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时间:2021-02-06 分类:文学

  地方省属高校是我国高等学校队伍的主力军,主要为区域培养人才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构建方面,地方省属高校要充分发挥生源和就业本地化、教师队伍本土化以及地域文化等独特优势,把科研创新理念贯穿运行机制始终,让追求科研创新成为动力机制的灵魂,使科研创新意识融入约束机制并成为新常态,走出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之路。

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地方省属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目前,地方省属高校是我国高等学校队伍的主力军,主要依靠地方财政供养,以面向所属省区招生为主,目的是为区域培养人才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相比,地方省属高校在经费支持、生源素质、教师队伍、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在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构建方面,地方省属高校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面临诸多困境。为此,本文在指出地方省属高校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分析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地方省属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未来路径。

  一、地方省属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独特优势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有明显不同,本科生教育旨在健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重在全面系统,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宏观的了解和把握,面广量大,有广度,但缺乏深度。研究生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上,围绕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作深入的挖掘和探讨。因此,本科生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研究生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既有学校、教师、教育环境等客观外在因素,又有学生自身学术追求、学术素养等主观因素,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相比,地方省属高校在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首先,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来源和毕业去向地方色彩比较浓厚。地方省属高校所招收的文科硕士研究生以高校所在省区为主,本土学生占绝大多数。学生毕业之后,多数回到生源地或者留在所属省区的省会城市工作,到外地工作的较少。其次,从教师队伍构成来看,本土化人才占据半壁江山,成为主导和骨干力量。地方省属高校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人员与所属高校有学术渊源,本科、硕士、博士或者博士后全部或者某一阶段在所属高校就读,从这个角度而言所属高校为其母校,毕业之后直接留校或者从外校学成后再回到所属高校工作。第二部分人员与所属高校有其他渊源,要么高校所在地为本人或其亲属户籍所在地,要么亲属在所在高校工作,回到所属高校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比在外地方便。第三部分人员则是与所属高校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都是来自五湖四海,通过招聘这种方式加盟所属高校。总的来看,地方所属高校教师队伍以前两部分人员为主,无论是构成数量还所起作用,前两部分人员是文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骨干力量,并发挥着主导作用。再次,从教学环境来看,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地方省属高校多处在省会城市或较大的地市,少数则处在有特色的县级市。地方省属高校大多历史悠久,尤其是与所处地域环境以及当地文化有密切联系。比如,曲阜师范大学处于圣人孔子故里,校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论语》,儒家文化教育是其鲜明特色。

  二、地方省属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面临的困境

  与此同时,地方省属高校在文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也面临困境,在研究生管理、生源素质、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发展的瓶颈。首先,从管理层面来看,认知存在误区。在文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多以研究型为主,地方省属高校多以应用型为主,培养目标明显不同。但在实践中,地方省属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两者的不同,而是盲目向中央部委直属高校看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自身所具有的特殊优势。“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采用与研究型高校高度相似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没有发挥和凸显比较优势。”[1]其次,从学生层面来看,生源素质良莠不齐。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相比,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面向全国招生,由于招生数量少而报考人数多,在加上地理位置优越(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多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等多种因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绝大多数被中央部委直属高校招走,地方省属高校的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再次,从导师队伍层面来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由于受经费、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地方省属高校的师生比偏低,教师少、学生多矛盾相对突出。“在我国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师生比差距非常明显,国家‘985工程’高校的师生比高于其他‘211工程’高校的师生比,‘211工程’高校的师生比又高于其他普通高校的师生比;部属高校的师生比高于省属高校师生比,省属高校的师生比又高于地市高校的师生比。”[2]在文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一位导师每一届指导3-5名硕士生较为普遍,有的甚至高于这个数,这就使导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所带研究生进行悉心指导,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从研究生培养机制方面来看,创新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以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虽然建立起来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具体实践效果来看并没有完全达到机制所设定的理想目标。有些省属地方高校在机制确立之后,不能根据时代变化和现实需求与时俱进、及时修正,而是守株待兔、一劳永逸,缺乏创新性。尤其没有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内生动力不足。“我国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主要停留在工具价值观层面,即主要通过外部的政策、制度来影响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主体则被动地在这一制度环境中发挥作用。”[3]

  三、地方省属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未来路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类型要与自身培养模式特点相适应,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立足自身优势、科学合理定位、推进差异化发展,是对地方省属高校的必然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地方省属高校要提高认识、科学定位,充分发挥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大胆破除各种制约因素,在文科硕士研究生方面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方面创出新天地。

  (一)科学定位,扬长避短,把科研创新理念贯穿运行机制始终

  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思想认知、制度设计和常态管理,也是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研创新理念能否贯穿运行机制始终至关重要。第一,思想认知科学化。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是科研创新的前提。地方省属高校要正视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在生涯、经费、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差距,在文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上不盲目攀比、追求高大上。要立足实际,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在“生源地方化”、“师资本土化”、“区域文化特色化”做足文章,发掘优势,培植特色。深刻认识到“应用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上差异,区别对待,精准施策,差异化管理,确保效果。第二,制度设计前瞻化。制度是科研创新的基础,也是科研创新活动所依据的标准规范。文科硕士研究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论文开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每一个环节的制度设计层面,都要增强前瞻性,有超前意识。这种超前意识来源于对时代发展趋势的判断、国家政策的理解以及社会需求的把脉。制度既要有稳定性,更要有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及时跟进时代、适应社会,从而为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比如,在传统文化阐发、传承与人才培养方面,山东高校紧跟时代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截至2019年底,山东本科高校已累计开设2200余门传统文化课程,每年上课总人数达50.6万。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设立了“山东省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计划”、一批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正在积极实施。[4]所有这些积极超前的举措,对地方省属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日常管理精细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脚踏实地,从日常管理中一点一滴做起。通过细致扎实的工作,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养成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在研究生培养方案落实方面,是萧规曹随、照章办事还是因“事”制宜、因人而异,就凸显日程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比如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方法论方面的内容欠缺,不能满足文科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方法论方面的教学受到忽视,我国文科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中涉及方法论的内容少之又少,很不利于文科硕士研究生能力的培养。”[5]这就需要学校、学院与研究生管理主管部门共同商定、携手解决,既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也要考虑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拿出精准、有效的方案,避免简单化、“一刀切”。再比如,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许多高校都按照要求建立了“双导师制”,但如何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克服形同虚设、流于形式的弊端,就需要在细节落实上下功夫。

  (二)着眼长远,多管齐下,让追求科研创新成为动力机制的灵魂

  动力机制是指“在一个事物中处于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构造、功能和条件,或是指一个事物赖以运动、发展、变化的不同层级的推动力量以及它们产生、传输并发生作用的机理和方式。”[6]从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来看,动力机制的目的在于通过物质、荣誉、评优、职称晋升等多种方式,引导激发导师和院系等具体培养单位在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诱发刺激研究生自身增强科研创新的内在动力。在文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动力机制分为资助机制和激励机制。资助机制主要是物质激励,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等货币的形式对综合表现突出或经济困难的研究生进行资助。激励机制则包括物质、荣誉、评优、职称晋升等多种方式,对表现优异的研究生或导师进行鼓励。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来审视,目前无论是资助机制还是激励机制,都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对其创新能力重视不够。“目前地方省属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具体执行中,资助评价单一化、平面化,局限于学生的学业表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等要素缺乏关注。”[7]因此,应把鼓励科研创新完全融入动力机制,让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成为资助和激励机制的指向标。第一,常规激励机制应积极鼓励科研创新。在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方面,除了考虑资金的特殊目的(如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之外,在评定方面应适当增加鼓励科研创新的比重。尤其在国家和省级奖学金的评定上,要增加能够体现科研创新能力的指标。在综合表现良好的前提下,尝试实行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直接胜出制。比如,在高层次学术期刊(如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可直接获得国家奖学金;在省级学术期刊发表2篇以上可直接获得省级奖学金等等。这样就可以避免综合表现优秀但科研创新能力较弱获取奖学金的不足,切实调动研究生在科研创新方面的积极性。第二,资助机制应注重科研创新的长期性。文科硕士研究生一般为2-3年,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也非一日之功,资助制度要尊重这一规律,打好基础,充分考虑研究生培养的周期性。比如,许多地方省属高校为了鼓励研究生学术创新,都实行了“学位论文创新资助基金”,支持学生围绕专业方向撰写论文,但在具体实施中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申报不积极,达不到预期资助人数”、“研究成果水平不高,有的根本不符合结项要求”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申请时间开始晚”(多数高校从研究生二年级实施)、“设定门槛高”(有的高校要求发表中文核心期刊),其根源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养成的周期性。如果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实行,并把研究成果考核标准降低,遵循学术培养规律,效果会更好。另外,高校可单独设立奖学金,对科研创新能力比较突出的研究生及其导师给予重奖。如曲阜师范大学设立的“圣地英才奖”,对科研能力突出的研究生给予奖励,最高奖励1万元;同时对指导教师,由学校免予考核、直接授予“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第三,动力机制设计应分类施策。从目前来看,无论是资助机制还是激励机制关注的重点都是学术型研究生。由于学制短、专业性较强、在职人员所占比重大等原因,对应用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关注甚少。诚然,应用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资金来源渠道等方面存在差异,不能同等视之,但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上也不能忽视。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应偏重于基础研究、理论研究,注重文献的理解、深化、挖掘和拓展;而应用型研究生则偏重于实践应用研究,注重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联系应用程度。针对两者差异,在动力机制设计上要坚持分类施策,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第四,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导师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上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把教师看作变革的动力并非牵强附会。他们已经部分地起作用,教师作为变革的动力是想做成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8]但从目前运行的情况来看,多数导师仅仅满足于所指导的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关注甚少,导师的指导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因此,地方省属高校要根据学生本地化、教师队伍本土化的独特优势,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导师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利用本土化教师人脉广、社会资源多的优势,鼓励导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地合作、校企共建,在学以致用上锻炼思维、开拓创新。对成绩突出的导师,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薪金报酬等方面予以倾斜。

  (三)强化指导,动态管理,使科研创新意识融入约束机制并成为新常态

  研究生培养约束机制包括导师责任追究机制、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研究生培养监督机制以及事后责任追究机制。约束机制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研究生,至于研究生是否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则关注甚少。要发挥约束机制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作用,就必须强化指导,在动态管理中不断增强导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第一,学院管理层面:完善预警机制引导学生科研创新。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的问题,承担具体培养任务的学院应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日常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完善预警机制。比如,可以利用微信、QQ等网络媒体向学生动态推送学术不端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术不端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敢触碰红线。同时,根据专业特点,采取身边典型经验介绍、专家讲座、教师辅导等形式积极营造鼓励科研创新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第二,导师教育层面:强化学术训练促进学生科研创新。学术规范、学术素养是科研创新的基础,只有经过持之以恒的学术训练才能养成严谨的学术规范习惯,提升学术素养。当前,文科硕士研究生与导师联系不密切、沟通不深入、阅读文献和资料收集处理能力较低、接受科研训练较少等现象,在地方省属高校普遍存在。一方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与导师的责任意识不强、疏于教导有很大关系。因此,导师要增强责任意识,指导学生从掌握基本学术规范、阅读经典文献、查阅论文资料、分析专家论文等基本功做起,采用小组讨论、主旨演讲等形式,强化学术训练,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在此过程中,导师要把当前的学术研究热点、难点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等向学生重点介绍,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学术动态,培养研究兴趣,激发创新意识。第三,学生学习层面:同门携手共进自觉科研创新。一般而言,一名导师会有多名学生,既有学兄学姐,也有学弟学妹,平时交流沟通自然比其他同学更为密切,这就为科研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导师要引导所带学生相互交流。新入师门的学弟学妹要积极主动向师兄师姐请教,虚心学习学长的经验;作为过来人,师兄师姐也要及时分享成败得失,提示师弟师妹少走弯路。《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上,同门之间更应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史秋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年发展报告———基于高校分类人才培养提质增效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2):19.

  [2]郭栋.师生比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师数量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4(08):98.

  [3]梁传杰,葛文胜,符策.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25.

  [4]专访邓云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破冰之后如何突围?[N].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2020-06-0720:35

  [5]王宏巍,尚凯.反思与提升: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8(11):107.

  [6]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10.

  [7]顾现朋,张维栋.地方省属高校研究生资助工作审视[J].高教学刊,2018(5):39.

  [8][加拿大]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

  作者:刘伟

获取专业指导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