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8-31 分类:建筑设计
文中分析了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和应用原则,可供参考。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
1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1.1标准
超高层建筑在我国一线、二线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在积累施工建设经验前提下形成普适性、科学性、可行性兼备的施工标准,旨在为主体结构施工技术合理应用指明方向,避免超高层建筑不符合规定并存在质量问题。这就需要建设单位熟悉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标准,坚守质量底线,明确技术要点,提高施工质量。
1.2设计
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与设计方案有关,只有设计合理才能保障施工技术应用高效。以筒体结构为例,作为剪力墙结构、框架发展形成的空间体系,由几片交错纵横楼板、剪力墙连接围成,通常含有一个或多个筒体,这就需要针对筒体数量、空心悬臂梁及其参数进行规定设计,如扭矩、弯矩、抗侧力、结构耗材等,依据工程实况,选择应用多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筒体框架结构,为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的有效应用给予支持。
1.3效益
效益在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较为关键,主要源于相关工程具有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多、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只有效益可观、质量可控,才能确保主体结构施工活动能顺利推进。这就需要超高层建筑项目对自身承建实力有所了解,能合理选用成本合宜的施工技术,以混凝土养护技术为例,虽然超高层建筑结构较大混凝土构件较多,但构件内部埋设循环水管养护技术投入成本较高,仍需在承建中妥善应用,避免因成本投入、施工能力等条件阻滞该技术发挥作用,为此,可依据季节选择喷水养护等技术,在提高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质量基础上,合理落实施工技术应用目标。
2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应用原则
2.1实事求是
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与承建实况关系紧密,须在应用技术时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了解建筑布局及定位条件、施工依据,通过勘查校核图纸,明确施工精度要求,制定施工进度计划安排,重视测量放线,在此过程中体现基本要求、工程概况、各方责任,考虑当地水文、地质地貌等因素,使主体结构施工技术得以有效应用[1]。
2.2安全为先
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具有垂直运输距离远、交叉施工节点多、吊装运输量较大、建材规格繁多等特点,施工难度得以体现,安全防护责任艰巨,为此“安全为先”需渗入主体施工技术应用各个环节,从设计到竣工验收均需重视安全,顺利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建设任务。
2.3质量第一
有效应用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保障超高层建筑综合质量符合标准,为提高建筑质量须合理应用施工技术,例如在主体结构施工材料进入现场前须进行试验检测,必要时小范围施工关注建材质量,若符合主体结构施工要求,则可批准进入现场,否则要追根溯源,要求建材采购人员承担责任,重视施工质量问题,保障有关技术得到合理应用。
3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主要技术
3.1模板施工技术
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主要为聚酯板,局部为钢模板,安装施工要接缝严密不漏浆,混凝土浇筑前先将模板湿润,不能存在积水现象,混凝土、模板接触面极为干净,利于涂刷隔离剂,不影响结构性能,浇筑前清理模板内杂物,为使模板施工技术达标,需依据设计效果应用模板,上面的预留孔、预埋件不得遗漏并牢固安装,将偏差控制在合理范围。拆除侧模混凝土棱角,确保表面不可受损,此时楼层需稳定,避免加剧冲击荷载,及时清运模板及支架。
3.2钢筋施工技术
在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所需钢筋入场前,应依照规定抽检并做力学试验,对其性能、规格、参数有所了解,在钢筋质量符合规定基础上,方可准许入场,并由专人管理。钢筋等级、品种、数量、规格需与设计规定相符,锚固长度任何情况下不小于300mm,纵向受拉钢筋运用机械锚固技术在末端加固,附加锚固端头锚的长度为本表锚固长度70%,构件钢筋纵向受力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通常与钢筋直径相比要大。侧墙、墙、板分布筋保护层一般是10mm,柱、梁箍筋、构造筋保护层通常是15mm。混凝土在浇筑前需对钢筋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尤其需注意隐蔽工程,保障砼强度等级、标高等参数合规。在处理钢筋接头时,同一断面焊接<50%,帮扎搭接<25%,位置错开为45d,其中d代表钢筋直径,柱体、墙体竖向钢筋每层楼板接头错开50d,负钢筋位于跨中约33%范围内,短钢筋依照设计长度制做配料。通常楼面不留缝隙,若存在特殊情况需增设施工插铁,为主钢筋面积1/3左右,长度约为3m,各端伸入缝中1.5m,钢筋为Φ12,在板中部放置,梁插铁钢筋为Φ20,旨在保障钢筋施工技术得以有效应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时,需将标准、设计、效益作为要点,践行质量第一、安全为先、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有效应用模板施工技术、钢筋施工技术,使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更为稳定,提高超高层建筑综合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川,陈建宏,陈贡璠.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的科学性研究[J].大科技,2020(31):271-272.
作者:刘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