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14 分类:教育学
为满足新时期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越来越多的大型群众文化走进社区,走进人们的视线中。而随着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频率的日渐频繁,导致大量雷同、欣赏价值低的群众文化活动混入其中,严重影响了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口碑和形象建设。因此,本文通过简析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分析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体现以及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方案,并探索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路径,以帮助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者明确大型群众文化的目标和价值意义,从而提高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欣赏质量,不断丰富群众的日常生活,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组织
基层群众的文化素质是整个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素质的高低又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形象建设,因此,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应当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前期的策划和组织,包含设施设备、场地选择、活动类型、演员通知和演练等各个环节的协调和统筹规划[1]。通过前期策划,不仅能够创新和优化文化活动的表演形式,提高文化活动内容质量,还可以加强与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保证后期组织开展的大型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有针对性地满足群众的情感文化需求,并积极宣传核心价值观念,从而增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核心竞争力,使其不断形成自身的品牌,促进大型群众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一、简析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是政府主导、群众自发组织开展的,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原则,以自娱、自乐、自教为目的,满足群众意愿,不断提高群众文化实践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文化娱乐活动,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适应大众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具有一定倾向性和承传性的特征,能够凝聚人们的精神力量,起到宣传教育和普及知识的基本作用。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是指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达到千人以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并需要依法实行安全许可制度,以保证活动开展时的安全性。
二、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体现
(一)精神调剂
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时代,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音乐的铺垫和渲染,而音乐本身就是具有情感价值的艺术形式之一,自古流传至今。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通过舒缓悠扬或者激扬顿挫的曲调、摇曳多变或者轻柔灵巧地舞蹈,能够有效吸引群众的吸引力,使其沉浸在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上,达到情感共鸣,从而跟随演员的情绪和动作而宣泄自身的情感,达到缓解人们压力、调剂人们精神、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使其情感更加细腻并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放松的目的,有利于群众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宣传教育
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每一个完整作品的制作形成背后都蕴含着深层次的含义,能够达到调动人们情绪、启迪人们心灵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以丰富有趣又有内涵的表达形式,利用文化活动的情景,能够让群众获得健康、正能量、积极向上的思想观点和文化信息;成功的演员为保证群众文化活动节目最终表演的效果,必须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并合理展示其内容,在其研究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能够加深演员的理解,并对群众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使其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2]。(三)知识普及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节目都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和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表情达意和塑造艺术意象的表达形式。动听的旋律、优美的舞姿、鲜活的小品等各种文化表达形式都能够让人沉浸其中,人们在全身心投入观看作品的同时,自然也能够领悟到其中想要表达的知识和文化,尤其是在中秋、国庆、春节等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时间所进行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表演,更是能够将其想要表达的合家欢乐、热爱祖国以及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等思想和理念,达到寓教于乐、普及知识的重要作用。
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方案分析
(一)明确活动理念
成功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是指在活动表演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宣传性,能够有效调动观众情绪,吸引观众投入其中,并达到良好的知识文化宣传教育。因此,在进行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方案策划过程中,策划人员首先需要明确本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题理念和想要表达的内涵,并通过一系列作品来对其进行渲染和突出表现,避免导致整个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表达主旨杂乱,如所有节目的生拼硬凑,这不仅会使观众不明其意,更起不到宣传教育的重要价值,从而降低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在观众心中的地位和形象。
(二)突出活动特色
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大面积普及,并且其地域性较为明显,使得大多文化活动的主题和表达方式都较为雷同,而雷同的作品会降低观众的观看欲望,从而影响观众对整个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期待。这就需要策划人员在进行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策划时突出自身的活动特色,通过邀请各界学者和专家以及观众参与到活动方案的策划过程中,充分发挥大众的智慧,积极创新,打造独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形象。如国庆期间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可以通过采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史实串联,并有效结合新时期大众能够接受的表达手法,像老兵独白、群众表演、乐曲渲染等,以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充分发挥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魅力。
(三)符合大众需求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人人都是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同时,群众观看各类节目的途径都变得多元、简单,而信息更迭速度的不断加快,使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需求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保证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就需要策划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社会调研活动,以明确新时期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并将其有效融入文化活动的作品中,才能在实际的文化活动表演过程中有效吸引群众的注意力,满足其情感诉求,使其达到情感共鸣,从而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3]。
(四)创新表达形式
受快节奏时代发展的影响,当前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表达形式主要是以往活动的翻新,并且在整个时代背景下,很多作品因为政治因素、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等内容而被束之高阁,使策划人员在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过程中束缚较多。每一种艺术形式和表达手法的创新在出现之初都是备受争议的,在进行大型群众文化的策划过程中,策划人员在明确活动主题和表达特色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表达手法和艺术形式进行创新,以有效丰富现有的艺术表达形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和文化的建设发展。
四、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路径探索
(一)做好细节准备工作
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涉及部门、人员、设施以及观众等各个部分,其顺利开展离不开各种细节准备工作的支撑。在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之前,要定好场地布置方案,尤其是需要现场搭建的舞台,明确预算和资金的筹备工作,合理安排上下台的人数、顺序和方位。在中期准备过程中,要做好各种设施设备的调试准备,确保其在后期开展过程中能够正常使用;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并做好工作划分,以保证其能够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后期准备阶段,要做好最终节目出场顺序的落实,确保各种验收查验工作的质量,科学合理地分发现场观众的各种票证,落实好安检工作和各部门人员安排,从而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建立活动组织机构
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机构的建设是活动顺利进行的核心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设置通信部门、宣传部门、表演部门、安保机构等做好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保障工作,并选择小组负责人进行统筹协调和管理,针对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做好预案,保证活动策划方案的科学,在提升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合理控制进场群众的秩序,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大型活动现场的安全[4]。如在开展大型文化活动之前做好社会宣传工作,确保群众都能够了解文化活动的主题,并了解参演人员,以此提高群众参与大型群众文化的兴趣,保证实际现场效果。
(三)保证部门沟通顺畅
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顺畅是保证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的关键。充分利用新时期各种新技术和新手段,如利用对讲机,统一调配到一个频道,通过测试保证通话顺畅,从而确保其能够针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进展进行实时沟通,安排候场演员进场、灯光协调等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力度,保证活动开展的协调有序。
(四)建立专业表演队伍
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表演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的表演功力,专业演员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调动观众情绪;而在实际表演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时,专业的表演团队也能够临危不乱、冷静对待。专业的表演队伍能够保证严格贯彻执行群众文化活动策划方案,尤其是通过优质的服务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既能做到群众与演员的良好互动,满足新时期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保证作品传达内容的质量,从而高效发挥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教育意义,使其取得圆满成功。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保证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建立专业的活动组织机构,做好所有文化活动开展的细节准备工作,包括各种资金、设施设备、场地等的选择,保证部门沟通顺畅;通过组建专业的表演队伍,集合社会各界力量,明确活动理念,突出活动特色,创新表达形式,不断丰富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表达内容,以增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效果,使其符合新时期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起到良好的知识文化宣传教育功能,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艳杰.浅谈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J].传播力研究,2017,01(07):18.
[2]李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策略[J].大众文艺,2017(18):15-16.
[3]吴丽艳.浅谈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J].文化产业,2020(18):155-156.
[4]韩轶群.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方法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8(11):46-47.
作者: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