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论文发表中国新工业化浅论

时间:2013-11-29 分类:工业设计

  摘要:针对中国工业化面临的困扰,剖析我国工业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21世纪的中国要建设和实现新工业化战略,论证中国只有走新工业化道路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新工业化,发展条件,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工业化既面临重重困扰,又出现新的机遇与挑战形势下的现实诉求。首先是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低技术、低服务的粗放型工业化在我国资源、能源、人口、环境、资本等条件的制约下已经走入困境;其次是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传统的计划型工业化已经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再次,知识与信息革命的大潮席卷全球,推动科学技术的高端化、工业化的高级化,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新一轮工业化的基本动能。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更深地卷入全球市场化中去,走新工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      一、中国工业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与发达国家差距现实依然存在。我国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工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工业大而不强,最集中表现在工业增加值率太低。\"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体现在工业增加值上,尽管我国目前工业产品种类有500多种,但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占的比重不大,导致工业增加值不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01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只占工业产值的24.6%,发达国家为43%左右;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5%,发达国家平均为2.5%,美国为3.2%;软件产业产值我国只占世界比重的7%,而美国、欧盟则占到30%。

  (二)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工业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型。在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形成,人均资源占有率偏低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互作用,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的约束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为土地、水、能源、矿产等资源供应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加剧。2011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0.793吨标准煤,降低2.01%,但仍是发达国家的3至11倍;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9.5%,但消耗的煤炭、钢铁和水泥却占世界的32%、28%和52%;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量位居世界前列。

  (三)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任务繁重。工业生产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较低,众多传统产业急需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大量落后产能亟待淘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令世界瞩目,虽然在近几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同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但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产业整体水平相对落后、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低。主要表现在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多,高精尖产品依靠大量进口;技术开发能力不足,工艺现代化程度不高;技术来源对外依存度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企业体制和机制落后自主创新机制存在缺陷。

  二、中国新工业化的条件

  21世纪的中国,最终是要建设和实现新工业化。新工业化战略是中国21世纪的高级发展战略。虽然中国目前还未实现新工业化,但已经具备了建设新工业化的条件。

  (一)历史条件。历史上新旧文明断裂和交替的时期,往往正是原本较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后来居上的历史契机。中国应该充分认识工业文明的危机与新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率先开拓新工业文明。

  (二)世界环境。在世界范围兴起了新工业革命的浪潮,这个历史大背景已为中国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在这种形势下,谁(尤其是世界大国或地区)能自觉认识到工业文明的危机和新工业文明的必然到来并积极开拓它,谁就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并能在新工业革命中居于领先地位。

  (三)国内环境。中国自身也具备了开拓新工业化的条件。首先,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为开拓新工业化提供了必备的经济条件。其次,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开拓新工业化积累了必要的技术储备。再次,中国在新兴科技的许多领域居于世界前列,这为开拓新工业化提供了关键性的要素。

  三、中国新工业化的对策。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强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二是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调整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三是落实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修订完善工业结构调整目录,严格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条件,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二)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通过产业联盟等方式,加强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合作创新,推动形成企业创新的协作机制和有效持续的内在动力。要加强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园区在企业、人才和产学研用结合等方面的集聚创新能力,搭建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安全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在核心电子器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软件、转基因新品种、新药创制等领域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在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p#分页标题#e#

  (三)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一是搞好整体谋划,合理布局。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遇,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内相关产业的梯次转移。二是加快提高行业综合竞争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加快向产业研发、设计、标准、营销等价值链高端发展,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三是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加快重大技术装备研发。组织科技联合攻关,提高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元器件的国产化水平,鼓励用户购买和使用国产设备和产品,积极创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四)找准切入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是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加快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技术,将电子信息技术嵌入工业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二是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在工业行业中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进生产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三是企业和行业管理信息化。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业务流程管理等信息系统,强化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管理,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合理化。四是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信息化。推广供应链管理,加强产品市场营销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工业现代流通体系。此外还要注重发挥信息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村信息化,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的逐步融合。

  (五)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信息产业水平。信息产业是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新工业化的重点就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发展信息产业必须紧跟国家战略需求,立足自主创新,以突破瓶颈和满足重大应用为主要着力点,集中资源,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要推动产业集聚式发展,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引导产业整合。要统筹协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保障水平和应急能力。要继续深化电信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市场竞争格局,加强电信市场监管,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通信服务问题。

获取专业指导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