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体育教学兴趣的培养

时间:2013-11-29 分类:体育教育

【摘要】高质量的体育课对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和增强体质有极大的引导作用,上好一堂体育课除了教师的主导因素外,更主要的是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加强大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培养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主要就如何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兴趣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兴趣

引言

兴趣,作为个性心理的一个方面,在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兴趣是指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体育兴趣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次数)\",它能反映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和注意,与具体的体育活动等密切地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对体育活动倾注时间和精力;它也是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意向的表现,是学生体育活动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标志。

\"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建立在身体活动需要的基础上的,但它要以后天的体育实践活动为条件。好动的青年大学生的天性,当这种天性不断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满足和得到强化时,就会产生长时间的愉快情绪体验\"。学生从众多的活动中主动关注和参与体育活动,并试图从中获得愉快情绪的心理倾向,就是他们的体育兴趣。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措施,以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体育兴趣的作用

体育兴趣是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心理选择、趋向和准备的突出表现,它对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效果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兴趣对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具有定向的作用

体育兴趣往往指向特定的活动项目、内容、方法和手段,大学生的锻炼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喜好差异。

(2)体育兴趣对体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兴趣是求知行为的前提,也是求\"练\"行为的前提。对体育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将会优先注意和选择体育活动,以强烈的锻炼欲望、愉快的情绪体验、高昂的热情和忘我的投入参加到体育活动之中,力争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体育兴趣还可使大学生形成体育活动的行为爱好,养成锻炼的习惯,自觉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乐此不疲地进行身体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3)体育兴趣能对大学生的体育创造性活动产生积极效应

兴趣往往建立在对事物认识的基础上,并随着认识的加深而浓厚起来。由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对体育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的大学生常会带着疑问参加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会以特别的专注和极大的热情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各种问题,以及灵活、新颖和更加有效的方法、积极从事体育活动。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的因素分析

(1)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体育兴趣不符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体育兴趣严重不符。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文化程度以及与体育运动的关系来看,体育课应是除专业课以外最受欢迎的课程。但从学生的积极性、兴趣以及考试结果来看,并非如此。仔细观察不难看出,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相差较大。调查结果表明,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盲目把运动技术原封不动地搬到体育教学中来,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并统一教学要求与考核标准。而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步骤又是体育专业院校专项教学方法的浓缩,致使学生对体育课望而生畏,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2)落后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和兴趣

由于大学生把体育想象得比较完美,加之处在青春期,追求美感更为突出,尤其是女大学生喜欢一些塑造体形、紧跟时代潮流、活动量相对较小的运动项目上,但现实的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她们的简单要求,无形中挫伤了她们的积极性和运动欲望,最终影响其体育锻炼的热情。

(3)体育考试体制压抑了学生的兴趣

多年来,体育考试体制一直困扰着大学生,考试的形式、标准几十年没有改变,使大学生压力很大。有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对现行的考试制度、方式、内容、标准十分反感。考试的宗旨是检验学生体育能力、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动保健、医务监督的水准等综合素质的测定,不应单一追求速度如何,专项水平如何。现行的考试中,素质分占了很大比重,有些体质差的同学一上体育课就怕考不及格,产生自卑、轻视、厌倦、恐惧等消极心理,无形中销蚀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4)体育教师自身的因素

①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因素。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造成很多学生无法提起对体育的兴趣。

②体育教师期望方面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期望的确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低期望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期望和态度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期望的方式来调动学习的动力系统和塑造自己的行为。#p#分页标题#e#

③体育教师举止方面的因素。教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影响着课堂的各个方面。情感表达、态度、性格、意向、风度和气质,以及衣着仪表、教学用语等方面对课堂气氛的营造、学习气氛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其作用不可低估。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主,教师始终是学生的模仿者,如果体育教师动作优美,举止文雅.学生就会主动去模仿,从而对教师产生爱的感情,而从爱教师转向爱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④体育教师个性方面的因素。具备优良品质和个性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性教学,能够坦诚、公平地对待学生,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达到提高体育兴趣的目的。反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兴趣索然。

三、提高高校体育课教学兴趣的措施

高校大学生在个性特点,性别和体育水平都有较大差异,对学习体育动机形成的影响也不同,由于大学生在气质、性格、能力和体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待体育学习必然会表现出不同态度和兴趣。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并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实施与大学生个性特点、体育水平相协调的教学方案,才能启发大学生的自觉性,引导他们的体育兴趣。

(1)要提高教学内容和教法新颖性

新异事物可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新奇的刺激是引起兴趣的有效方法,不断创造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条的教学内容和呆板的教学方法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学生学得有趣,首先老师要教得有趣,因此,体育教学要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和体育基础。课上要考虑教材的纵横关系,新旧交叉和易难搭配.只要课中出现新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就会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和跃跃欲试,利用这种心理就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各种诱导手段,辅助练习,通过变换环境条件,改变练习难度和要求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遵照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不断创新,应从场地布置、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负荷安排等方面精心设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创造,力求有新意,这样新颖丰富的教材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好。

(2)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区别对待

教学任务、内容、组织教法与运动负荷,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安排,如果任务过重,教材内容过难,组织教法和运动负荷不切合学生实际,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可望而不可及,经过努力也达不到要求的自弃心理,这样不仅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而且还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任务与要求,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能够达到,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另外,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基础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教学总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差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

(3)要掌握好课堂节奏,调节课堂情绪

掌握好课堂节奏,是教师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课堂教学节奏过快,会造成\"满堂灌\"现象,容易使学生紧张疲劳,如果课堂教学节奏太慢,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精神松懈.即使是适宜的教学,如果节奏单一,没有新鲜感,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而降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节奏.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理想的教学节奏应该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和性别等实际,对课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运动负荷与密度,进行合理巧妙地安排和精心地搭配,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张有弛,变化有度,反复有序,使学生的听、想、练交错适度。如果教师掌握好了这种节奏,学生便会产生美好和谐的感受,课堂上便乐趣倍增,也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还应有应变的准备.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随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变化和反应,针对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课中的节奏.如运动负荷和密度不合适,则应及时调整.如果学生已掌握了动作要领而表现出漫不经心,则应随时加快节奏,以保证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应注意课堂的变化并随时做出调整。

(4)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

(5)逐步完善体育考试机制,促使学生关注体育课的本来价值

针对目前高校体育课考试重素质考核而导致大学生普遍害怕考不及格的现状,可以通过逐步改革考试方式、内容、标准,以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体育课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教师愿教,学生爱运动的良性循环,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大一新生而言,可以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所规定指标,重点考查学生基础运动项目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的达标上;对大二学生来说,主要侧重于学生体育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上,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终身体育运动的思想;对大三学生,则可以重点检查他们某一项运动特长的水平,为自我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p#分页标题#e#

(6)提高教师素质,加强体育教学艺术的修养

应该加强体育教师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工作作风、衣着仪表等各方面的培养。教师自身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行为端正,语言文雅,对学生指导要温和规范。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必须加强体育教学艺术的修养。体育教学艺术是一种教学技术或能力,体育教师如果有良好的体育教学艺术,就能够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学生愉快、主动地获得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四、总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才有机会去学习、去钻研、去奋斗、只有有了兴趣才会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与满足,所以要想了解体育锻炼对自身的重要性就要先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得意识牢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重点不仅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内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采取形式相对灵活的课内和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对学生锻炼兴趣的理论指导 ,真正培养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兴趣,建构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锻炼习惯的主渠道。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杨永辉.论体育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3).

[2]李明俊.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关键[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3]刘锦飞.提高大学生体育课兴趣的探讨[J].榆林学院学报,2006,16(3).

[4]刘玉海,于建志.浅谈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5]成军杰.体育课教学内容与体育兴趣[J].学校体育学,2006,(3)

获取指导 论文模板

最新文章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