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英词义包涵的差异看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时间:2013-11-29 分类:文学

摘要: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文化的差异,这已经成为共识。但要切实了解文化,弄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还必须深入探析语义文化差异的渊源,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使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以言语为本,把文化像锚一样牢固地抛在语言的词汇、语法、比喻之中,不要远离偏离这个方向,切实推动语言学的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汉英词义 文化差异 东西文化

一.汉英词义的文化差异

英语"classroom", "reading room" 汉语是"课室"、"阅览室";"worker","teacher"是"工人","教师";"street lamp","street sweeper"为"路灯"、"清道夫"。那么"rest room"是不是"休息室"?"lover"是不是"爱人、妻子"?

答案是NO。大部分的英语复合词是可以望文生义;但一部分却不是这样,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另一回事,涵义不相同。

"rest room"是"厕所","lover"是"情人"。

中国人将厕所雅称为"舆洗室"、"洗手间"甚至"化妆室";英国人普遍的叫"toilet",马桶,是从古时候传下来的,没有我们那么雅俗;当然也有像我们称为"lavatory"(洗脸的地方),"bathroom"(洗澡房),或者叫W.C.(water closet)有冲水设备的地方,近代才称为更斯文的"rest room"。

像"厕所"这样的词,都是各个民族忌用的词汇,但由于各个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不相同,采用的委婉词(euphemisms)就不尽相同。

中国人过去将自己的妻子一般叫老婆、雅称为夫人或太太。解放初期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思想比较保守、僵化,认为叫老婆为夫人、太太就有资产阶级情调,更不容许有什么情夫、情妇,所以过去一般中国人脑海里很少有"情人"这个概念。"爱人"指老婆、妻子,是"五四"运动出现的,解放初期解放区比较时髦,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前、直至现在。由于有这样的社会背景,很容易将"love"+"er"理解为爱人,妻子,而不是什么情夫情妇。

概念和词义既有一定联系、又有区别。概念对全人类、对汉英两个民族来说是共同的; 但用什么词义表达某一概念,由于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信仰观念,不同的风俗习惯,一句话,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产生了两个民族语言不同的文化涵义。"语义是经过民族对概念的筛选而成的,筛选的过程是打上民族烙印的过程"。(注1)

二.词义与文化关系

文化的定义是什么?据说不少于250种说法。按词典所下的准确定义应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者倾向于把文化分为三个层面来分析:"表层,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新产品,如建筑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戏曲文化;中层,即制度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注2)本文所指的文化涉及有表层的也有中层、深层,但主要是指深层的。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人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人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Halliday1990年在系统语言学中给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把语法看成人类经验的理论,把内容看成是社会人们互相活动的语言形式,把文化的内容像抛锚一样紧紧地抛在我们使用的语法,选用的词汇及利用的比喻方法之中。(Anchors culture in the very grammer we use…)(注3)Halliday这一结论是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理论一大发展。过去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某一单独层面上进行,把语言的人文性规定为只受某一种文化因素的影响。Halliday这一发展把人们眼光引向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视线更远、更宽、更全面,这也正是中国文化语言学者所追求的远大目标。

语言的人文性反映在语言的结构上,也反映在语言意义的变化中。语言结构诸如语法,作为语言的组织规则,主要是以一种有序排列规则表现出来,而这种排列实质上是思维顺序反映。语言的人文意义在很大程序上与民族的逻辑思维规律联系在一起。如汉族的思维习惯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重本体,句子里常常出现主语,即使没有主语也要出现假主语,如It is snowing.汉族重事情,不重本体,句子里常常不出现主语。例如:老张有个弟弟在武汉工作,前天给他去了一个电传,说是孩子跌伤了脚,怕出大事,估计过两三天就赶回上海。这个句子除了开头出现主语老张外,其余的小句里都可以填进不同的施事主语,实际上说话却无须出现施事主语,听的人也应全能听明白。

而词义的人文性是在更深层次反映出来,即观念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有更浓郁人文色彩。

"词语获得新意义的过程中凝固着一个民族的丰富内涵,每个民族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规律和认识方式,根据已有知识认识程度、生活习俗和道德标准去展开联想,确定新事物的认识角度。"(注4)

中国人说"挂羊头卖狗肉",而不是说"挂狗头卖羊肉",这反映了中国人褒羊贬的传统观点,羊比狗好。

中国人一般对狗的印象很坏,由狗构成的词都含贬义有:"走狗、看门狗、丧家狗、哈叭狗、狗腿子、狗急跳墙、狐朋狗友、狐群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从"犭"旁字也带贬义:"犯、狠、狂、狰狞、狡猾"等。而在西方,"狗"是褒义:"a lucky dog"(幸运者)。而对羊,中国人很喜欢,羊有吉祥义,"吉祥"在古代铭文写作"吉羊"。羊温顺,民歌有"我愿作一只小羊,依偎在恋人的身旁"。羊肉味道好,滋阴补肾,中国人很喜欢吃。从羊的字有"美、善、羹",羊和"美食、美餐、美味"都有关,由此引申为"吉祥、美好"。中国人对羊和狗的喜恶感情反映出一种社会观念和行为准则,那就是羊喜欢合群("群"字从羊),符合中国人重社会,重群体的观念;而与"群"义相反的是"独","独"以"犭"为形旁,《说文解字》:"犬相得而斗也",即"独"的本意为狗咬狗,其结果是离散、分裂。褒羊贬狗正是中国人在重集体,轻个体的观念支配下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心理。

三.汉英词义文化的差异的探析

美国语言学者Vades 1988年把语言教学的文化障碍称为文化沟(culture gap)。形成这个gap有好几种渠道,下面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几方面进行探析。

1. 地理环境:中国、英国处在不同地理位置,有着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生活环境,同一概念表达方式,比喻方法有所不同。我国广东是全国柑橙盛产地,陈皮很多,如果从别地拿陈皮到广东卖,是多此一举,故有习语"倒贩陈皮到广东",英国的纽卡斯尔是著名的产煤区,把煤带到那里去,也是多此一举,故也有习语"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同一概念,由于地理位置、物产不同,采用不同表达方法。表示了相同的概念。

我们常用习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英语中的同义习语"like mushroom"。这是由于英国地处纬度较高、不适宜生产竹。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汉英同义习语的不同比喻。

"cheesecake"一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这个词的原意――乳酪饼;另一个是它的引申义――漂亮的姑娘。"乳酪饼"是如何引申出"漂亮姑娘"的含义呢?

美国纽约有一位著名的摄影师叫凯恩(James Kane)。凯恩非常爱吃乳酪饼。1912年夏季一个凉快的下午,凯恩像往常一样,请一位女演员靠在海边的栏杆上,摆好姿势,等待一条轮船驶近时拍照。就在凯恩按下快门的瞬间,一阵大风吹来,拂起女演员的裙子,照片中留下的女演员的姿态比预料的要好得多。在暗房里冲出底片后,凯恩非常兴奋,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字眼来表示自己的心情,脱口而出:"这真是一块乳酪饼!"(That"s a real cheesecake.)

其实,多年来,摄影师一直都在摄影时,要模特儿们说"cheese!"因为,发这个音时,可以使模特儿张开嘴唇,露出雪白的牙齿和迷人的微笑。我们经常听到摄影师对摆好姿势的模特儿说:"Wet your lips and say "cheese!""("添一下嘴唇,说一声cheese")。

"乳酪饼"与漂亮女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是什么把它们联在一起?是美国的地理位置,西方人的饮食文化。美国盛产小麦,西方人喜欢吃的食品比喻为最漂亮的女郎。

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喜欢海洋,因此很大一部分英语习语来源于航海事业。这些习语起先还是水手们的术语,表达力强,后来逐渐被陆上人采用,在更广泛范围上使用,例如"over head and ears"本是水手们的语言,作"灭顶"解,后来陆上的人用来表达人们其他活动如"over head and ears in debt"(深陷爱情中),其他与航海有关习语还有很多,如: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

to clear desks.(准备战斗)

in deep water.(在水深火热中),等等。

2.历史背景

汉英两民族历史发展不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历史背景,对自己词义的发展,也赋予十分丰富的内涵。

我国有习语"破釜沉舟",这习语出自于战国时代。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楚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打胜仗绝不回头。英国也有意思相似习语"cross the Rubicon"或"Burn one"s boats". Rubicon(卢北孔河)意大利北部一条河。公元前40年,凯撒大帝越过卢北孔河与罗马执政庞培决战,过河后也采取断然行动,决定冒重大危险破釜沉舟。

十分相似概念,由于不同的历史人物、不同历史条件,给同一概念赋予不同文化内涵,习语的比喻也不相同。对家畜肉的称呼,汉语很简单,在动物名称后面加上一个"肉"就可以,如猪肉、牛肉、羊肉。英语就不相同,猪pig、猪肉pork,牛cow,牛肉beef.羊sheep,羊肉mutton。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第十世纪,英国被法国纳曼底人侵略。法国人成了上等阶层,而英国人成了下等阶层。下等阶层的英国人的任务是养猪,养牛养羊,故动物的名称采用原英语词汇pig, cow, sheep, 而上等阶层的法国人的任务是吃送到桌子的猪肉、牛肉、羊肉,故肉的名称用法语词汇pork, beef和mutton。由于英国这一特定历史背景。造成了家畜与肉的称谓不一致。

"布衣蔬食"过去标志着中国人生活简朴,是一种美德,但今天若将它直译为wear cotton clothes and eat vegetable food恐怕会引起误解。因为今天布衣蔬食远非穷人所专用。布衣的价钱要比尼龙等合成料的衣要贵得多。蔬食也是西方医生给饮食过量的百万富翁开的良方妙药了。"布衣蔬食"最好是译为"coarse clothes and simple fare"这不仅保持了原义,而且fare一词略带古色,反映出原文的风格。

由于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生活水平不同,人们的观念也有所改变、不同,词义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3、 社会制度

不同的社会制度,人们有不同的观念。也给同一词语赋有所不同的文化含义。

"The poor peasants talked about their happy life"这句话对了解中国农村解放后发生的重大变化的人来说就很容易理解,但对英美国家的人就感到很费解。Peasant在英语的意思是乡巴佬,粗俗的人,没教育的人,poor是穷、缺钱缺物,怎么一个穷的乡巴佬会谈论起他们的幸福生活呢?当然觉得不可思议。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对poor peasants有不同态度。在中国poor peasants和labourer含有正面、积极含义,甚至一段时间很红很吃香,但在西方国家却有反面,积极的意味。相反landlord(地主)capitalist(资本家),boss(老板)等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贬义,而在西方很多人来说却不是这样。

我们现在为了稳定人心,把失业称为"待业" 、"下岗"、"内退"等等。美国把失业叫得更好听,称为"involuntarily leisured"(赋闲)各自的说法不尽相同,但是为了达到各自不同政治目的,赋有各自的政治色彩。

在国际关系中大国霸权主义者为了掩盖他们的侵略行径,也常常采用美丽的词藻来美化他们的所作所为。美国侵略越南时把美国兵屠杀越南人叫做"wasting enemy"(消耗敌人)或"pacification"(缓请行动)。里根政府1986年制造了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采取新的恐怖活动,袭击了利比亚,美其名曰"a little psychological warfare" (一场小小的心理战)美国侵略南斯拉夫也叫做"accidental delivery of ordnance"(误送弹药)。

4、 信仰观念、风俗习惯

(1)信仰

Friday是一周中的第五天,在罗马历法中,是为纪念爱和美的女神维拉斯而设,在北欧神话中,。在北欧神话中,与Venus相应的神是Frigg或Freya.。

在基督教文化中,星期五被认为是一星期中最不吉利的一天,因为耶稣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就是在星期五偷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后来因为又死于星期五。如果星期五又碰上十三号,就更倒霉了。因为耶稣受难前的最后晚餐,共有13人——耶稣基督和他的12名使徒。

美国有88%的人信基督教,遍布城乡的教堂和修道院构成了一个天罗地网的基督教文化圈,成为美国人世世代代、生生死死依傍的精神支柱、行为的典范和向心的纽带。Friday与基督教这么多的不吉利日子联系在一起,美国人怎么不害怕?所以在西方传统里,轮船不能在13日起航,更不能在星期五的13日起航。

中国人大部分相信的不是基督教,是佛教,道教。很多习语都用神、佛、神庙及和尚比喻。如"神通广大","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2)价值观念

一些词在汉语常用意义中是贬义,但在英语中却含有褒义或只是中性词,如"ambitious"译为"野心勃勃",带有贬义,常与greedy(野心的、残忍的)。而在美国人的眼里ambitious意味着有雄心的,有抱负的,如"poor but ambitious"(人穷志不穷),"ambitious and hardworking"(壮志满怀,勤奋努力)。造成词义的差异主要是中国人鼓励集体主义,而西方人鼓励个人勤奋,价值观念不同。

(3)风俗习惯

英国人很重视privacy, 所以不愿别人干涉私事。Privacy含有"私隐""私事不愿被人干涉"等意义。成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

但中国人对privacy的概念十分陌生,汉语中也没有与privacy相当的词语,部分原因是:中国人各家住得很近,北京的"四合院"或"大杂院",人们差不多住在一起,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比被别人知道。这种情况与西方很不一样,大部分家庭是独门独户,而且离得较远。另一种原因是:中国人长期以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崇尚集体。团结友爱,加上住得近,接触机会多,互相帮助、关心、这种情况与西方重视 privacy截然不同。又如"best man"(男宾相)。很久以前苏格兰的婚姻习俗是"抢婚"。新郎要用"绑架"的方法抢走自己意中的姑娘。这不仅需要勇气和胆量,而且需要足够的力气。所以,新郎往往在自己的朋友中挑选一位最勇敢的人,同自己一起去"抢"新娘。这位新郎最亲密、最勇敢的朋友当然就是"最好的人(best man)"了。同样,新娘也必须有一位女伴帮助自己"反抗"新郎的"绑架"。这位新娘最亲密的朋友就成了"女宾相(bridesmaid)"。现在,抢亲的习俗已不复存在,但婚礼中的男女宾相的风俗习惯仍然保留下来,成为文明婚礼中不可缺少的参加者。

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文化的差异,这已经成为共识。但要切实了解文化,弄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还必须深入探析语义文化差异的渊源,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使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以言语为本,把文化像锚一样牢固地抛在语言的词汇、语法、比喻之中,不要远离这个方向,偏离这各方向,切实推动语言学的研究的发展。

参考书目

Claire Kramsch: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Brian Foster:the changing English language 「M」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1

Herbert Suteliffe:words and their stories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刘伶等:语言学概要「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邓真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苏新春:词义文化的钩沉探赜「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7

胡状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获取专业指导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