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职业教育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市政工程专业内涵建设首先应明确培养专业目标,进而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建立特色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完善校内校外实验实训设施,满足技能型、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市政工程专业;内涵建设;探索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建设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高水平的技能型、技术型实用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应对新的发展环境,我校做出了历史性的决策,果断地实现了中职向高职过渡,成功申办高职。
作为新升格的职业院校,我们要一手抓规模发展,一手抓内涵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目前,学院已完成新校区建设和教学设备扩充等硬件建设,实现了中职过渡高职的规模化发展,具备了高职办学的硬性条件。因此,对于市政工程专业而言,首要任务是深刻挖掘内涵,打造品牌专业。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在于专业建设,强化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制定与就业岗位一致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符合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模式、建立促进教师队伍成长的队伍建设模式、建立保障教学质量要求的管理模式、形成特色化的专业等内涵建设任务尤为迫切。
一、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高职人才应该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具备更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更强实践操作技能。因此,面对培养层次提升的专业,我们不能简单地在中职基础上提升培养目标,应建立专业培养目标调控机制,在培养过程中不间断跟踪,紧密联系专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深入用人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目前专业需求形势、就业岗位群、职业能力、专业技能,随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培养目标。
通过大量的企业走访与调研,我们与企业共同确定了市政专业的培养目标,即:面向市政施工企业,懂得道路施工、管道施工、桥梁施工,会进行现场管理,有一定发展空间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建立特色化专业课程体系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应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学院培养目标,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根据工作过程、技能结构形成过程,探索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体系。因此,为了凸显市政专业特色,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相应岗位的优秀技术工人及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和企业共同研讨构建适应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二)根据行业需求合理调整、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重组教学内容,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知识体系。
(三)建立突出实践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逐步模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界限,并使之融为一体。同时,分析在原有技能基础上还需突出哪些必备的实践技能,进而构建由课程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尽量将道路施工、道路勘测、桥梁施工、管道施工等市政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转移到施工现场或仿真的实训教室中进行,尽可能多地采用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与高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五)改革考试考核方式,逐步建立起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实行校内考核与社会考核相结合。结合就业所需资格证书进行课程内容调整,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施工员、预算员等岗位培训和二级建造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等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六)加强教材建设,目前我们选用的教材种类很多,不能完全适合我院学生的基础,我们计划组织教师编写本专业相关主干课程教材,满足教学要求。
(七)与特色专业建设相结合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最基本要素,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市政专业如何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根据高职特色,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今后最值得探索和实践的。
三、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建设至关重要,它是高职院校硬件水平的标志,更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教学场所。
市政工程施工要求顶岗人员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就目前市政行业而言,毕业生面向的岗位群主要是:工程CAD图绘制、工程预算、工程测量、工程施工、工程质量检测和工程材料试验等技术人员。这些岗位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是:具备基本的绘制CAD工程图、工程预算、工程测量、市政施工(操作)、工程质量检测、道路材料试验等方面技能。我们应以市政工程施工岗位实践能力要求为标准,结合专业技能和资格证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实训设施建设。以施工技能训练为重点,配备与市政工程施工使用相同的设备仪器,并不断加以完善。
目前我院能够完成力学、材料检测相关实验,结合市政专业项目教学要求,尚需增加道路、桥梁的相应检测项目,设计、建立符合工程实际的模拟实训场地,比如:道路桥梁实地放样场、道路结构场、桥梁实体砌筑场等实训场。我们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虚拟仿真道路、桥梁实验实训项目。#p#分页标题#e#
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内涵建设要件是\"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随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师队伍及能力结构都明显不能适应内涵建设的要求.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首先,要注重培养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院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兼顾长远发展,拟定长期的教师培养提高方案和专业教师技能考核制度,有计划有步骤的选派教师到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挂职锻炼,同时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依托校办企业、利用与企业联合办学、鼓励教师在学校和企业间有序流动,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授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专业教师队伍,逐步形成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其次,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专家、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和充实兼职教师人才库,在密切产学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稳健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使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与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相结合,形成新的师资队伍组织模式.实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质的突破。
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改革意识、实践能力与专业研究能力,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五、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目前,我们与企业的合作主要限于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教师实践等方面,有待于深入研讨学校和企业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依托教学指导委员会,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行订单培养,在教学、科研、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校企合作,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一是建立学校和企业\"互惠双赢\"的实习实训基地;二是按照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企业和毕业生信息资料库,为企业和学生提供平台,实行订单培养,学生毕业后进入合作企业就业。三是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四是开展应用型科研活动,以学校拥有的试验、检测、测量仪器和设备为基础,以本专业教师为技术人员,开展服务社会活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这也将是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的具体体现。
总之,专业内涵建设一项系统工程,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所在。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等只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专业理念、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等,这些都是内涵建设的内容。我们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崔岩,张碧,蒋平江,段东旭 高职特色专业建设途径探索,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
2、田和平,解读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
3、郁士宽,论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4、周劲松,高等职业院校精品专业内涵建设的着力点,专业建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