坡防护
路堤边坡分别植物护坡、叠拱植草护坡、浆砌片石护坡等防护形式。具体如下:
当填方边坡高度H≤4m时,边坡采用植草防护。
当填方边坡高度H>4m时,采用叠拱植草护坡,拱圈内植草灌,叠拱采用M10号水泥砂浆砌30号片石。
路线凹形竖曲线底部附近及超高路段内侧采用叠拱植草灌防护,叠拱防护自路肩开始设置,土路肩采用预制空心转铺砌,空心砖内植草。
2.5.2路堑边坡防护
对于土质挖方边坡,应选择草灌结合的植物防护。
对挖方边坡高度H≤6的砂土、碎石土、强~全风化岩边坡,采用植物防护;
对挖方边坡高度H>6m的砂土、碎石土、强~全风化岩边坡,如果挖方边坡稳定,采用喷混植生进行边坡防护;若边坡局部不稳定,易碎落可采用叠拱植草,拱内铺种植土,再进行植草灌防护绿化。
对欠稳定的挖方边坡,为了减少山体开挖及保护环境,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坡体支挡或加固工程和矮墙相结合的防护形式,为了路容的美观和避免坡脚的冲刷,墙体高度不宜过高,在坡脚处路面以上的高度控制在1.5m以下为宜。
对稳定的岩石边坡,应要求采用光面爆破法施工,可以自然裸露。
对破碎严重、易发生风化剥落和小范围滑落、崩塌的不稳定岩石边坡,可采用SNS主动防护网防护,以确保行车安全。
3 结语
结合本项目沿线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具体情况,设计力图将集双高速公路打造成\" 吉林南部地区,展示沿线风光、体现地域文化、宣传当地旅游、通边达海的经济、旅游通道\"总的指导思想。将环保理念贯彻于主体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将沿线景观视线及范围作为一个完整的景观体系,以生态绿化为背景、以视觉景观为主导,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链状景观体系。设计中体现和谐,公众满意,努力通过\"生态保护\"、\"自然恢复\"、\"人工恢复\"等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公路沿线植被,使公路完全融入到自然之中,充分尊重沿线居民的权利,尽量少拆迁、少占地,避免干扰居民正常的生活环境;努力降低构造物的生硬感和突兀感,营造和谐的公路环境。
参考文献:
[1] 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 公路设计手册——路基(第二版). 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