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人文教育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学习并使用英语。然而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人学习英语时必然会接触并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因此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会影响到学习者本民族的语言与文化。有些人甚至认为学习英语与保护汉语语言文化之间存在冲突。那么中国人学习英语及英语国家的文化会破坏中国汉语语言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吗?中国应该制定何种英语学习管理策略和汉语语言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呢?针对这些疑问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是中国目前的英语和汉语学习现状以及政府对英语和汉语学习的管理策略;二是中国目前的英语学习现状与汉语语言文化保护与发展之间存在的所谓\"冲突\";三是解决这种 \"冲突\"的意义与方法。
关键词:英语学习、语言文化、 文化认同、多元文化认同、文化多样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学习并使用英语。英语学习在丰富中国汉语语言文化的同时也给中国汉语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挑战。
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记录、表达、传播乃至发展百科知识的工具。\" (①) 很显然\"百科知识\"包括民族文化:即一个特定民族或社会已取得的各种成就或已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法律道德和宗教信仰等。因此语言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可以说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的工具和形式。那么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会接触并学习该民族的文化,因此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也必然会影响到学习者本民族的语言与文化。
有报道显示:目前中国人在花很大精力学习英语,而他们的汉语水平却一般,很多人对汉语经典作品知之甚少,不能顺利阅读本民族最优秀的古典作品,甚至不能用汉语流畅地书写文章。
还有些年轻人热衷于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而忽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有人曾就中西方传统节日知晓率和认同度对北京和成都两个城市的200多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的知晓率和喜欢程度都低于对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和父(母)亲节的知晓率和喜欢程度。(②) 笔者2010年12月就贵州三所高校300名大学生对中外主要传统节日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如重阳节和七夕节的认知程度和喜欢程度也低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和父(母)亲节。
因此有些中国人开始质疑英语学习。质疑者认为政府教育部门过分强调了英语的学习与推广,常此下去势必影响中国汉语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影响汉语语言文化的纯洁度及其在国内外的地位;而支持者认为:学习英语、培养英语人才有益于国家与个人的长远发展,学习英语语言与文化会丰富汉语言与文化,这将有益于而不是有害于汉语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不难看出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英语学习是否已构成或将构成对中国汉语语言文化的挑战与威胁。
坦率地说,一种外族语言文化的引入与传播对本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挑战是客观存在的。\"当初美国境内早期印第安人的语言与文化,在面对强大的欧洲语言与文化尤其是英语语言文化的挑战、竞争和冲击下,至今虽零星存在于美国政府的一些所谓保护区内,但该语言与文化的保护与继承早已岌岌可危,更谈不上其语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③) 不过,一种外族语言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与本土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间的挑战和竞争关系并非总是消极有害的。同样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英语语言文化一直与其国内的多种外族语言文化并存,美国学校也在开设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课程,但英语语言文化至今仍在美国占据主流地位,而且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范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可见,一种外族语言文化的学习与传播并不必然对本土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消极有害的影响。当然美国英语语言文化的繁荣与美国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有关,但也与美国政府关于外语学习的管理措施有关,与美国政府语言文化保护措施有关。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解决英语学习与汉语语言文化保护的\"冲突\"问题,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一:中国目前的英语和汉语学习现状以及政府对英语和汉语学习的管理措施
中国目前的英语学习向下推行到了小学三年级,有些幼儿园也开设了英语课程;向上涉及到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教育,直到所有参加职称评审的社会工作人员。\"截至2006年年初,中国大中小学学习英语的人数加在一起超过了1亿人,其中在校大学生有2300多万人;总体上全国约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约占全国总人数的1/4\"(《人民日报》2006年03月27日 第十一版) 。
在汉语语言文化学习方面,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均设有汉语课程,但大学语文的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徐中玉指出,语文在大学多属于选修课,甚至被某些学校、专业拒之门外!大学语文课正面临 \"下岗\"危机。
从教育与学习效果来看,两种语言的教育效果都不理想,语言学习似乎以考试为目的而轻视语言的实际运用。
二:英语学习现状与汉语语言文化保护之间存在的所谓\"冲突\"
如上文所述,一种外族语言文化的引入与传播对本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挑战是客观存在的。#p#分页标题#e#
两者之间的 \"冲突\"之一是:英语学习必然要占用一定的时间、空间、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间接影响了了汉语语言文化的学习教育。因为这些从事英语学习的资源本来可以被用来进行汉语语言文化的学习、保护、继承、发展与传播。
冲突问题之二是:过多的英语学习还会使国人对汉语语言文化产生轻视与误解,使国人对汉语语言文化的认同度降低;实际上第二种冲突带来的问题已经在中国出现。如上文提到的两项调查:中国部分初中生和大学生对一些体现中国本土文化的传统节日的了解与喜爱已落于某些西方传统节日之后。
冲突问题之三是:外语学习与本土语言文化保护两者之间冲突将会给社会带来种族与民族矛盾。这种矛盾已在美国出现。\"美国有些小学根据法律规定为英语差的移民子女提供双语教育,结果引起当地其他学生家长反对。反对方认为,双语教育占用纳税人额外资金等资源,而且双语班有些课程采用移民国母语教学会引起民族主义,影响美国的主流语言文化等\" 。(③)
三:解决这些冲突的意义与方法
(一)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为汉语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强大的人与物质保障。
通俗而言,语言文化是以一定的人和空间的存在为基础的。如果国家与国民贫弱,导致亡国灭种,又何谈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呢?例如在17世纪,法国国力强大,在路易十四时代,法语成了一种高雅的语言。从17世纪末开始,法语超越拉丁语成为当时国际上的外交语言。17至19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以会说法语为荣。然而从18世纪开始,法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滑铁卢战争的失败的后果之一便是法语开始衰落。再以美国为例,20世纪两次在欧洲发生的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各国的国力,美国国力随之强大,于是英语逐渐取代了法语的地位,成为国际间的通行语言。因此中国人要致力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为汉语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与繁荣提供强大的人与物质保障。
(二)政府教育部门在汉语和英语教育上应施行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汉语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宏观上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树立汉语语言文化的核心地位,但又不压制歧视其它的语言文化。从根本上支持、鼓励并促进汉语语言文化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在微观上政府教育部门应制定出具体的在两种语言文化学习上支持与限制的措施,如规定科学的学习时间、学习目标、政府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具体数量等。国家应注意减少两种语言学习的重复性,同时对两种语言的教学与测试都应以语言的实际应用为最终目标,让语言学习者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掌握语言技能并创造尽可能多的语言文化产品。
(三)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中应融入汉语语言与文化内容,编写并使用既体现
汉语语言文化又体现英语语言文化的语言学习教材与学习资料。
首先,英语教师在使用英语语言文化的教材与学习资料时应积极、适当地融入汉语语言与文化内容,这样在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同时又能让其进一步学习中国的汉语语言文化知识,这必将有利于学生保护、继承并发展中国的汉语语言与文化。笔者及其他英语教学同事们的教学实践也已经证实在进行英语语言与文化教学时积极、适当地融入汉语语言与文化内容对教师的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英语语学习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目前英语教材选录的教学文章中涉及中国汉语语言与文化内容的文章数量很有限,选录的文章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外国的语言与文化。当然学习英语必然要学习与英语语言与文化有关的经典文章,但从汉语语言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角度来看,学习英语语言与文化的经典文章只能算\"单赢\";而使用既体现汉语语言文化又体现英语语言文化的双重语言文化学习教材与学习资料既有利于英语语教学与学习又有利于汉语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可算是\"双赢\"。
笔者曾对一些有影响的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内容的文章数量做了一下统计,发现教材选录的教学文章中涉及中国语言与文化内容的文章数量极其有限。被调查统计的教材主要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浙江大学主编的\"新编大学英语\"、翟象俊等主编的\"大学英语精读\"和李荫华等主编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统计显示:被调查的四套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材共选录文章240篇,其中涉及中国语言与文化内容的文章数量只有5篇,占2.08%。因此我们可以编写并使用既体现本土又体现外国的双重语言与文化的英语学习教材与学习资料。甚至可以尝试用英语编写纯粹体现汉语语言与文化的教材及学习资料。
(四)英语工作者应注意用英语保护并传承汉语语言文化。
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用英语保护并传承汉语语言文化;其他如翻译、使节、导游等英语工作者也应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注意这一点。
(五)树立宽容自信的多元文化认同理念,兼收并蓄,共存共荣,保护世界语言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开放、宽容的文明礼仪之邦。几千年来中国汉语语言文化兼收并蓄,蔚为壮观。唯其如此,汉语语言文化才得以生生不息,繁荣发展。客观而言,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语言与文化之间并无优劣高下之分,而是共同构成了整个人类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与文明。因此每一个民族都要努力保护并传承自己独特的语言与文化,但无需排斥其他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所有语言文化之间应该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当世界上只有一种语言文化时,这种语言文化离其自身的毁灭也就不远了。因此中国人应树立宽容自信的多元文化认同理念,在保护与传承汉语语言文化的同时注意兼收并蓄其他民族的优秀语言文化,做到多种语言文化共存共荣,保护世界语言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英语学习与汉语语言文化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并非是不可解决的,只要政府与民众树立正确的态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中国人一定能够保护、传承并发展好自己的汉语语言文化,同时又能兼收并蓄其他民族的优秀语言文化,实现世界多种语言文化的共存共荣。
[注释]
① 刘润清. 再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N]. 中华读书报, 2005-10-19.
② 李芳. 初中生究竟认同哪类节日[N]. 中国教育报, 2008-4-7.
③ 梁建峰. 美国教育〔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第 134,151页
[参考文献]
〔1〕田志凌. 母语与保卫战: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N〕.南方都市报, 2004. 11. 16.
〔2〕胡文仲. 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 外语教育与研究, 2001 (4).
〔3〕姚宝荣等编著.《中国社会与文化》〔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4〕李征. 专家:我国英语过热 大学语文沦为"鸡肋"〔N〕. http://www.Chinaedulm.com/
2005.08.12.
〔5〕Nabuyuki Honna.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and Japan\"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 外语教育与研究,200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